張洪艷 呂金香 張淑芳
供應室職能、性質的轉變——供應室轉變為消毒供應中心,工作范圍的擴大,其工作人員的職業危害變得更加嚴峻,提高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的職業防護意識,加強防護措施是勢在必行。
盡量采用全自動清洗機清洗器械,個別需要手工清洗時,應在流動水中液面下進行刷洗,避免發生噴濺,防止產生氣溶膠造成污染。經常開窗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使空氣中病原微生物及化學消毒劑揮發的氣味濃度降低至最低,減少各種危害因素對人體的傷害,避免交叉感染。嚴格執行清潔消毒制度,每日按時紫外線照射消毒、記錄,每季度進行燈管強度檢測,操作時戴眼鏡、手套, 穿長袖工作服。做好環境衛生學消毒效果監測,使其細菌數控制在國家規定標準以內, 確保良好的工作環境,保障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供應室工作人員要每年定期體檢2次,建立健康檔案,必要時接種疫苗。
2.1 環境因素的防護 消毒供應室中心工作環境是工作質量和人員職業防護安全的基本保證條件[1]。工作環境要通風、寬敞,有冷熱水供應,保證室內溫度20~25℃,相對濕度45%~60%。在高壓滅菌時要避免蒸汽燙傷,滅菌結束后要等溫度下降至40℃以下再開爐。消毒間要有良好的排氣系統,安裝消音設備,空氣壓縮泵不要安裝在消毒間;器械要盡量集中清洗,以減少噪音的影響,進出清洗間要隨手關門,盡可能縮小噪音影響范圍。在進行紫外線燈強度監測時要穿防護衣,戴防護眼鏡,避免紫外線照射到皮膚和眼睛。有條件的最好使用多功能動態殺菌機,有人機共存的保護裝置,可避免紫外線對人的傷害。
2.2 粉塵的防護 在制作敷料、棉球和包裝治療包時要戴12層棉紗口罩及戴護目鏡,以保護呼吸道黏膜及眼結膜,最好使用一次性敷料、棉球。
2.3 機械性損傷的防護 在回收和清洗器械時,要養成用鉗子清點回收器械和取銳利器械的良好習慣,銳利器械要分開清洗,盡量減少被刺傷的機會。萬一發生刺傷,要立即從傷口外周輕輕擠出受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清水充分沖洗傷口十分鐘以上;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用75%乙醇或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2]。填寫職業暴露登記表上報院感科。
供應室護士應熟練掌握各種化學消毒劑的性能、作用范圍、副作用,避免濫用和使用過濃的消毒劑。配制時要戴口罩、護目鏡和手套,若在操作中不慎將消毒液濺入眼內或皮膚,立即用清水反復沖洗,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皮膚黏膜的損害。要保持室內通風,以降低空氣中消毒液的濃度,若感覺不適時要立即脫離工作環境,到空氣清新場所。環氧乙烷是易燃易爆化學產品,要避熱、避光、防震放于陰涼處。工作人員應進行專業知識和緊急事故處理的培訓。在使用環氧乙烷進行滅菌時,要戴防毒面具和護目鏡,要開排氣扇,保持室內通風。定期用10%硫代硫酸鈉浸濕濾紙貼于可疑漏氣處檢查是否環氧乙烷泄漏,若感覺不適應立即到空氣新鮮處,必要時吸氧。皮膚或眼接觸到環氧乙烷時,應脫去衣服,用清水沖洗皮膚或眼睛10min以上。
經手傳播是感染擴散的主要途徑,采取正確的手衛生措施能夠有效降低傳播感染的危險,更是消毒人員有效的職業防護措施。用流動水洗手,洗手池應采取非手觸洗手設施,加強洗手管理,制訂洗手方法、步驟、指導正確洗手及注意事項。
做好管理工作,針對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性質,實行周班負責制,1周輪換1次。要求上班人員認真負責,下班以后,盡情放松。適當調整護士工作壓力,減輕護士的心理壓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多下病房與各科室溝通,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減輕工作壓力。
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職業安全及專業技術操作培訓,人人掌握防護知識及發生職業暴露后的處理程序。制定的操作規范,既要保障工作質量,又能有效防護各類危害因素的傷害。護士長要加強監督檢查,認真組織學習,不斷強化工作人員的防護意識,使每一個工作人員都能采取標準預防原則。配備合適足夠的防護用具,不斷改善工作環境,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保證工作人員的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 采取安全有效的防護措施、減少造成職業危害的各種因素、提高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職業安全防護意識、加強監督檢查, 使其自覺遵守規范化操作程序, 是加強職業安全管理, 保障護理人員身體健康的關鍵。
[1]任伍愛.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與建筑設計[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6,5(3):288.
[2]王羽.醫院感染管理辦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