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聲海
“愛心教育”模式解讀
■葛聲海
何謂愛心?愛心就是以愛為本,以心愛之。愛什么?愛自然,愛社會,愛別人,愛自己。何謂愛心教育?愛心教育就是以人為本,以愛育之。怎樣育人?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發展人。愛心教育,愛滿天下。所謂愛心,就是疼愛孩子。“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疼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師疼愛千千萬萬的孩子,顯示了教師職業生命的根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就是一種教育。誰有愛心,誰就把握了教育的真諦。
1.激素時代
一種“新”的兒童成長觀念正在形成,即“超級兒童”的觀念。為了闡釋這種觀念,甚至有人創立了“胎教綜合大學課程”。面對這種現象,《南方周末》一位作者不無憂慮地指出:“這是一個萬物都注射了激素的年代”。我們吃著早熟的水果、蔬菜、糧食、看著早熟明星的表演,讀著早熟作者的文字,祝愿自己的下一代在早熟者的行列里名列前茅。也許再過若干年,人世間的萬物都將不再擁有童年,童年概念將在人們心中消失,兒童這個詞所指的將不過是年齡較小的成年人而已。
2.泡泡閱讀
一所學校可以什么都沒有,但不能沒有為教師和學生的精神成長而準備的書籍。我國第四屆全國國民閱讀抽樣調查顯示,國民閱讀率連續6年呈下降趨勢,并首次跌破50%。調查發現,今天的父母最希望孩子讀教學參考書,今天的老師也極力鼓勵學生讀教學輔導書,翻開書包,便是《閱讀寶馬》和《優秀作文》。那么,兒童希望看什么書呢?兒童不喜歡看這些書,至少說最不喜歡看教輔讀物。“沒有閱讀的學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我們沒有教育,只有訓練。
3.全民奧數
現如今,“孩子的書包越來越沉重”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減負對教師來講,主要是向課堂要質量,少留家庭作業。奇怪的是,學生照常“起得比雞早,做得比牛累,睡得比狗晚”。周六周日,“正規教育體系”加上“影子教育體系”造就了一個“灰色地帶”。許多學生上奧數班并非自愿,而是被家長所迫,家長又是被學校所迫。為了升學率,為了創收,減負遭到學校、社會“不合作抵抗”。“奧數”不僅增加作業負擔,浪費學生寶貴時間,而且造成心理壓力,這實在是對學生的摧殘。
4.健康較量
從1985年開始,我國進行了4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最近20年青少年體能素質在持續下降。教育部對7~22歲城鄉男女學生進行的體質健康監測也顯示,自2000年以來持續下降,專家總結為四個字:“軟、硬、笨、暈”。軟,就是肌肉軟;硬,就是關節硬;笨,就是不協調;暈,就是神經暈。青少年“高身材、低體質”讓他們顯得“外強中干”。16年前,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披露了中國孩子生存能力的很多弱點,曾引起許多人反思,悲哀的是如今反而加劇了。
1.愛心德育。道德是人的一種文化創造,它出于人自身的需要。它是立身的根據,行為的準則,所以德育是教育的靈魂。人們常說,如果身體不好,是廢品;如果智育不好,是次品;如果德育不好,是危險品。我們絕不能出“廢品”“次品”“危險品”,疼愛孩子就是要以人為本,以德育德,育出“正品”。母庸諱言,在籠罩考試文化的今天,仍然是德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些問題導致了德育地位的缺失和德育作用的喪失。所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辦學方向和教育質量的保證。學校德育的目標是什么?學校德育應當傳遞正向價值、培養良好習慣,父母的啟蒙之道,教師的為師之道,就是讓學生學會做人。所以,“以人為本,關愛至上”將成為愛心德育的基石。
2.愛心智育。智力是人的一種智慧潛能,它是產生新思想的思維能力。基礎教育只能是為人的發展打下基礎,并不決定人的一生。《北師大人才調查》結果顯示:400名優秀人才中,有54%的人沒上過正規大學,他們的成就主要是靠實踐取得的,是自學成才的。《美國優秀人物溯源》結果表明:400名政界、學界、軍界的優秀人物,半數以上都是學習困難者,成績平平者。就是這些平庸之輩,卻成了中外歷史進程中的著名人物。智育的目標是什么?一位外國教育專家說“行”,就是使學生“我能行”。“行”就是學生可以學好,學習可以成功。“我的學生都能成才”,這是教師的教育信念。智育的最佳狀態是以培養非邏輯思維能力為核心,帶動邏輯思維的訓練和知識的增長。
3.愛心體育。身體是生命的載體,它蘊含著生命的智慧。體育不僅是強身之育,而且也是強心之育。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健康人格要以健康體質為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體育的目標就是:健康第一,全民健身。所以,“少年強則國強”這句話的思想永遠具有現實意義。思想是身體智慧的一部分,思想可以轉變成信念,信念又會轉變為生物機能。所以,信念是一種能量巨大的驅動力,它為人的健康、生命創造出生理基礎。身體是生命智慧的居所,人應學會關注生物鐘,學會關注感覺,實質也就是學會關注我們的身體智慧。所謂早期開發,主要是身體開發,兒童天性好動、好玩,家庭和學校都不能壓制,否則身體的智慧就會退化。
4.愛心美育。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是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活動,是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實踐。它是培養人的審美態度、審美能力、審美情趣,即促進人的審美發展的教育。美育的目標就是在科學與人文教育中,發展完滿的人性,“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個感官,享受世界通過大自然賦予你的幾種接觸方式揭示給你的快樂和美”。中國美學家葉朗認為,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針,一方面是對蔡元培以來的重視美育的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另一方面則是對于21世紀時代呼喚的一種積極的應答。可以認為,如果沒有審美活動,人就不能實現精神的自由,也不能獲得人性的完滿,人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1.哲學理論
周國平《周國平人文講演錄》認為,孩子會帶給我們全新的體驗。我們從小最擅長、最在乎的不是愛,而是被愛,直到做了父母,我們才真正學會愛。對孩子的愛有一個特點,就是極其本能,極其強烈,不由自主,不可遏止。對孩子的愛是一種被迫的主動。從這種愛完全是一種本能來說,是被迫的,你要不愛已經不可能了;但是你又完全是心甘情愿為他付出的,根本不是為了回報,也的確不求回報,所以說又是主動的。同時,這種愛是一種自私的無私,孩子是你自己的,所以說是自私的,但你可以為他做一切,甚至犧牲你自己的一切,所以說又是無私的。我認為對孩子的愛是最鮮明地體現了愛的本質,這個本質就是,愛是給予不是獲得,是奉獻而不是索取。
2.社會學理論
于光遠《我的教育思想》認為,我是“愛的教育”的擁護者,我愿意看到有更多的人具備這樣一種情感的素質,更多地去愛自己接觸到的人。如果教育者本人是有這樣一種情感的人,他是會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受到自己的影響,并向這個方向發展的。更重要的還是教育者用一種愛心不斷影響受教育者,這對于培養人的素質中的愛心也是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這種情感是最早發生的,也是最普遍的。除了自幼失去父愛和母愛的人,每個人基本上都有或者都有過這種情感。當孩子還很幼小的時候,作為教育者的父母,對于這種愛的教育,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在愛的教育中,對于愛的情感,基本上是兩條途徑:一是通過傳授曉之以理,二是通過感染動之以情。
3.教育學理論
顧明遠《教育探索之路——對話顧明遠教育思想》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可能每個老師都知道這一點,但要做到這一點恐怕并不容易。首先要能愛每一個學生,有的老師只愛好學生,學習成績好的、聽話的學生,不大能愛學習不太好、不聽話的、或者有點毛病的學生,這就不能叫真正愛學生。其次是要懂得如何愛學生,許多好心的老師不也是因為“愛”學生把重重的學習負擔壓在學生身上嗎?這能叫真正的愛嗎?愛應該有一個重要的基礎,這就是信賴和理解。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才,讓他們自主地活動、自主地成長。教師對學生的愛,又不同于父母對子女的愛。這種愛是對人類的愛,對民族的愛,對未來的愛,是偉大的愛。
4.心理學理論
朱智賢《朱智賢心理學文選》認為,國家教委召開加強少年兒童教育工作座談會,并將頒布小學思想品德課大綱,在當前重智輕德的情況下,這是一件及時的、意義重大的大好事。在國民教育體系里,中小學是基礎階段,小學是基礎的基礎。少年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時代賦予他們的任務是光榮艱巨的,他們將建設和體驗21世紀的美好生活。關心少年兒童,就要關心教育。情感這個東西很重要,如果能激發起孩子的道德情感,就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我當小學老師時有個體會:要使孩子的情感發生變化,就要喜歡孩子、愛孩子,這是一條最重要的規律。對少年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學校起主導作用,還要社會、家庭互相配合,我呼吁家長都來配合學校的教育。
1.生命教育
愛心教育是關心生命成長的教育。2001年3月29日《揚子晚報》刊登題為“中小學進入事故多發期,校園意外為日均消失一個班”的報道,我國中小學生每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數都在一萬人以上。這一事實從一個側面揭示了我國學校教育中關愛生命意識的淡漠。對人而言,生命體即身體,沒有生命體的存在,生命就失去賴以存在的根基。所以,生命體是生命之源,是生命的載體。“教育即生命”是對教育本質的一種新認識,它表明了教育“以人為本”的真正內涵,表達了教育的起點是直面人的生命,教育的過程是通過人的生命,教育的結果是促進人的生命。關心生命成長的主要途徑就是教師之愛,這才是教育的真諦所在,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體現人的生命創造的事業。
2.習慣教育
愛心教育是潛心養成習慣的教育。20年前,86位諾貝爾獲獎科學家在巴黎聚會,記者問一位老者:“在哪所大學或哪個實驗室學到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老人說:“在幼兒園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道歉,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可見,在幼兒園學到基礎的東西,從小養成的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有人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教育要抓根本,這個根本就是習慣。習慣,既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又是一切教育的最終結果。什么是素質教育?給學生的東西能管一輩子的教育就是素質教育。因為,習慣是孩子成長的一把金鑰匙。
3.個性教育
愛心教育是傾心保護個性的教育。個性與人格同義,但個性是人的個體差異性,人格就是一個真實的人,人格比個性具有更多的內涵和外延。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正確判斷他們的興趣和潛質,才是個性教育的智慧所在。臺灣女詩人席慕容在《給黃金少年》中傾訴:“我不知道/為什么我要流下淚來/這里面會有我的孩子嗎/如果真有/請你告訴我/那個昨天還有著狡黠的笑容/說話像個寓言與詩篇的孩子/那個像小樹一樣/像流泉一樣/在我眼前奔跑著/長大了的孩子啊/到什么地方去了”。由此悟出,詩人對教育的憂慮、質疑和鞭撻。所以,我們應當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實現有差異的發展。
4.潛能教育
愛心教育是悉心發現潛能的教育。在總數約為140億的人腦細胞中,經常處于活動狀態的只有10億,僅占總數的7%,因此,人腦蘊藏著巨大的潛力。用個形象的比喻,人腦的信息容量比國家圖書館還大百倍。在2001年“中國兒童想象力科研成果發布會”上,問“樹上有5支鳥,獵人開槍打死了1只,還有幾只?”結果,被調查的中小學生中99%回答“一只也沒有了,因為都嚇跑了”。但有一位小學生卻作出了精彩的回答“還有3只,因為5只鳥是一家,打死了鳥爸爸,嚇跑了鳥媽媽,還剩下3只不會飛的鳥寶寶”。由此感概,無拘無束地放飛創造與想象,本是孩子的天性和專利。許多東西我們可以等待,但對兒童不能等。對兒童我們不能說明天,他們的名字是今天。
1.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核心是感動成長。感動成長是人受到教育情景的感化和召喚,造成心靈震撼和感悟的人生歷程。教育是什么?它是營造一種生動的、具體的、形象的、感人的文化情景。情景是一種潤澤、一種滋養,情景就是教育智慧的物化。情景里的教育讓兒童認同,情景里的故事伴兒童成長,情景里的話語使兒童難忘。感動成長的目的就是給予兒童一生深入血液和骨髓的習慣和性格,以此去獲取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此,德育需要采取如下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情感體驗,教育的本質是影響人、化育人的心性品質,沒有體驗就不會深入內心。第二種方法是雙向互動,“文化互哺”已經成為新的德育理念,向孩子學習,兩代人共同成長。第三種方法是生活實踐,道德源于現實生活,生活是道德的最好老師。
2.智育方法
智育方法的核心是少講多學。“少講多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新理念,是培養人才的根本途徑。“少講”是手段,“多學”是目的;只有“少講”,才能真正“多學”;只有達到“多學”目的的“少講”,才是高水平的“少講”。只要能保證學生“多學”,教師的講越少越好,因為“講”是為“學”服務的。“少講多學”的目的是實現優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為此,智育可以嘗試如下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先學后教”,當學生處于相對獨立階段,必須先學后教,以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第二種方法是“先教后學”,當學生處于依靠教師階段,必須先教后學,以此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第三種方法是“溫故知新”,因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新知識是在舊知識基礎上重組轉化的。
3.體育方法
體育方法的核心是身體練習。身體練習是體育的主要手段,體育教學就是以運動技能教學和學生的身體鍛煉為主線進行,把運動參與、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的目標融入其中。如果體育教學用智力活動代替身體練習,代替運動技能,這種體育就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木之本”,這也就失去了體育的本質特征。為此,體育可以選擇如下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激發興趣,形成運動愛好,掌握運動專長,養成運動習慣,培養體育精神,成就終生體育的能力。第二種方法是面向全體,鼓勵全員參與,尊重個體差異,做好因材施教,使每個人都可獲取成功和愉悅,都能得到自尊和自信。第三種方法是陽光體育,積極落實課外體育,認真指導家庭體育,充分開發社區體育,真正實現終生體育。
4.美育方法
美育方法的核心是寓教于樂。寓教于樂是用愉悅的方式實現對人的教育,這個“樂”就是對美的體驗過程,這個“教”就蘊涵在這個過程之中。也就是說,兒童在情景體驗中有所觸動和感悟,這就是美育的效果;兒童在情感體驗中有所互動和表達,這也是美育的效果。因為在對美的這種體驗過程中,感知敏銳了,情感豐富了,體驗能力提高了,審美趣味提升了,主體心情愉悅了,這就是美育的獨特作用。為此,美育可以實施如下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學習愛美,用美的聲音、美的色彩、美的圖案、美的形體作用于人。第二種方法是學習賞美,在崇尚社會美、觀嘗自然美、欣嘗藝術美過程中,積累美的經驗。第三種方法是學習創美,用自己審美的思想、情感、知識、技能去創造美的作品。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