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硚口區常碼頭幼兒園 彭玉霞
幼兒教師在區角活動中的有效指導策略
■武漢市硚口區常碼頭幼兒園 彭玉霞
區角活動簡單地說就是幼兒園里小組或個別活動,是教師通過創設一個與教育教學相適應的物質環境,提供與教育教學目標相適應的物質材料,或是把教育教學目標物化在物質材料中,讓幼兒自主地操作、擺弄這些材料,與這些材料充分發生交互作用,讓幼兒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學習、發展,從而獲得相關的、有益的經驗,推動幼兒朝著既定目標發展的一種活動形式。
幼兒園區角游戲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材料來實現的。區角活動時,材料是幼兒活動的對象。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經驗、能力和需要相適應的材料,能引發了幼兒的活動欲望。幼兒在對材料直接感知和具體操作擺弄的過程中,不斷地開動腦筋、積極思考,仔細觀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能使幼兒鞏固活動的興趣,發展智力,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有效指導”是指教師在了解本班幼兒現狀的基礎上制定教育計劃和目標,使教育內容、方式、策略、環境條件能兼顧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教師的指導有利于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每個幼兒的發展。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幼兒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教師積極利用區角活動,能有效指導幼兒的活動與學習。
幼兒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教師的作用不再是講或是直接告訴幼兒答案,不再是直接拿出范例或操作實驗向幼兒講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啟發和引導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對幼兒區角活動的有效指導要從顯性的主導地位退至適時、適當的隱性的引導地位,讓幼兒有操作、探索、設疑、解疑的過程,幼兒間有相互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幼兒從中增強學習興趣,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
1.區角中以環境材料為媒體,將教師的指導轉化為幼兒的積極行為
區角活動的教育價值主要是附著在區角內的材料之上的,它本身的特性及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著幼兒可能獲得什么樣的學習經驗,獲得哪些方面的發展。材料的不同,所引起的操作方法及活動方式便會不同,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經驗、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就會不一樣。從幼兒自身的學習特點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需求是幼兒活動的基本動力,是幼兒主動性、積極性的來源,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是根據自己的本性,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思維水平來選擇探索(學習)的對象。
每一個活動區域中教師投放的材料有層次性,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水平動手區——“數學區”的創設,從情感體驗入手,根據幼兒原有水平的差異,在材料中予以區分:對數字還沒有鞏固的幼兒,教師可創設練習區——給小朋友粘貼門牌號碼,讓幼兒加深對數字的了解,幫助幼兒獲得成功,從而體驗幫助別人的樂趣;對已積累一定數字經驗的幼兒,教師可創設朋友電話號碼區——按實物的數量擺放相應的數字,然后記錄下來加以比較,了解這是哪個好朋友的電話號碼,以這種方式使材料和形式貼近幼兒生活,幼兒在擺弄過程中,既體驗成功的喜悅,又獲得多方面的發展。
2.依據區角活動的進展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材料
活動材料的投放要有計劃、有目的,這是區域活動的物質支柱,也是幼兒活動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當,對幼兒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主題教育目標及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投放材料。對材料的投入要有計劃、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進去,而且一放就是一、二個月,甚至一個學期也不更換。從而導致不能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活動,滿足不了幼兒的需要,引發不起幼兒的想象,從而阻礙區角活動的深入開展。而應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把材料分期分批地不斷更新,不斷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使他們保持對材料的“新鮮感”;另外有些材料在投放時,應考慮到幼兒本身的能力差別,千萬不能“一刀切”,投放要有層次性,以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的活動需要,使幼兒都能得到較好地發展。
學習不是由教師為幼兒選擇學習的內容,而是幼兒自由選擇;學習不是教師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幼兒主動建構認知結構的過程;幼兒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接受信息,而要主動地學習、主動地進行信息建構。因此,要讓幼兒在探索材料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快樂。
如:在“綠色蔬菜”區角活動中,活動開始前,幼兒集中在教師的前面,教師出示新材料切成小塊的蔬菜引導幼兒講解這是什么蔬菜,這些蔬菜有什么營養。教師告訴幼兒這些蔬菜除了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外,還可以制作漂亮的蔬菜拼盤,接著教師出示相關的蔬菜拼盤圖片,然后把問題拋給幼兒:這些漂亮的蔬菜拼盤怎么做出來的呢?你們想不想自己試一試?
幼兒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區角進行玩以后,教師來到超市,超市的營業員正在擺放東西,他們很認真,我等待加以觀察,發現他們沒有看數字擺放東西,我就問他們:老師也想做超市的營業員,教教我,你們是怎么擺放物品的?幼兒很樂意的跟我講起來,交談的過程中,教師讓幼兒了解擺放物品的方法。
教師在增加新游戲材料時進行集體性的指導,激發每一個幼兒探索新材料的興趣,初步了解新材料的玩法,當活動材料擺弄一段時間以后,當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無目的玩時,教師加以個別指導,通過教師面向全體幼兒指導,使幼兒在擺弄新材料中體驗成功的快樂,也通過教師的個別指導使能力一般的幼兒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創設活動區的目的是為了給每一個幼兒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以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教師在決定所設區角的種類時,應盡量滿足幼兒認知、情感、社會性語言、動作技能等多方面的發展需要。這就要求教師既要對各類活動區的功能有清楚的認識,也要準確了解本班幼兒的興趣、水平和需要。如果幼兒有特殊的興趣和需要,區角的內容和規??梢赃m當調整。
新奇的區角活動材料對幼兒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是幼兒對這些材料玩上一陣子,還是會感到厭煩。要長久地保持和促進幼兒與這些材料的互動,教師就要深入到幼兒的活動中去觀察、分析和指導幼兒活動,真正準確地了解幼兒的內在需要和幼兒的個別差異,采取相應的方法,或是改變活動的策略,或是添加、撤除一些活動材料,使幼兒對活動材料、對活動長久保持興趣,促進其積極、主動地學習。同時,在指導幼兒學習的過程中,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要耐心等待幼兒自己去發現和探索,必要時參與幼兒的探索、發現,充分發揮教師在區角活動指導中隱性的、適當引導的作用。
幼兒之間由于年齡相距小、認知水平相近,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自由交談、討論。幼兒間的相互交流不僅能夠拓展幼兒學習的途徑和方法,還能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互相幫助、互相協調,進一步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時機,促進幼兒的互動。
幼兒園區角活動的有效開展在很大程度上對幼兒的發展,尤其是對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有重大作用。在我園近幾次開展的教師區角活動組織情況的檢查評比活動中,我們明顯感受到區角活動開展得較好的班級的孩子普遍交往能力較強,口語表達能力發展較好,性格活潑開朗,反之,則較差。
有效指導幼兒進行區角活動,教師都要做有心人,積極為幼兒創設活動的環境和氛圍,推動幼兒的相互交流,激發幼兒主動學習和自主建構,促進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