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江漢區教育局 楊振威
江漢區小學“本色課堂”的本質特征和根本要求
■武漢市江漢區教育局 楊振威
課堂教學永遠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和主戰場,也是教師綜合能力的比武場。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也主要取決于課堂教學的效率。工作中,我們本著向課堂要質量的原則,引導教師聚焦課堂,從抓備課、上課、課后反思各環節入手,促進教師研究課堂教學本質,追求課堂教學的本真。
自2002年江漢區作為湖北省新課程改革第一批試點單位以來,我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發現,新課改在實現課堂“三維”目標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課堂上也存在著“做作、花哨和低效”等一些違背教學規律的現象。為了進一步抓住課堂的本質,從2007年開始,我們在全區小學中開展了“直面真實問題,彰顯本色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引導廣大教師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立足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研究并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切實提高課堂效率,真正實現新課改提出的“三維”目標。經過一年的實踐探索,我們認為,要抓住課堂教學本質首先必須確立課堂真正的價值,即課堂教學要以人的發展為本,要實現從以知識為基礎和價值取向向以人的發展為基礎和價值取向轉變。
2008年,我們針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本色課堂”的新理念,并分科制定了“本色課堂”的評價標準。“本色課堂”是指課堂教學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立足傳授知識技能和課堂育人相結合。其本質特征就是“自然、樸實、高效”。
所謂“自然”,就是課堂要立足學科特點,按照學科知識本身的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實際來設計和駕馭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自然流暢,讓學生在課堂上輕松掌握知識和技能,回歸學科本色。
所謂“樸實”,就是課堂教學要實實在在,教師對每一堂課都能準確把握其重點難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課堂教學不搞花里胡哨的形式,不浮華,不虛飾,以知識技能的掌握和學生的發展為本真,為學生有效學習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服務。
所謂“高效”,就是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必須在課堂上實現,要把書本死的知識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轉化成學生活的知識和實踐技能,從而達到人人能學會,堂堂任務能落實的好效果。
本色課堂的根本要求就是“教對、教會、教出學科味”。
所謂“教對”,就是要求教師全面完整地把握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既有“知識與技能”的目標,又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還要求教師課前準確地解讀教材和教輔資料,掌握本學科的前沿知識,科學把握教材體系和每一節課在單元中的地位與作用,把握單元與單元、課與課之間的聯系,同時注重課堂育人目標,保證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正確、完整、不出錯。
所謂“教會”,就是要求教師研究學情和個性化的教學方法。教師始終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從育人的高度,把學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立體人,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做到因材施教。要確立“以學定教”的觀念,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特點、興趣、狀態等開展教學,引導激發學生的情趣,使課堂成為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學堂,而不是只滿足一部分學生需求的課堂。教師要善于捕捉時機,進行課中調控,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讓課堂成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堂。“教會”還要求教師不僅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
所謂“教出學科味”,就是要求教師教出學科的本色味道。學科不相同,研究對象和特點也不同。教師要對本學科的本色味吃透,自覺培養學科素養。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教出學科味”還要求教師要在課堂上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把課堂的知識傳授與育人結合起來,通過培養學生優秀學習品質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
當然,我們制定的“本色課堂”評價標準不是教條,更不是限制教師教學的框框,而是引導、激勵教師追求課堂本真,去準確把握教學規律,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課堂的效率和育人的質量。
責任編輯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