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文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株洲412001)
我國加工貿易高潮始于改革開放后,主要是承接國外產業轉移而進行來料加工、進料加工和來件裝配。在此過程中我國的企業逐漸掌握了一定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開始走訂單化道路,即承接國外訂單、自行組織原材料進行加工生產后出口。然而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我國企業主要是利用廉價的勞動力追逐高利潤,對技術改造和技術開發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其結果是由于我國加工貿易產品大多處于最終產品的生產、組裝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產上,勞動密集度高,技術含量較低,產品附加值低,處在產業價值鏈的低端。最終不僅沒有賺得大量的利潤,反而技術也沒有及時更新,在金融危機的大潮中由于產品競爭力低,大量的企業無法抵御成本的壓力而倒閉。
當然,這中間也有一些高新技術企業。但其出口相當多的高新技術產品中核心零部件仍然采用的是進口材料,只是在國內配套生產一些低端配件后通過組裝而出口。這還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新技術加工貿易。
改革開放初期,沿海經濟特區為了招商引資,在土地資源的利用上給了外商極大的優惠條件,后來其他城市為了經濟的發展也紛紛效仿。這一條件最后慢慢演變成了一種慣例,以至于政府對于投資辦廠的出資方都給予最大限度的土地利用優惠。土地資源的廉價利用可以從一個方面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當這種成本轉移到產品價格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比較大,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農村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受改革開放大潮的影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進城務工,這些勞動力主要流向沿海城市。由于勞動力資源的豐富,再加上當時我國的勞動法尚不健全,企業往往給這些勞動者極低的報酬,形成了勞動力廉價的局面。低成本的勞動力轉移到產品價格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產品的競爭力。
然而,隨著我國土地資源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的提高,許多加工貿易企業產品的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再加上企業利潤空間有限,大量的加工貿易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遭遇訂單問題后無力經營,最終不得不破產。
受政策、交通運輸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加工貿易企業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中西部地區大量的資金、勞動力、資源等生產要素流入沿海地區,再加上中西部地區本身交通運輸與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我國的加工產業在地域分布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衡。近年雖然國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了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但長期形成的失衡局面、各地政府的政策和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導致中西部尚難具備承接轉移的條件。東南沿海城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資源有限,也不利于我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大量的招商引資和鼓勵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發展行為使得我國加工貿易企業所占比重過大。這些加工貿易企業主要依靠訂單、特別是國外訂單生存和發展。當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國際訂單大量減少,由于這些企業的經營方式單一,又缺乏自身的技術優勢,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我國絕大部分加工企業屬于中小企業,缺乏帶動整個產業群發展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且本身不愿意或無力進行技術革新,只能進行低水平的勞動密集產品的生產,高精尖的加工能力嚴重不足。而且這些企業大多分散經營,缺乏必要的協調機制,無法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相關產業集群,不能有效帶動行業各環節的共同發展。同時這些企業主要參與的只是加工中的部分環節,而核心技術和銷售基本上都被國外企業控制。在整個加工貿易產業鏈上,我國企業只是進行簡單的工序加工,未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只能賺得簡單的加工費,產品附加值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導致企業生產能力失調。
除了上述問題外,我國加工貿易還存在融資難、監管不力、以加工貿易的名義行走私之實等問題。這些問題如得不到有效解決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長遠發展。
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和轉移一靠政府的宏觀調控指導,二靠企業的積極參與。
(1)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把握經濟發展的規律與動向,從政策、稅收等方面積極引導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限制“兩高一資”產品產能的擴張,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加大科技投入,融入產業鏈中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環節,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我國的產業現在正逐步從沿海向內地轉移,在此歷史機遇中,中西部地區要在硬件設施、發展規劃、政策法規等方面加大、加快投入,利用好本地的資源優勢為沿海加工貿易企業的產業轉移做好充分準備。中央政府應加大政策引導,適度政策傾斜,不失時機地實現產業轉移。
當然,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轉移的過程中,政府更要加強宏觀調控,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各地區的區位優勢,加強地區經濟間的協調發展,實現不同產業在地區間的良性轉移。
(2)加工貿易企業要重視技術創新、順應政府的政策引導,積極參與產業的調整升級和轉移。首先要從經營理念上擯棄依靠廉價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增強競爭力的觀念。要堅定不移地走技術優勢路線。已具備了一定的資金和技術比較優勢、積累了一定的加工貿易經驗、具備較強的加工貿易自主發展能力的企業今后發展的重點應是提高加工貿易的檔次,實現從初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的轉型。加工貿易企業不能再單純追求簡單的賺取加工費的低層次貿易方式,應從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高度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要向各產業鏈的上游和下游深化發展,參與到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生產制造活動中,以賺取更多的利潤。
條件尚不成熟的企業可以避開沿海地區激烈的市場競爭,積極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充分利用中西部的資源優勢發展加工貿易,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從而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贏得更大的空間。但這些企業不能僅僅依靠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參與市場競爭,要在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條件的前提下積極提高產品技術含量,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加工貿易的價值鏈體現了價值增值的過程,除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購外還包括加工生產、運輸、倉儲及銷售各個環節。留在我國國內的增值環節越多,通過加工貿易實現的產品增值就越大。我國的加工貿易大多是利用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進行成品的加工生產、裝配而后出口,很多原材料都從國際市場上采購,因此我們要盡量提高這些企業原材料的國內采購率,從而帶動國內基礎產業的發展以融入國際加工貿易的產業鏈,進而融入國際市場,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可以在出口退稅、招商引資、貸款等政策性環節給予支持,引導資金投入產業鏈的中上游,為加工貿易提供優質低價的國內原材料來帶動基礎產業的發展,并使我國加工貿易融入國際市場。除此之外,我們要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積極參與加工貿易的運輸、倉儲和銷售環節,以進一步拓寬產業鏈。
由于我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表現出了足夠的應對危機的實力,金融危機后,跨國公司將加大對華投資力度,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在融入國際市場的過程中要加快建立以先進技術為主體、高新技術為導向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增強參與高水平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能力,形成集加工、裝配、制造、貿易、運輸、金融、信息等產業為一體的、國際化的產業群。要積極扶持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成為行業龍頭企業,帶動整個行業的持續協調發展,最終形成產業群來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這些龍頭企業要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要利用產業群的優勢在關聯企業間建立合作關系,統一技術標準和行業標準,共享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在生產相同或類似產品的企業之間進行一定的市場分工,在信息等方面進行資源共享,以協調企業的發展。
這次金融危機導致很多企業倒閉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國際訂單的不足,這與我國加工貿易企業長期以來的市場戰略有關。我國的加工貿易企業以出口為主,其產品主要出口到歐洲、美國、俄羅斯等地。這種集中的出口市場不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而且在當地經濟不景氣、訂單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企業往往無法靈活轉移。我國加工貿易企業要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國內市場上目前要重點開發二級城市和農村市場;國際市場則在鞏固已有市場的基礎上積極開發亞洲、非洲、中東等新興市場。只有采取市場多元化戰略才能在某一市場受挫時能有充足的市場回旋余地。
[1]劉靈.金融危機下我國加工貿易的問題研究[J].經營管理者,2009(16).
[2]白帆.我國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分析[J].北方經貿,2009(7).
[3]葛翠翠.金融危機下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問題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
[4]胡毓娟.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我國經濟持續和諧發展研究[J].高科技與產業化,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