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敏 張紅輝 夏百玲
(1、2.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3.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前身叫“國際貿易”,1998年國家教育部調整新的專業目錄,將國際貿易專業更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截至目前全國高校中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點約有700多個,主要包括綜合類院校、財經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師范類院校以及農林等其他院校。20世紀末,伴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加入WTO預期外貿人才需求增加,該專業迅速發展壯大,吸引了許多優秀的生源。相對于經管類的其他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更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在其開設的經濟學專業基礎課教學中,科學設計和使用案例從事教學活動,為學生畢業后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實踐活動提供方法與思路,就顯得尤其重要。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隸屬于應用經濟學門類。作為涉外經濟專業,國際貿易所培養的人才將來是要從事國際經濟活動,因此,這一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通過四年的本科教育,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化經營技能的專業人才,培養學生從事國際貿易及國際化經營管理活動、相關理論和政策研究所需的基本技能,即培養應用型高素質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具體說,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主要有:
(一)對學生外語能力要求很高。國際經濟與貿易有著深厚的國際化背景,要求學生掌握從事國際貿易活動的專門技能,英語是國際交流的通用語言,因此對學生英語應用水平要求很高,一些學校為了體現其對英語的重視,甚至規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必須通過英語六級考試。在讀期間,還會開設如外貿函電、經貿英語等相關專業英語課程,以強化學生的對英語的掌握能力。
(二)要培養學生堅實的經濟理論素養。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實踐活動,必須首先熟知世界經濟運行規律,熟悉世界貿易組織及不同國家經貿法則和業務流程,掌握國際管理規則等內容。而這些內容都包含在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中,如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實現通識教育,讓學生逐步掌握一般性的經濟原理和經濟運行規律,培養其對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深度與廣度,為以后貿易專業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要培養學生較強的思辨能力。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不僅應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廣博的知識,還要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出色的溝通、應變、協調和創新能力,較強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不僅要培養對國際事件的敏感性,還要求學生逐步形成經濟學家一樣的思維和習慣。一名合格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應該具備“腦子轉得快”、“思想有深度”的專業素質,所以該專業的培養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分析研究能力、開拓創造能力和決策能力。
(四)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國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簡介》中指出:“國際貿易學是研究國家(地區)間商品與勞務交換的理論與方法的學科,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很強實踐性特點的學科”。這里所說的國際貿易學實際上就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經濟與貿易活動包括國際單證業務操作、報關、招投標、對銷貿易、加工貿易等,都是需要有大量的實踐經驗的,單純依靠理論無法支撐繁復龐雜的貿易活動。為了讓學生縮短就業時的職業適應期,在學習期間為他們提供各類型的實踐機會,充分鍛煉其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
經濟學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承擔著在大學低年級培養學生經濟思維和綜合素質的任務。因此,為適應這一學科的學生理論基礎深厚、經濟素養好、外語出色、實踐能力強等培養要求,經濟學教學在內容體系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必須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進行創新,以新穎的手段和靈活多變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經濟思維的啟蒙,為其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曾有人說“平庸的教師只是敘述,較好的教師是講解,優秀的教師是示范,偉大的教師是啟發。”啟示法教學最適用的手段就是案例教學法,這一方法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來說更為適用。
(一)案例教學法的特點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以經濟生活中真實的情境與事件為題材,將理論以生動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它最早于20世紀初產生于美國哈佛大學,是哈佛商學院采集商業管理的真實事件經收集整理設計形成的教學方法。1980年,美國的卡內基小組提出《準備就緒的國家:21世紀的教師》報告中,把其作為一種相當有效的教學模式開始推廣。
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案例教學法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案例教學能夠提高學習經濟學的興趣,案例均來自經濟現實,有些甚至就是身邊出現的事,所以案例可以縮短課堂與現實的距離,具有真實感和可信度,會誘發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其次,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學變單主體為雙主體,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自主性,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案例分析,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并在這一分析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
(二)經濟學中案例教學的設計思路
1.凝練教學主題,明確重點和難點。西方經濟學內容豐富。微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包括消費者行為、生產者行為、市場結構、一般均衡、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和政府作用理論等;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問題包括總產出的決定、經濟周期、長期經濟增長、失業、通貨膨脹、國際經濟、宏觀經濟政策等。如果所有章節都面面俱到地設計案例加以分析,首先學時不夠,同時也無法突出教學的重點內容。因此,在設計案例時,首先教師應確定各個章節的主題思想,需重點講解的內容,明確重點和難點部分。為重點與難點設例,這樣既能以生動的形象教學加深學生對重點與難點的理解,也可以為學生理清思路,明確各章節應掌握的重點。
2.案例的選取要具有時代性和代表性。第一,案例的時代性。經濟學的理論雖然已產生幾百年,但每一時期的經濟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時代的局限性。不能把19世紀的案例套用到經濟理論上用以說明現在的經濟問題,這樣會削弱案例與當前經濟生活的聯系,也會使課程內容與現實脫節。所以案例的選取一定要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如在分析市場失靈時,應以1997年至今,特別是2008—200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為主要題材,這樣在分析市場失靈時才會有的放矢,強化學生的直觀感受,激發他們解決現實經濟危機的熱情。第二,案例的典型性。現實經濟生活紛繁復雜,經濟事件層出不窮。但若用于經濟學教學,卻不是所有的經濟事件都合適。能夠作為經濟學教學案例的必須具有鮮明性和典型性。如涉及供求理論中的支持價格和最高限價,可以設計我國政府的農產品收購政策以及政府當前對藥品價格的強制管理政策等,既較好地詮釋了供求理論,又與學生身邊的經濟現實直接相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案例內容的設計要有深度。案例的設計是最能體現出教師的經濟學素養和學術水平的。因為案例不是搜集經濟事件的簡單羅列和堆積,必須能反映并充分佐證相關教學內容。不宜過難,難了學生會因知識儲備不夠無從下手,只能消極等待老師講解,從而使案例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但也不宜過于簡單,結果一猜便知,不僅降低了教學要求,也會降低學生對案例的參與度,喪失參與的興趣,使教學缺乏應有的深度與廣度。所以在設計案例時,應采取連環設局的方式,對案例材料進行組織編排,盡量融合幾節課的重點,或加強一節課的主要線索,或圍繞一個主題對案例進行剪裁加工,將單個的案例串聯起來,組合數個案例,使案例發揮最大的價值。如在分析供求時,可以設計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供求案例,在供求理論中分析完全競爭假設下其市場供求,引導學生了解供求規律;這一案例可以引申到消費者行為理論中,分析消費在購房時的效用狀況,還可延伸到生產者理論,以此例分析房地產開發企業利潤最大化行為。這樣,一個案例可以貫穿消費者行為和生產者行為,可以把不同的知識點聯系到一起,保證了整個經濟學體系的連貫性,強化了學生對理論的理解。
4.案例形式的設計可以多樣化。目前,信息的傳播途徑十分廣泛,Powerpoint、CIA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已應用于各類教學中,案例的設計已不僅僅是從報紙雜志上摘抄下來的報道或文章。現在我們可以采用更為生動形象的案例,如可以從各電視臺下載相關的經濟類影像資料;可以設計卡通式經濟故事,有人物、故事情節,也可以讓學生參與設計,以提高學生參與熱情;可以某一經濟事件組織學生排演小話劇,也可以組織專題辯論會等。多樣的案例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在經濟學教學案例確定以后,接下來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案例實施了。如果說案例的設計是為培養學生經濟學思維構建了一個平臺,那么案例教學的實施就是在學生和這一平臺之間搭了一架梯子。學生能否最終通過案例教學熟悉和掌握相關經濟學原理,案例的使用才是關鍵。
(一)課堂教學中,以“案例—原理”和“原理—案例”形式實施案例教學
在案例教學實施中,理論上存在“研究案例—導出原理”和“講授原理—運用案例”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實際上,這兩種模式并不矛盾,它們適用于不同的教學情境,運用得當,取得的教學效果是相同的。以案例導出原理這一手段適用于對基本理論的導入。介紹某一基本理論之前,為了將學生引入相關議題,并激發其興趣,可以先以案例形式出現,并鼓勵學生討論,暢談看法,然后再將學生的思維引到理論上來。在理論部分講解完成以后,再以原理導入案例,為原理提供現實佐證。比較之前的討論,因為學生已經對相關理論有了了解,可以選擇較深層次的案例組織討論,從深度上強化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在課程中間也可以穿插一些小的案例,增強理論的說服力。但這時要切記,這些小案例應簡約而不簡單,案例描述的事件小,但對理論的說明應是準確、深入的,連續的,能夠為后面的理論起個伏筆或導入作用。過于簡單的例子盡量不要在課堂的中后段時間出現。
(二)課后組織學生對小案例討論和綜合案例討論
討論是案例教學實施的主體,是案例教學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中介環節。現在各高校都在向研究型大學和素質教育培育基地轉型,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壓縮學時,在經濟學教學中本來教學時數就少,如果把較多的課堂時間安排成討論,就會出現偏離主體、舍本逐末的現象。因此,更多的討論應安排在課外。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以6人左右為一組,在每一章后布置討論內容,讓學生自己組織討論,提出討論意見和結果,課堂抽查。同時,可以專門安排時間組織學生就某一爭議較大的經濟議題進行辯論式的大討論。據筆者從長期經濟學教學的觀察,學生對經濟學這門課實際上是比較喜歡的,他們對經濟現實的關注度也很高,只不過畏難于這一理論體系的抽象和晦澀,最終失去了興趣。通過這樣的討論和辯論,既可以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在討論的過程中提升他們思維的高度,“理不辯不明”,在激烈的辯論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就被激發出來了。
(三)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設計實施更多國際案例
200多年以來,美、英等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有著豐富而卓有成效的經濟學理論與實踐水平,也有著成熟的經濟學案例。考慮到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對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可以在這一專業的經濟學教學中多設計和使用國外的案例,且以英語的形式出現,并盡量鼓勵學生們以英語參與討論,撰寫討論紀要。以此,較早接觸國際經濟現實活動,為以后從事對外貿易奠定基礎。
(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地位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單一主體,但現在卻強調“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這一雙主體的新型教學思維。教師在案例教學法中實際上起著“點睛”的作用。如在課堂上把握課堂節奏,掌握討論的進程和方向,及時調整引導學生的思路。在每一次討論后進行有針對性的總結。總結中要注意對學生討論的內容進行清晰全面的概括,對其中的創新性思維或觀點加以肯定,對討論中忽視或遺漏的問題拾遺補缺。案例教學法強調的是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過程,而不是追求一個“標準答案”。以耐心和包容的態度,鼓勵學生們對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或主張。同時,課后,要對案例教學的效果、問題、原因、措施進行及時總結歸納,并反饋回案例設計和實施環節,以利于案例教學的進一步改進。
(五)案例教學的實施可以采用多種手段
利用多媒體以及校園網、博客、郵箱等網絡資源傳遞案例及分析結果,在線交流,保持學生與教師之間聯系的暢通,實現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案例教學的效果。也可以學生社團為平臺定期組織一些與經濟相關的活動,如考察市場、社會調查、事件追蹤、邀請名家講座等。社團可以由經濟學專業老師指導,這樣就以經濟學的案例教學為平臺,為學生提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全面發展的空間,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饒龍先.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初探[J].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70-71.
[2]鄭云.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的創新[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8,11(3):49-52.
[3]翟仁祥,仇燕蘋.案例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6):54-57.
[4]唐龍.基于應用本科人才培養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95-196.
[6]行懷勇.論農林院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徑[J].商場現代化,2008(3):378-379.
[7]劉志迎,程瑤.案例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應用的理論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07(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