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利率市場化是指中央銀行放松對利率的管制,將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由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狀況直接決定利率的水平、結構和波動幅度,央行只根據國民經濟運行實際和經濟發展要求,通過制定和調整再貼現率、再貸款率以及公開市場業務來影響市場利率。迄今為止,發達國家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實現了利率市場化,并使許多國家從中獲益。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始于1996年,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由于利率改革的基礎條件、傳導機制與外部環境尚不完備,目前運行的仍是利率管制下的雙軌利率體系,利率價格失真,導致金融資源配置低效率。分析研究我國利率市場化推進的制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對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更好發揮市場功能作用,現實意義重大。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開始于1996年6月1日,首先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揭開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第一幕。隨之在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和貸款利率種類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調整。2002年3月21日,中央銀行在浙江、黑龍江、吉林、福建、內蒙古和四川等地的農村信用社展開了對存貸款利率改革的試點工作。為進一步推進利率改革,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4年1月1日起,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2005年1月31日,央行又發布了《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報告》。2005年3月16日,人民銀行大幅度降低超額準備金利率,并完全放開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利率。2007年,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初步實現了以完善市場化產品利率形成機制為重點的近期目標。在完善短期融資券和金融債等市場化利率產品定價機制的基礎上,改革了貼現、企業債券利率形成機制,建立了以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為基準的市場化定價機制和市場利率體系,并以此為基礎開始推進存貸款方面的利率改革。
目前,中國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債券回購利率、票據市場轉貼現利率、國債與政策性金融發行利率和二級市場的利率都已經完全實現了市場化。但是還有一部分金融資產的利率還是在中央銀行的控制下。所以,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還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
市場利率是金融市場資金供求狀況決定的均衡利率,其形成的基本前提是具有一個充分競爭、交易活躍、結構合理和信息通暢的金融市場。而我國金融市場建立時間不長,許多方面與成熟金融市場相比有較大差距。一是我國貨幣市場在金融市場中的比重相對較低,規模太小,且基本上在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交易,公眾很少有機會參與,不能充分反映貨幣市場供求狀況。二是金融市場各子市場分割現象嚴重存在,市場的流動性較低,不同金融資產之間缺乏替代性和競爭性,因而導致各種利率關聯程度不高,尚未形成真正市場化的利率體系。目前我國構成貨幣市場的拆借市場、國債回購市場和票據市場彼此分割,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基準利率的缺失嚴重阻礙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三是我國金融市場上金融工具種類少,數量小,性能差,質量低。
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就是金融產品定價的市場化,是各家商業銀行逐步適應自行掌握金融產品定價權的過程。從目前來看,這個過程比較緩慢且步履艱難。一是尚未形成科學的貸款定價決策機制。商業銀行貸款決策主要憑歷史記錄、定性分析和主觀判斷,決策的重點是貸與不貸,很少使用量化分析工具計算貸款的收益、成本和風險。二是部分商業銀行沒有建立有效的客戶信息庫。銀行數據信息系統建設滯后,客戶誠信關鍵信息缺失,不利于針對不同特征的客戶進行差異化貸款定價。三是由于缺乏實際操作經驗,我國商業銀行熟悉金融產品定價的專業人才十分缺乏。
資金在我國仍是一種稀缺的金融資源。利率要成為金融資源配置的有效杠桿,貸款企業必須對利率有一定的敏感性。一是我國國有企業經過30多年的改革,其獨立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強。但是不可否認,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尚未真正到位,國企產權依然界定不清,處于模糊狀態。主要表現為國企所有者形同虛設,監控不力,主管部門和控股公司交叉干預,侵害企業法人財產所有權,企業產權缺乏市場流動性,從而導致國有企業預算約束機制軟化,在資金成本與貸款可得性上作權衡時,首選可得性,其次才是成本大小,國企資金需求對利率變動缺乏彈性。二是中小企業逃廢銀行債務嚴重,經濟合同和信貸約束淡化,使利率的約束性失效。企業對利率不敏感,已成為利率市場化的現實障礙。
利率市場化是一種市場化行為,市場又有其自身的缺陷,而社會信用缺失會放大市場機制的缺陷。目前我國的信用約束機制不強,信用基礎十分脆弱,整個社會的信用意識非常淡薄。一是從銀行的角度看,表現為銀行利率定價中出現“人情利率”。利率市場化后,銀行不僅有“貸”與“不貸”的權利,而且有以什么樣的利率價格貸出去的權利,這種權利很容易導致銀行出現“人情利率”。二是從企業的角度看,社會信用的缺失使銀行對企業在貸款前出現“逆向選擇”和企業貸款后的“道德風險”問題。這些現象的存在必然使利率的傳導效應大打折扣。
管制利率能否順利轉變成市場利率,并將利率放開后對國內經濟運行的沖擊降到最低限度,關鍵在于建立一個適應市場利率的有效的監管機制。一是目前我國金融監管的重點是合規性監管而不是風險性監管,不能確保利率水平不出現大范圍、大幅度波動。二是監管標準、方式、手段和技術不能確保金融機構之間有序競爭,現行監管體制無法適應利率市場化的高強度和規范化的金融監管需求。
貨幣市場利率是整個市場利率體系的形成基礎,發達成熟的貨幣市場是利率市場化的先決條件。一是使金融資產的融資方式向多元化發展,以滿足利率市場化及各個市場主體不同籌資、投資和保值的要求,達到引導資金優化配置的目的,為央行以基準利率引導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利率創造條件。二是將全國一些區域性、松散性、零星的資金拆借市場由中央銀行組織起來向全國統一的貨幣市場轉軌。三是將不規范的、無形的票據貼現市場向正規的、有形的票據市場轉軌。四是加快發展同業拆借市場、債券回購市場、定期存單市場、商業票據市場。最終在貨幣市場上形成基準利率,為利率機制改革提供“信號源”。
商業銀行是利率定價的主體,應該逐步增強其利率定價能力,推進利率市場化。一是商業銀行要改變以法定利率為基礎上下浮動一定幅度的利率定價方法,應借鑒利率市場化國家的成功經驗,選擇科學的利率定價方法,如成本加成定價法、價格領導定價法和以需求為導向的定價法等。二是商業銀行應建立市場利率預測模型,預測市場基準收益率曲線的動向,供利率定價參考。三是完善貸款對象內部評級制度,量化和評估貸款風險,針對風險不同的客戶實行差異化的利率。四是吸收并且不斷培養熟悉利率定價的專業人員。
企業既是資金需求者,也是利率調整的對象。目前我國企業尚不能完全適應利率市場化的要求。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與企業改革同步進行,以打造利率市場化的微觀主體基礎。一是推進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產權獨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實體。二是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強化企業管理,在經營層、董事會和股東大會之間形成目標一致、權責分明、相互制約的有效機制。三是建立和健全企業投融資管理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增強企業對利率的敏感性。
采取措施加強金融監管是利率市場化順利推進的重要保證。一是維護金融秩序和控制風險并重,并逐步過渡到以風險監管為核心的多元監管目標體系。二是建立高效、快速的金融監管反應體制。及時匯總、處理銀行各機構上報的監管信息,同時根據工作性質交由相關部門處理。三是加強銀行內部監管職能部門之間的聯系,形成合力監管,以提高金融監管工作的整體效益。將各職能部門的監管職能充分發揮和調動起來,明確分工,加強協調與合作,形成合力監管,發揮整體優勢,避免多頭檢查,重復勞動。四是加強對監管人員的業務培訓,努力培養復合型監管人才。監管工作質量的提高,有賴于業務知識的培訓,應該加強對監管人員的培訓,全面提高監管人員的整體素質。
[1]cnbidding.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BE/OL].中國招標信息網,2005-02-01.
[2]金永紅.利率市場化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上海投資,2007(5).
[3]景學成,沈炳熙等.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M].北京:中國財政出版社,1999.
[4]李小秋,關向陽.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路徑與策略[N].金融時報,2007-02-26.
[5]張紅梅,楊明奇.利率市場化下我國商業銀行資產定價機制研究[J].上海金融,2007(3).
[6]徐明亮.可持續發展中的微小企業融資創新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06(4).
[7]劉義圣.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論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