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制度變遷供求理論假說源于制度經濟學,該學說認為制度也是一種商品,它與其他商品一樣,同時存在著需求、供給與均衡的問題,任何一種制度變遷都必須有相應的制度供給與制度需求,強調制度變遷背后的制度供給和制度需求因素。我國金融分業經營也是一種制度安排,在金融綜合經營的趨勢背景下,我國金融分業經營制度是否制約著金融業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我國的銀保合作出現很多問題,是否說明我國金融分業經營制度供給不能滿足金融業的需求,這些都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本文以我國金融綜合經營制度的歷史演進為例,并結合我國現階段的銀保分業經營狀況,從制度變遷供求理論角度分析我國銀保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模式選擇建議。
我國的金融綜合制度歷史演進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金融混業經營階段(1984-1992年)。這個階段我國雖然建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金融體系,通過對銀行、保險和證券行業的改革,我國形成了金融混業經營體制。隨著監管的放松,四大國有銀行紛紛進入其他銀行的經營領域以及房地產、證券等非傳統銀行業務。由于對風險的認識不夠,混業經營導致了經濟的不良發展。
第二階段,金融分業經營形成階段(1993-1998年)。1993年以來我國相繼頒布了多部法律,如《商業銀行法》、《保險法》和《中國人民銀行法》奠定了我國金融分業格局。伴隨著分業經營制度的確立,我國金融監管開始走向分業監管。
第三階段,金融綜合經營探索階段(1999年至今)。隨著我國加入WTO,特別是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后,我國金融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改變,我國金融機構面臨著世界級金融集團的強烈競爭。金融綜合經營在分散金融企業經營風險、整合不同金融部門資源、發揮協同效應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近年來立法機關及監管部門對相關法律做出修訂,如2003年對《商業銀行法》的修改;2006年對新的《證券法》的修改;以及2009年開始執行的《新保險法》都為金融綜合經營創造了空間。這個階段我國相繼出現了一些金融集團,如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平安集團等金融控股公司。
雖然現階段實行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為主的金融制度,不難發現我們正經歷著從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到金融綜合經營的過渡階段。從制度經濟學角度來看,我國現階段的金融經營制度正處在一種變遷的階段,由于國內外金融環境的變化,現有的制度供求越來越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制度需求,這必將導致金融分業制度的變遷。從現階段銀保合作模式可以看出,在這個階段我國的銀行和保險業合作還是很低級的協議聯盟層次,但相應法律的修改和出臺給銀保合作制度的升級留下了巨大空間。這預示著分業經營制度正向綜合經營制度變遷。
我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合作起步于1995年,到2000年國內開始出現了銀保合作熱,多家保險公司和銀行建立了業務合作關系。2000年6月15日,中國銀行上海分行與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簽署了業務合作協議。此后,中國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及華夏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也紛紛與各保險公司結盟。截至2006年底,全國銀行保險保費收入達到1000億元以上,2008年上半年25家壽險公司中有22家銷售銀保產品,其中有13家的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增長超過100%,比例達到59.1%。保險業總資產占所有金融資產的比例,已經從2001年的2.3%提高到2006年9月末的4.2%。銀行與保險公司初步形成了雙方業務滲透,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格局。
雖然我國的銀行保險產品近幾年有迅速的發展,但從整體情況看,由于受宏觀經濟政策和市場環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我國銀保合作還存在很多問題:
1.銀保缺少深層次合作。在我國目前的保險銷售中,銀行所占的比例約為18%,這與美國有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國金融服務業實行分業經營——銀行不得擁有保險機構,保險機構也不得擁有銀行(盡管有銀行通過在香港設立保險公司的方式從事銀保業務)。因此,銀行保險在我國主要是狹義的概念。即通過銷售協議或戰略聯盟方式的合作,這樣的模式松散且不穩定。
2.銀行保險的產品過于單一。各家保險公司在銀行柜臺上推出的產品大同小異,大部分為簡易型人身保險,分紅型保險,僅僅是躉繳的分紅保險占銀保市場份額就達到90%,無法滿足客戶的差異化需求。
3.銷售方式也過于單一。銀行銷售保險產品基本是通過柜臺銷售,銀行員工基本處于“等客上門”的狀態,不是主動將保險產品“賣出去”,而是期待它被“買出去”,這極大阻礙了銀保業務的開展。
4.代理手續費高,保險公司收益降低。隨著保險公司的增多和競爭的加劇,銀行代理渠道成為稀缺資源,銀行憑借其相對優勢地位對合作保險公司手續費要價過高。除手續費外,保險公司還須向銀保銷售人員支付費用。
5.銷售誤導問題。從“10萬存款變保單”事件我們可以看出目前銀保合作存在著銷售誤導問題。究其原因,在于目前的合作模式,保險公司把銀行作為自己的銷售渠道,而銀行把保險公司作為中間收入和灰色收入的來源。這種協議代理模式不能使銀行和保險公司實現雙贏。
要解決銀保合作制度—協議代理模式出現的問題,必須改變現有的協議代理模式,使銀保合作向更高層次發展。從制度變遷供求理論來看,現有的分業經營制度供給不能適應金融機構對制度的需求。而目前的監管和法律法規在束縛這種需求,抑制著制度的供給,原因的出現正是制度不均衡所致。要解決這些問題根源在于改變制度的供給,滿足制度需求。從我國經營模式歷史演進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1.制度需求決定我國金融分業經營模式必然走向綜合經營模式。目前的法律法規給金融綜合經營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如實施的《新保險法》就為保險公司參股銀行在法律上找到了依據。在國內外金融環境變化的情況下,我國現在金融分業制度供給很難長久滿足金融機構對新制度的需求,這就要求制度不斷創新來滿足需求。
2.在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控股公司框架下,建立專業性的銀行保險公司。從現階段我國銀行保險發展的情況來看,單純地以高代理費維持合作關系難以長久,通過建立資本紐帶促進保險和銀行的深層次合作,是銀保合作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在短時期內我國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制度和金融機構的內控機制以及金融監管水平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決定了我國分業經營制度在短時期內不會改變,所以組建以銀行為主導的專業性的銀行保險公司是我國從分業經營向綜合經營過渡的現實選擇。以太平人壽為例,工商銀行旗下的工銀亞洲通過參股太平人壽的母公司中保國際(9.9%股份),并收購持有太平人壽25%股份的華比富通銀行,與太平人壽形成迄今為止中國內地惟一一例有間接股權關系的銀行—保險同盟。憑借這一層關系,太平人壽在2003年銀行保險的保費收入達到24億元,占該公司2003年總保費的77%。可見資本層次的合作對雙方業績增長的重要性。
3.非金融控股的“1+1”合作模式。目前,我國正處于分業經營向綜合經營的過渡階段,從監管體系到相應的法律法規都還處于分業經營和監管階段,綜合監管經驗還不足,如果現在積極鼓勵組建金融控股集團建立專業的銀行保險勢必操之過急,只能循序漸進亦步亦趨地搞試點。因此,在現階段還是以銀行和保險合作的模式為主。銀行和保險可以實行“1+1”合作模式,即一家銀行只重點與一家保險公司合作,通過簽訂長期協議,保險專注于產品的開發,銀行注重產品的銷售;作為金融服務的共同提供者,在產品、銷售渠道、投資理財等方面互相融合,互相滲透,為客戶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綜合金融服務,延伸雙方的服務領域,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種合作模式不是簡單的代理協議,而是一種“長期的合作戰略聯盟”。
由于我國正處在向綜合經營過渡時期,根據現階段的銀保發展狀況,并不能一概而論認定哪種模式就是最好的,制度的選擇一定要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同時還要考慮到我國金融監管水平、金融機構的內控機制及現階段的消費需求等眾多因素。筆者認為,建立專業性的銀行保險公司(模式1)以及非金融控股的“1+1”合作模式(模式2)是現階段我國金融制度需求的必然選擇。一方面,對模式1進行積極的探索試點,并結合我國現有的金融控股集團的經營經驗在立法、監管、內控機制等方面進行不斷的研究和完善。另一方面,要認識到模式2只是過渡階段,其本身有著缺點,如金融環境瞬息萬變,戰略聯盟存在短期化,對雙方并無硬性約束,追求短期利益的合作不穩固,一旦聯盟中的一方提出退出,另一方只得無條件接受。因此作為監管部門要對這種模式進行嚴格的監管,保證雙方的協議能夠正常執行,同時應不斷規范銀保營銷市場,約束雙方的行為,在監管方面為銀保合作保駕護航,使之規范發展,為向模式1過渡做準備。
[1]孟龍.國際視野與中國保險問題[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2]孫祁祥,鄭偉.金融綜合經營背景下的中國保險業發展[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3]國嚴兵.新制度經濟學[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
[4]朱海博.我國銀保合作模式研究[J].理論科學,2009(2).
[5]周黎.我國銀行保險業務發展現狀及戰略轉型的思考[J].金融與經濟,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