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艷梅
(北京市委黨校,北京 100044)
[經濟管理 ]
我國生產力理論的探索與創新
蓋艷梅
(北京市委黨校,北京 100044)
我國關于生產力理論的爭鳴和探索在改革開放后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并不斷深入和創新,從傳統的二要素、三要素之爭發展到多要素、系統論,而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生產力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并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理論依據和強大的發展動力。
生產力;生產力要素;生產力標準
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中,生產力理論是我們黨和國家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縱觀新中國建立后的 60年發展歷程,生產力理論的研究與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幾乎同步發展,對于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經濟戰略與政策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從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到 1966年,是學術界對生產力理論進行探索和爭鳴的時期,這一時期學術界主要圍繞生產力的要素構成,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及生產力發展的動力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1.生產力要素。早在 1950年,以君麟為代表的經濟學者,依據斯大林對生產力的定義,認為生產力包含兩個要素,即勞動者和生產工具。王啟榮也認為,生產力是指社會征服自然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勞動者和生產工具結合起來形成的,而勞動對象,“它對于生產力而言是客體,而不是生產力本身。”客體對主體雖然是不可缺少的,但不能將其歸為主體。針對生產力二要素理論,張魚提出了生產力三要素的觀點:生產力應由勞動者、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這三個要素構成。他認為,沒有勞動對象,生產力就無法形成;如果沒有勞動對象,生產力就無法表現其力量,勞動對象對生產力的形成和生產力水平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林京耀、駱耕洛等也贊同生產力的三要素理論。二要素論與三要素論之爭沒有形成共識,實際上一直到今天,關于勞動對象是否構成生產力的要素仍然存在爭議。
2.生產力性質。有三種主要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生產力的性質就是生產力的物質技術構成的屬性。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就是生產力的物質技術構成,勞動工具在生產資料中起決定作用,因此,生產力的性質主要決定于生產工具的性質。另一種觀點認為,生產力的性質是指生產力的社會化程度,主要表現在勞動者分工、協作的發展程度和生產資料利用的范圍、程度兩個方面,生產力的社會化程度構成不同社會生產力的根本區別。第三種觀點是平心提出的生產力二重性理論,他認為生產力是一個特定歷史范疇,具有雙重性質,既具有物質技術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生產關系決定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的社會屬性,而物質技術條件與水平決定其物質技術屬性。這一觀點引起了較大爭議,王振民、衛興華、徐崇溫、孫叔平等很多學者都對生產力二重性理論持有異議,他們的基本看法是:生產力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不是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因此,生產力不具有生產關系意義上的社會屬性,也沒有階級性。把生產力納入社會歷史范疇,混淆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界限和差別。
3.關于生產力發展中的主要因素。有三種基本觀點:林京耀認為,人是生產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因此,人是生產力中最主要、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孫叔平認為,在社會生產中勞動工具決定勞動力的性質 (如有了機器才有機械師,有了宇宙飛船才有宇航員),因此,勞動工具是生產力中的主要決定因素。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不同的時代生產力中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不同的。關于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問題有二種主要意見:平心認為,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在于內在的矛盾運動,即物質技術屬性與社會屬性之間的矛盾,生產力有一種自行增殖和更新的傾向,它構成了物質生產過程的基本規律。李洪林認為,生產力發展的動力來自外部的推動,即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這一時期學術界對生產力問題的探討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相關理論為依據并主要是在政治經濟學領域進行平等、自由的學術爭鳴,可以批評與反批評,以學術討論為主,對生產力理論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和有益的探索,為以后生產力理論的大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學術界對于生產力問題的研究和討論實質上處于一種停頓和沉寂狀態,代之而起的是對“唯生產力論”的批判,而“四人幫”鼓吹的生產力標準則是“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也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寧要社會主義的低速度,也不要資本主義的高速度”。
文革以后在于光遠、孫尚清等倡議下,我國學術界于1980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生產力經濟學研討會并成立了中國生產力經濟學研究會,自此拉開了新時期關于生產力問題研究和討論的序幕,并隨著思想的解放和改革開放的發展日益活躍和深入。這一時期對于生產力問題的研究和討論在以下諸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和突破。
1.生產力要素理論發展。關于生產力是二要素還是三要素的爭論仍在繼續。很多學者提出了生產力多要素理論,把管理、科學技術、基礎設施等也納入生產力要素范疇。蔡建華提出生產力五要素說和薛永應提出生產力九要素說。對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一個要素的觀點,大多數學者已形成共識,只是有些學者 (如曉亮)認為科學技術不是生產力的獨立要素,而是一種滲透性要素,它滲透到生產力其他要素之中,成為生產力各個要素的組成部分。
2.對生產力問題的研究從要素分析進入系統分析。熊映梧和薛永應同時獨立提出了“生產力系統論”,認為生產力是諸種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體,它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均衡性、動態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在生產力系統論的基礎上,一些學者又進一步提出了微觀生產力系統理論、中觀生產力系統理論和宏觀生產力系統理論。對生產力的認識從要素分析上升到系統觀點,這是生產力理論研究中的一次突破和升華,對生產力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對生產力理論的全方位、多視角研究。在生產力系統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生產力規模、生產力結構、生產力布局、生產力時序和生產力運動的規律,從而展開了對生產力問題的全方位、多視角的研究,同時把對生產力問題的理論研究與國家的生產力宏觀布局、區域發展和企業戰略等緊密結合起來,使生產力研究為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服務的特色更加突出。在這一研究過程中,有些學者進一步提出了生產力場理論,生產力元結構功能理論和生產力創造功能理論。
4.將生產力理論作為一門獨立理論學科。打破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只局限于生產關系的傳統觀念,提出理論經濟學既要研究生產關系,又要研究生產力,而熊映梧則提出“經濟科學要把生產力的研究放在首位”。把生產力研究作為一門獨立理論學科,建立中國的生產力經濟學獲得廣泛共識并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了政治經濟學與生產力經濟學的關系、生產力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從而使生產力經濟學成為一門新興的理論學科而登堂入室。在這一學科的創建和研究過程中,于光遠、孫尚清、熊映梧、薛永應、蔡鈐、唐昌黎、蔡建華、蔣應銓、項啟源、曉亮等經濟學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國學術界在這一經階段能夠對生產力理論進行自由討論和深入探索并取得顯著成果,一方面得益于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的大環境,更重要的是鄧小平對生產力問題的理論創新與科學闡述,在多方面突破了生產力研究的視野與理念,開創了生產力理論研究的新局面。1988年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是我國生產力理論進入創新與發展新階段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對生產力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深刻闡述和科學詮釋,在多方面實現了生產力理論的創新,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和根本任務。鄧小平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就是要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基礎上體現出優于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鄧小平的這一生產力理論堅持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徹底的唯物史觀,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為什么要搞社會主義和如何實現社會主義這些當代中國最重要的理論問題,為黨的基本路線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是我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的科學根據。
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早在 1978年在全國科技大會上鄧小平就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進而,鄧小平又強調:“科學技術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1988年 9月鄧小平在同外賓談話時明確指出:“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992年 1月,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再次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的這一理論是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創造性發展,是我國生產力理論的歷史性突破。馬克思曾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社會的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力量”。鄧小平繼承了馬克思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基本思想,同時根據當代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正確地概括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起著關鍵性、決定性作用,對生產力要素中這一最活躍、最重要的一個要素給予了準確、科學的定位。鄧小平的這一理論為我國生產力理論研究開辟了一片新天地,為我國制定科教興國戰略,推動科技創新、加速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3.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鄧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要發展生產力,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由之路”。鄧小平的上述思想包含了這樣兩層深刻內容:其一是,共產黨人無論是革命還是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革命是通過打破舊制度解放生產力,而改革則是通過打破僵化低效的經濟體制解放生產力。其二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不但要發展生產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只有徹底改革僵化、低效的計劃經濟體制,才能解放和發展中國的生產力。這為中國既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要堅持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4.關于生產力標準的理論。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針對姓“社”姓“資”問題,提出了三個是否有利于的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三個標準,歸根到底是生產力標準。鄧小平曾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空談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列寧曾明確提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最高標準。鄧小平不但用生產力標準來衡量社會發展和社會制度,還用生產力標準來衡量經濟政策和各項工作的成敗,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
在鄧小平生產力理論基礎上,我國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了科技創新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的生產力理論。1995年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一個沒有創新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三年后,他又指出:“今天我還要說,科技創新已越來越成為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江澤民提出的“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就是要用先進生產力的標準來檢驗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使其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規律,不斷推動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從而實現了生產力理論的又一次升華。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核心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思想與鄧小平、江澤民的生產力思想既是一脈相承,同時又得到了進一步升華與完善。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生產力和推進現代化建設要處理好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要實現五個方面的協調與統籌,最終建立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這些思想不但體現了發展和解放生產力的思想,還提出了為建立和諧社會需要形成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力的新理念。
在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之后,我國學術界對鄧小平的生產力理論展開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和討論,在這一過程中又引伸出知識生產力論、精神生產力論、道德生產力論、制度生產力論、文化生產力論、環境生產力論和生產力哲學等觀點,雖然這些觀點仍處于探索和爭論之中,但卻表明了人們對生產力的觀念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對生產力理論的研究正在向縱深發展,尤其是21世紀以來,學術界對綠色生產力的研究引起廣泛關注并已取得了可喜的學術成果。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為生產力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廣闊空間和良好環境,鄧小平關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把我國生產力理論研究推向了一個新高峰和新階段。
[1]君麟.關于“社會生產力”[J].學習,1950(6).
[2]王啟榮.生產力二要素之探討 [J].江漢學報,1962(7).
[3]張魚.對于生產力問題的商榷 [J].學習,1950(7).
[4]林京耀.關于生產力要素的問題 [N].光明日報1959-02-07.
[5]李洪林.只有生產關系才能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動力[N].光明日報,1957-01-23.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 (第 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7]王慎之.生產力理論史 [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8]曉亮.試論生產力范疇[C].生產力經濟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246.
[9]熊映梧.生產力系統論[J].經濟研究,1981(9).
F061.1
B
1002-2880(2010)09-0091-03
蓋艷梅 (1963-),哈爾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理論與金融。
(責任編輯:張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