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瑋瑋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江蘇南京 210046)
[投資與合作 ]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朱瑋瑋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江蘇南京 210046)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成果顯著,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推動了工業的產業結構升級及出口商品結構升級,但同時加劇了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不平衡,對我國的環境保護構成壓力。我國應正確引導外資產業投向,調整完善外資政策,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加強引進技術管理,提高自主研發能力,以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商品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 20世紀 90年代以來,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成果顯著。2008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達 923.95億美元,同比增長 23.58%,連續 17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全球經濟出現了自二戰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全球 FD I出現大幅度下降。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披露,2009年全球 FD I下降 39%。而中國仍保持在 900.3億美元的高位,同比僅下降 2.6%。中國作為成長性最好的國家之一,2009年吸收 FD I超過法國和英國,躍居世界第二位。聯合國貿發會議關于世界投資認知度的最新報告也將中國列為 15個首選投資地的第一名。分析進入 21世紀以來 (剔除 2009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略有下降的因素)的數據,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大致保持了 10%的增長率。
外資的大量流入為我國經濟的發展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也推動了我國的技術進步,促進了經濟持續增長和出口的發展。但是,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為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隱患,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在產業結構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因此,研究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具體影響,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以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主要流向第二產業,尤其以工業部門為主,但近年來其所占比例呈下降趨勢,外商直接投資開始逐漸向第三產業傾斜。從表 1可以看出,在2005年以及之前的年度,第二產業所占的 FD I比重很高,2004年已近 75%。從 2006年開始,第三產業吸收的FD I顯著上升。第一產業吸收的 FD I的比重一直很低,歷年數據均低于 2%。

表 1 實際使用 FD I在各產業所占比重變化
1.工業內部特征
外商直接投資在第二產業中集中分布于工業部門,建筑業中所占很少。工業部門中又以制造業為重。如表2所示,從 2002年開始,制造業在工業部門吸收的總 FD I中均占 95%左右。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所占FD I比重較少,采礦業在工業總 FD I中只占到 1%左右。FD I的工業分布的另一個特點是輕工業的投資比重高于重工業,加工工業的比重高于原材料工業的比重,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大于一般加工工業。
2.第三產業內部特征
如表 3所示,第三產業吸收的 FD I主要集中于房地產業,其次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其余行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在第三產業吸收的 FD I中所占比重也較高。以上所列行業在第三產業吸收的 FD I中總計約占 90%。

表 2 工業內部各行業 FD I占工業總 FD I的比重變化(按實際使用外資金額)

表 3 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 FD I占第三產業總 FD I的比重變化(按實際使用外資金額)
1.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封閉型、高度內向化的向重工業傾斜的工業化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嚴重失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特征非常明顯,除1978—1983年期間第一產業產值占 GDP比重有所上升外,其他年度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均呈逐年遞減態勢,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在此期間,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也日益擴大。截至 2008年,我國累計合同利用外資金額 19595.47億美元,其中投向第一產業的僅占 1.91%,投向第二產業占 64.52%,第三產業占33.57%。外商直接投資大量流入第二和第三產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三次產業發展中第二產業層次不高和第三產業發展不足的問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2.促進了我國的技術進步,推動工業的產業結構升級
外商直接投資促進我國技術進步的主要載體是 20世紀 90年代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其投資領域主要包括微電子產業、汽車制造業、家用電器業、通訊設備業、儀器儀表業、制藥業、化工業等行業。截至 2006年底,全球最大的 500家跨國公司中已有近 480家在華投資,800多家外商在華設立了研發中心。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企業大多數集中在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包括我國亟待大力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外商投資企業來華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及其示范和擴散效應,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技術進步及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我國工業的產業結構升級。
3.促進了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及出口商品結構升級
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出口貿易的迅猛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外資企業產品的出口額迅速增長。2010年 1—6月,外商投資企業出口 3853.09億美元,同比增長 33.56%,占全國出口總值的 54.65%。外資企業在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由以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外資企業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6年外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 2478.83億美元,占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比重為 88.06%,占外資企業出口額比重為43.96%。出口產品中計算機與通信技術出口最多,其次為電子技術出口,這為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1.加劇了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不平衡
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近年來第三產業吸收的 FD I比例逐漸增加,但仍不夠高,2009年為 42.8%,發達國家的這一比重一般在 60%左右;而流向第一產業的外商直接投資比重一直很低,這與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所處的地位不相適應。具體到產業中的各個行業,第二產業中 FD I集中在制造業,且投向輕工業、一般加工工業的較多;第三產業中集中于房地產業,投入到交通運輸、信息傳輸等基礎設施部門的較少,投入到科教文衛等部門的更少。因此,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存在著產業結構失衡的問題,這就加劇了我國三次產業的結構不平衡,有礙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
2.對我國的環境保護構成壓力
外商直接投資集中于我國的第二產業,尤其是其中的制造業部門,其中有很多投向了高污染、高能耗的項目。這是由于多數發達國家已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要求很高,許多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被禁止或限制生產,因此這類產業的生產大多被轉移到了東道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環境污染的限制還較寬松,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一味追求引資數量和金額,一些短期化、高耗能和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鏈低端項目紛紛落戶中國。據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1995年投資資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產業的外商占外資企業數的 30%左右,而到 2005年,這一比例上升到 84.19%。與此相比,環保產業的外商投資比例不到 0.2%。雖然近年來我國已采取措施限制或取消外資進入“兩高一資”的行業,但已有的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給我國的環境保護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技術溢出效應存在障礙核心技術含量不高
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確實對我國技術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外資企業的技術溢出遠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從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情況看,我國主動和被動出讓的許多產業的市場份額換來的大多是二、三流技術,真正屬于世界領先技術的很少,外資的進入也并未直接地帶動我國自主研發能力。而且,外資方往往采取一系列技術保護措施,遏制了我國實現技術超越的潛力。同時,一些原本普遍具有較強的技術開發能力的企業,與外商合資或被外商購并后,由于外方取得了企業的控制權,企業原有的技術開發機構被撤消的現象較為普遍,改由外方的母公司提供技術。這嚴重削弱我國所擁有的技術實力和企業的自主技術開發能力,造成我國在核心制造技術和關鍵性中間投入產品方面對外方依賴性極強,阻礙了我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目標的實現。
低端制造業、勞動密集型行業吸收外資的數量應進一步減少。鼓勵外商投資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研發環節以及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帶動農民增收的農業、種植養殖業和農產品深加工業,鼓勵外商投資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2010年 4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結合國家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要求,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擴大開放領域,嚴格限制“兩高一資”和低水平、過剩產能擴張類項目。此外,應當優化吸收外資統計指標體系,強化土地集約利用、環保、節能等績效硬件,促使各地引資從重規模轉向重質量,使外資更好地為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發揮作用。
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是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的重要方面。落實和完善支持政策,積極扶持服務外包產業發展,鼓勵外商投資服務外包產業,大力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服務,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國服務外包國際競爭力。我國相關部門近年來陸續出臺了支持服務外包行業發展的政策。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問題的復函》,批準北京等 20個城市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并對 20個試點城市在稅收、知識產權保護、展會、資質認證、人才建設等方面實行一系列鼓勵和支持措施。這些推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政策將為外商投資服務外包企業加快發展帶來機遇,進而促進服務業吸引外資。
對外商投資項目進行規范有效的監管,對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繼續給予支持及優惠政策,鼓勵和刺激外資采用核心或關鍵性技術。重視技術引進的管理和規范,對外資引進中的技術含量和技術轉化效益加以評估,對屬于需要優先發展的產業的技改項目和新建項目,在審批或稅收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并對引進技術業績突出的企業給予獎勵。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建立研究開發中心和網絡,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我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高新技術研究等,鼓勵他們與國內科研單位及企業的研發部門合作,以實現技術外溢效應的最大化。另外,外資企業技術外溢效應的大小還有賴于國內企業學習的能力。因此,應加大國內企業研發的力度,增加研發的投入。同時,政府應創建保障有力的創新環境,企業應建立創新機制,以促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1]李德軍,甄文富.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效應分析[J].改革與戰略,2007(11).
[2]張婧.FD I的流入與中國產業結構:影響及對策[J].改革與戰略,2001(6).
[3]王蘊琪,宋浩.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產業政策調整[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4).
[4]蔣偉,孫進.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及對策[J].江蘇商論,2006(12).
W 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 m and Opening up,use of FD I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FD Ipromoted th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xport structure,but also exacerbated the imbalance in three industries.We should correctly guide the direction of foreign industrial investment,adjust foreign policy,develop service outsourcing industry and strengthen management of imported technology.
FD I;industrial structure;comodities structure
F830.59
B
1002-2880(2010)09-0018-03
(責任編輯:馬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