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睿 高 新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30)
[經濟與法 ]
簡析國際貿易中的人權問題
葛 睿 高 新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30)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貿易與人權的互動關系日益受到關注,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有各自的利益訴求,使得雙方沖突加劇,特別是關于人權方面的問題已成為雙方爭執的焦點。為了使得雙方能獲得共贏的結果,加強合作,完善相關制度,提高爭端解決機制的效率,是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
人權問題;勞工標準
從表面看,國際貿易涉及產品、服務和智力成果的跨境流通并完成、實現其交換價值;人權則是體現尊重、保障和實現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發展的各項權利。兩者內容、對象均不同。但是人權基于本質,其應該享有的權利涉及一切社會領域,是人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方面權利的總稱。
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國際貿易和人權表面上的分離其實已經在當代凸現它們之間的交集。首先,貿易是解決貧困和經濟增長的一種動力,貿易自由、經濟一體化增進了各國勞工福利和生活水平的整體改善和提高,如出口的增加擴大了發展中國家工人就業機會和工資水平的提高,但貿易也會威脅人權,工業國家大量產品進入發展中國家使得有些發展中國家陷入更加貧困的狀態;其次,在以相互依賴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國界的貿易、投資活動中往往涉及貿易與環境、公共健康、人權、競爭、投資和知識產權等復雜問題,在追求貿易自由化的同時,往往需要兼顧、重視和強調非貿易價值因素;第三,冷戰結束后,人權的理念對國際關系、國際經貿關系的影響越來越明顯,發展中國家也認識到,貿易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實現各種人權的手段,因此,人權作為人的終極追求和最高價值的一種表達,理應成為各國在國際貿易制度的設計、構建上的動力和宗旨。從規范貿易的規則來看,許多規則與人權法的價值取向、精神氣質實際相通。
發達國家為了達到一定的經濟目的,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實施一些不平等條款,一旦發展中國家不同意,發達國家就會進行制裁,其方式包括頒發禁令、配額要求、許可證、附加條件的政府采購等。這種借口保護人權涉嫌貿易保護的做法在實踐中遭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強烈反對,但發展中國家只能以口水戰予以抨擊,實質是無濟于事。這樣發達國家作為WTO成員方,卻不顧及相關原則,單方面采取強權主義,在現實的國際貿易中極為普遍。
早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歐美一些國家就提出過勞工標準問題,他們認為,各國工人安全健康狀況、工資水平、工作時間的差異使發達國家在成本價格和貿易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應將人權、環保和勞動條件納入多邊國際貿易范疇。多年以來勞工標準一直被發達國家提起,并極力主張將其加入WTO條款,主要有以下原因:
1.削弱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力以尋求“公平”
由于發達國家的勞工標準高于發展中國家,這樣就使得相應成本也高于發展中國家,這樣就不利于出口,反之發展中國家由于低標準,使得生產成本較低,從而可以大量出口相關產品,這樣就對發達國家產生所謂的“不公平”,同時使得發達國家遇到一系列民生問題,如失業、工資減少等。
2.降低勞工標準的負面影響
如果不通過其他方法,發達國家只能自我調整,那樣只能降低本國的相關勞工標準,從而降低成本尋求“公平”機會,就會產生“偽幣逐良幣”的負面效果。
3.發展中國家的真實情況
發展中國家的確存在人權弊端,諸如大量使用童工及囚犯,對婦女歧視,規避勞工立法,工人集體談判能力薄弱等,這都是對人權的嚴重踐踏。但是發展中國家就發達國家提出的上述理由予以強烈的反駁:
(1)從經濟學角度出發
發展中國家無論是經濟還是科技都相對落后,所以只能建立勞動密集型產業。根據比較優勢學說,擁有大量勞動力的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有比較優勢,由于勞動力供給較多就決定勞動力價格較低,即低工資。這樣低工資是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發展中國家低價格產品與人權或社會標準并無完全因果關系。
(2)從實際出發
提高人權或社會標準是一國內政問題,同時反映一國政經、社會發展條件。事實上,發展中國家也在努力創造良好經營環境、法制環境,各國也有一股“規則競爭”的趨勢。
(3)發展中國家也需要得到人權尊重
對發展中國家人權的尊重、改善要從其客觀的歷史發展出發,尊重其特有的人權狀況就是要尊重其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4)需要時間的考驗
發達國家起初也和發展中國家一樣,勞工標準很低,是經過很多年的發展才有了實施高勞工標準的本錢,對于發展中國家,能做到的就是充分利用時間加快發展,從而早日實現達到發達國家所要求的勞工標準。
當西方發達國家在勞工問題向發展中國家發難的同時,發展中國家也以WTO框架下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強力保護發達國家知識產權私有權屬性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公共健康權和生命權為由,向對手發起回擊。由于發達國家處于高科技一端,研究出的大多是高端產品,而這些產品發展中國家的公民很少能消費得起,這樣面對相應的規則,窮人們只能接受不公平的待遇。
為使WTO規則和國際人權更好地融合,發達國家不應該總在意其經濟利益,要適當地向發展中國家伸出援助之手,如允許不發達國家進口仿制藥品來對抗艾滋病和瘧疾等疾病,使那些最不發達國家或者其他缺乏藥品生產能力的國家在“強制許可制度”下能夠比較容易地得到廉價的專利藥品等。當然,發展中國家也應該做出積極反應,在發達國家的幫助下大力發展經濟從而盡早達到發達國家提出的一系列標準。
如上所述,勞工權利保護和國際貿易問題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激烈爭辯的問題,但終究沒有列入多邊貿易談判的正式議題。所以,WTO成員國應該達成相對一致的協議,使其既符合發展中國家實際情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發達國家的相關要求。
WTO爭端解決機制是“規則導向型”而非“權力導向型”的和平解決爭端方法,它通過建立統一機制、實現強制性管轄、確立上訴機構復審程序,并執行裁決或建議確定法律保障等措施,已成功裁決一批案例,有力地遏制了貿易強權的單方面行動,使得包括強權國家在內的各成員方,必須顧及WTO所享有的爭端解決的權利。所以,當在WTO框架下產生的人權與貿易沖突時,最終會考慮在該爭端解決機制下進行解決,這就產生了一個WTO爭端解決機制如何與人權法適用一致的問題。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建立一個折中但有效地解決爭端的機制,從而提高解決爭端的效率。
總之,貿易與人權的關系在當代的激烈糾纏,一方面反映了當今國際貿易關系和人權的國際保護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內在地體現了兩者某些屬性的必然交軌;另一方面也不排除發達國家打著道德的旗號以人權保護為借口,體現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新動向。發展中國家應該沉著冷靜,從容應對人權議題的談判,從本身利益出發,闡明政策立場,積極參與談判,改變過去消極被動局面,使人權條款的性質能更明確,規則能充分反映發展中國家利益,從規則接受者轉變成為規則參與者或倡議者。另外,從發展中國家現實來看,也應面對現實壓力主動調適本國的相關勞動法律,尤其要加強維護勞工權益的執法力度。
[1]邊永民.國際貿易與勞工保護的關系 [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11):67.
[2]莫世健.試論WTO和人權的可協調性[J].政法論壇,2004(2):4.
[3]SARAH H.CLEVELAND.Human Rights Sanctions and theWorld Trade Organisation[M].Environment,Human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HartPublishing,Oxford and Portland,Oregon,2001:200,237.
[4]DER2CH IN HORNG.The Human Rights Clause in the EUps External Trade and DevelopmentAgreements[J].European Law Journal,2003(5).
[5]李先波.主權、人權、國際組織 [M].法律出版社,2004:173,218.
[6]彭光明,徐永贊.論 WTO框架下環境貿易爭端解決的趨勢及困境——兼述我國的戰略選擇[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7]王超.“反全球化運動”下的WTO與國際人權保護[J].海淀走讀大學學報,2004(4).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orld,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human rights is a growing concern.Sinc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have their own interests,both sidesof conflict,especially about human rights issues has become the focusof dispute parties.Therefore,in order to obtain win-win results,strengthen cooperation,the related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dispute settlementmechanism are more practicalmeasures.
human rights issues;labor standards
F740
A
1002-2880(2010)09-0075-02
(責任編輯:陳鴻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