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英
傳統的英語聽力教學模式以聽為主,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按照選定的教材內容,放錄音,學生做練習,教學過程注重提高學生做題的能力而忽略了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聽,因此學生無法主動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去建構自己新的知識體系;另外,聽力課堂上重復著聽錄音、做題和對答案這樣的三部曲,課堂教學過于機械化,缺乏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這種單一乏味的教學模式很容易引起學生對聽力的厭倦,從而影響到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其次,很多聽力教材內容陳舊、形式單一,無法達到時效性、趣味性、實用性和知識性的有機結合,學生只能聽到聲音,沒有畫面,無法了解非言語信息,長此以往抑制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無法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傳統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存在著很多弊端,因此各高校都在積極地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傳統的聽力教學模式,探求適合我國國情的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新的教學模式;加之近幾年我國的外語教學環境和條件正在逐步改善,現代教育技術不斷發展,許多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都已經開始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進行教學活動,在這種形勢下,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視聽說教學模式日漸形成。這種模式集文字、圖像和聲音于一體,通過各種精彩的畫面、地道的英語語言,把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充分調動起來,解決了傳統聽力教學模式中只有聲音沒有情境的問題,使學生可以捕捉到單純靠聽力所無法獲得的一些非言語信息,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學習者如臨其境,加之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活動的增加,使視聽說完美結合起來,最終實現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充當教學的指導者,利用視聽材料以及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體驗,并通過小組討論等形式借助別人的幫助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交際,視聽說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習視聽材料,達到交際的目的,因此視聽材料的選擇應該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既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英語水平和知識面,保證視聽材料難易程度適中,并具有趣味性,從而保證大部分學生經過努力對視聽材料能夠基本理解,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看去聽,從而幫助學生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專業,兼顧知識性、時效性和實用性。教師在選擇視聽材料時要選取最新的材料,使學生通過這些材料可以了解各個領域的最新發展成果,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覺視聽說課不僅僅是一門課程,可以提高他們的聽說能力,而且豐富的視聽材料還可以幫助他們了解世界,建構自己新的知識結構,為以后建構更全面的知識體系打下基礎。另外,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師選擇的視聽材料也應該有所不同。教師提供的視聽材料應該符合學生的專業以及今后工作的需要,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對于學生以后的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在視聽材料的選擇上,電影便是很好的視聽材料,因為電影具有完整有趣的故事情節、多彩的畫面以及與之相配的音樂,觀看電影能給學生帶來美的視聽享受,鍛煉學生的聽力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感受地道的英語語言,了解異國的文化生活,這樣不僅能建構學生的語言知識體系,還能夠幫助學生建構文化知識體系。因此,用電影安排教學活動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那么如何選擇合適的影片?原版的英文電影是很好的視聽材料,因為通過觀看原版電影,學生能聽到純正地道的英語,可以幫助學生逐漸掌握英語的語言使用特點,培養學生的語感,逐步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和口語水平。但是影片的語言難度以及長短都要適中,情節也不能太復雜,要保證學生可以看懂大部分內容,了解整個影片的大意;此外還需要考慮精看還是泛看,有些影片只要泛看就可以了,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知識,自然形成語感;而有些影片則需要精看,目的是掌握不同語境下英語的使用特點,了解非言語信息對語言表達所起的作用。在放映之前教師需要布置一定的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看,避免學生只看熱鬧,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看完之后,根據影片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發表見解,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影片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觀看電影,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下逐漸建構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知識體系。
視聽說課是集視聽說于一體的語言實踐課,它把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結合起來,旨在培養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對各種視聽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語言的學習包括輸入信息和輸出信息。視和聽是輸入信息,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視聽同步進行,生動的圖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內容,提高聽力水平;而說是語言的輸出,是語言實踐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語言的學習規律,把視聽說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在授課程序上教師在上課之前要進行熱身活動,向學生介紹本次課的主要內容、重點、難點以及要達到的目的,還要預設問題,讓學生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下,帶著任務去聽去看;視聽之后進行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在學生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當指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保證小組討論活而不亂,有序進行。因為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不同,因而學生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自由發言等活動使學生經歷了從汲取知識到培養思考能力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創造性地建構對視聽材料更深層次的理解。小組討論之后教師進行總結補充。為了鞏固深化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本次課的內容布置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撰寫書面報告。這種方法既可以節約課堂時間,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又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達到全面提高英語能力的目的。時間的合理分配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課堂教學中要做到視聽說統籌兼顧,把握好時間的分配,不能一視到底或者一聽到底。心理學研究證實,人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因此教師可以用適當的時間進行視聽訓練,留出適當的時間讓學生針對視聽材料進行模仿、對話和討論,這樣既能保證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又可以訓練學生正確的語音、語調和較快的語速,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視聽說教學模式把學生置于情景真實、語言地道、形式多樣、內容多彩的英語語言環境中,以視促聽,以說帶聽,強調視聽說結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同時通過分組討論、回答問題、角色扮演等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