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紹 芬
(《中國高等教育》編輯部,北京 100082)
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
吳 紹 芬
(《中國高等教育》編輯部,北京 100082)
如何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培養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主動適應并引領社會的優秀人才,是高校目前應該高度關注并力求解決的難題。高校必須從了解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入手,真正從人才培養理念、教學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和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幾方面尋求突破,全局規劃,系統改革,真正回歸大學的“育人”本真。
人才培養模式;理念;教學培養過程;培養制度;質量評價體系
隨著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在取得令人矚目成績的同時,也面臨了一些亟待探討和解決的新課題。如,視培養人才為“根”、“本”任務的高等學校,到底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么樣去培養人才?如何從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的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對整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從而培養出社會共同期盼的創新型人才?這些也是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這些問題,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于什么是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文獻檢索發現,目前不同的說法很多,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以下幾種是達成較多共識,并且界定得比較清楚的。
其一,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系統,至少應包括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和人才成長環境兩大部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在一定的教學組織管理下實施的,包括培養目標、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教學制度、教學模式和日常教學管理;創新人才成長的環境是創新人才的保證,包括師資隊伍、教學硬件和校園文化氛圍。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培養應該是從教師到學生、從觀念到制度、從軟件環境到硬件環境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建設[1]。
其二,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由培養目標、培養制度、培養過程、培養評價四個方面組成[2]。
其三,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是基于知識、素質、能力結構構建的模式[3]。原來的教育觀念、教育培養模式、教學組織形式、課程體系、考試制度等都要作相應的改變。新時期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應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兩個基本問題,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以素質為核心,以科學的體制機制為依托,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創新教育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也就是說,要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培養途徑、教學評價體制、教學環境、管理機制等幾個方面著力加強。
綜上所述,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有四個,即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教學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和培養的質量評價體系。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就必須在這四方面下足工夫。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切入點,使人才培養模式有新的突破。高等教育必須圍繞現代化建設要求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來設計,首先還得回歸到大學的本源來思考。到底什么是大學?徐顯明教授在上任山東大學校長后有一段精彩講話,可謂推心置腹,令人感慨:大學,即為大學之“大”,和大學之“學”。大學之大,首在大德,其次在大學問,最后還在于大樹”(好的學統)。大學的學,首先是學府,不是政府,不是食府,不是企業。不能是服從模式,不能是利益導向模式,應是學術導向,要高度關注學人,即學者和學生。要用學術的標準,來秉承學術的理念,促進學校的發展。高校培養人才要有理想、理念,否則就會失去目標,失去堅守。一所真正的大學,應該成為思想的高原,科學的殿堂,人才的搖籃,精神文化的守護者、引領者。現在在一些高校泛濫起來的學術造假、學術功利、浮夸是對大學這塊圣地的玷污與褻瀆,是不為社會、不為良知所容忍的。所以,大學是學府,理應維護學術、學者、學人的利益,堅守良知,維護正義,不能隨波逐流,隨世俯仰。大學應永遠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本科教育為本,把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置于突出的、首要的地位。
眼下,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正處在從注重數量規模發展到注重內涵建設的轉型期,當務之急是要真正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育人為本的轉變;實現以知識為中心向以能力為本的轉變;實現以傳授為中心向以學習為中心的轉變。要把教的創造性留給教師,把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學生培養成有創新精神的人,是教師的歷史使命。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進行創造性的勞動,教師的創造性恰恰要反映在教書育人的每個環節中。我們的教學,不只是為社會完成共性教育的任務而存在,而應使學生張揚個性。教師工作的價值應體現創造性;教學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知識學會學習,而不只是通過學習學會知識;教學的評價體系應該科學、多元,啟動和提升人的自主、創新意識,而不能簡單成為褒貶學生的手段。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育目的和學生身心健康的規律,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一定的技能,發展智力體力,培養思想品德的過程,是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過程。教學過程有四個基本要素,即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與方法。與傳統的教學過程相比,現代的教學培養過程必須發生一些變化。教師和學生不能再是單純的教與學的關系,而應該能夠平等對話,相互質疑,甚至相互批判、啟發,共同指向學術的深入和一種共同為學術而獻身的境界。
第一,大學教師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導與關鍵因素。要以教師的教學專業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為根基,以師德為保障,以教學專業的熱情為調節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要以教學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學。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有效地把其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活動內容,即融入教學內容,帶領學生進入學科的前沿。同時,用科研過程中的創新思維和研究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其次,要真正弘揚師德,讓校園溢滿大愛。在近年師德弱化的現實面前,要大力弘揚教師的職業道德。師德是一種大愛,只有在濃濃愛心的支撐下,教師才能潛心學術、銳意教學創新;只有在濃濃愛意的滋潤下,學生才能發奮學習、持之以恒。再次,整個校園必須凝聚和凸顯大學的創新精神,營造教學創新文化,維護和彰顯教師的學術權力,讓教師的創新意識得以蓄養、創新思維得以激發、創新個性得以張揚、創新能力得以提升。
第二,改革教學方式方法,積極倡導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的核心理念是“教學與研究相統一”。因為研究性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以研究為基礎,教師不但要搞科學研究,還要從事教學研究,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好學生來。除了教師要研究外,學生的學習也應基于研究。要在探索真理、尋求未知的過程中不斷研究、不斷創新。這樣一來,研究性教學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它要求教師必須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向教學改革、人才培養中的“設計師、引路人、推進者、組織者”進行轉變;要求教師提升科研能力,把科學研究的能力轉變成育人的能力,這也是高校區別于其他專業研究機構的根本所在。高校的科學研究是具有育人性的;教學也是具有研究性的。教師必須具有“問題意識”,把對“問題”的思考、剖析、解決過程貫穿于育人的全過程,幫助學生提高質疑、析疑和解疑的能力。研究性教學對于學生的要求也今非昔比,學生坐在教室里光靠“眼睛看、耳朵聽、背多分”的死記硬背方式不再奏效,而應廣泛配合教師的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問題式教學,用研究的眼光,在課前有大膽的假設,有大量的學術文獻閱讀,有批判的思維,然后在課堂上和教師形成互動。所以,研究性教學只有充分依托研究性的課堂教學、研究性的實踐教學、研究性的“第二課堂”等平臺和載體,才能保障在研究的基礎中獲得高峰體驗,進而得到知識和能力的總結和提升。
第三,改革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和科研的有機融合。高校既是科學研究的基地,更是培養人才的殿堂。高等學校盡管具有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三大職能,但其核心的任務、其靈魂還在于“育人”上。哈佛學院前任院長哈瑞·劉易斯在2007年出版的《失去靈魂的卓越》專著中,對哈佛大學進行了嚴厲而真誠的批評。他說,哈佛大學為了追求卓越的學術成就,重視研究生的教育,重視市場名利,輕視本科教育,輕視教學工作。確實,現在不少高校在追求開放辦學、加強與社會緊密聯系、高度看重科研帶來的顯性成果的同時,卻對人才培養這樣的“慢功夫”、“真功夫”淡忘了,不愿意在教育教學方面有太多的投入,因為在教育教學方面短時間內很難看到十分明顯的成效。這就需要厘清認識,高校如果光做科研,不顧教學,那與我國專設的那些研究院、研究所有什么區別?高校之所以為高校,就在于它有著科研和教學緊密聯系的優勢,科研最后的指向應該是為培養人,即為育人服務的。那種本末倒置的做法無疑是錯誤的[4]。而且,高校的教學和科研不能如“水和油”的關系相分離,而應該有機地、和諧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科研方法向教學方法的滲透、科研成果向教學成果的及時轉化、科研團隊向教學團隊的和諧共生、科研平臺與教學平臺的互補共用等路徑,實現教學和科研的有機融合,為培養高水平人才夯實基礎。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特別是現在強調的拔尖創新人才,還必須從宏觀層面做好專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準確知曉社會對高校專業的需求,重視行業對人才供需情況的反饋、預測和調整變化,注重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等等;應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突破傳統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推行文理融通、本研貫通,打破傳統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層樓”的格局;應進一步促進課程集群化,以整體知識觀為基礎,打破課程壁壘和障礙,改變各門課程單兵作戰的狀況,促進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的有機貫通,實現課程組織方式從知識導向型向能力導向型的轉變。
第四,科學合理地制訂培養制度。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全面推行學分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允許學生在指導性培養計劃的框架內,自主選擇學習課程、授課教師和上課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它可創造條件,使學得好的學生飛得更高,學得不夠好的學生能自主安排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和教學質量。它還允許學生在學習的范圍上有一定的自由度。比如,盡管招生時我們規定了主修方向,但仍允許學生選擇輔修方向,允許他們跨系、跨專業、跨學科選課,并且對某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可以允許其多選取輔修的課程,而少選其不感興趣的課程。這樣,就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促進某些有特殊才能的學生迅速成才。國內外許多著名大師、科學家、發明家都是在某一方面自幼鉆研而成,他們興趣集中、精力集中,從而其研究能夠進入很高的境界。學分制的彈性選課制有利于學生實現這個目標,這也符合人才天資不同、素質不同而因材施教的規律。當然,實行學分制,不管多么靈活,學生怎么選課,都必須堅決保證學生的基本理論學習和基本能力訓練,這是不可動搖的。例如基礎理論課的學習和能力培養,包括自學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等。誠然,實行真正的學分制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目前制定的教學計劃、班級制度、學生管理和學生政治思想工作等,都會因學分制的實行發生很大的改變,必須進行認真研究和改革。
第五,適應教學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本科生導師制。在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本科生導師制有助于彰顯精英教育的品質與價值,是培養造就多規格人才、個性化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與機制。我國也有不少高校在積極實踐與探索,但大多數采取的是導師與輔導員或班主任并存的管理模式,并且在職能劃分上不明確,導致導師對自己的職責認識不清,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相互沖突。一旦出現問題,各類管理人員互相推諉,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導師作用難以充分顯現。為了保證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質量,各高校一方面應對導師在一定教學期限內的任務完成量和完成質量進行評價;另一方面應對學生成長進步狀況進行分析評價,以求從側面反映導師制實施的質量與效率。至于在形式上,有“班主任+導師”、“輔導員+導師”、“導師+副導師”、“普通導師+專業導師”等,可以視每所高校的具體情況來定,其關鍵點在于做好分工合作,通過較為規范的制度建設來保證責、權、利的明確與統一。
在我國,傳統教育比較重視書本教育,不太重視啟發和鼓勵受教育者的主動創新精神;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對學生創造力的尊重、對學生愛好的尊重得不到重視。傳統相應的考核評價體系,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做到把著力點、考核的關鍵點放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上,科學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就必須成為應有之義。對于教師的評價,我們在高等教育多元化的今天,“科研成績”似乎成了對教師評價的主宰甚至是唯一的指標。高校在職稱評審、崗位聘任甚至薪津晉升時,無不以教師發表的科研論文、取得的學術成就數量和質量作為砝碼,教學水平和業績卻淪為“軟指標”。晉級的重要憑據是“出版記錄”,而不是教育的有效性和育人的重要性。所以,要真正做到以育人為中心,以教學為本,就必須盡快改變傳統的評估激勵機制和方式,用政策的導向性推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和改革的步伐。
首先,教師教學的績效評價必須用明確的政策和相關機制來體現,要由過去的常規性評價轉向多樣化評價。傳統的教師評價指標一般由課程組織、信息傳遞、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激發興趣等常規性指標構成。而今后,要體現在育人過程中的研究性、創新性、啟發性、開放性、前沿性等特點。相應地,除了常規指標外,還要有展示學科發展前沿、評價不同流派學術觀點、引入教師最新科研成果等反映現代大學教學特點以及教師教學個性風格、教學改革創新成份的指標,從而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與科學性。
其次,對于學生學業評價的方法也要由“一考定全局”的傳統終結性評價轉向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全程評價。采用習題作業、學術問題研討、隨堂隨機測試、社會調查、小論文、小項目或方案設計等方式,加強平時學習過程中的考查,提倡開卷、半開卷、口試、論文、講座、答辯等多維度的考核方式,全方位地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考評,真正把考試模式由單一、封閉轉向多元、開放。強調考試的靈活性、自主性、有效性、綜合性,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考核不是對學生表現的終結評價,而是要促進學生的繼續學習,充分體現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適當的情況下,也可以把傳統的課外活動納入正規的教育教學體系中,建立必要的考核、規范和激勵措施,如設置研究性學分等。
[1]朱宏.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教育管理,2008(3):6-11.
[2]翟安英,等.對高等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及模式的再思考[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64-68.
[3]劉秀瓊,賴先樸.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及其對教師的要求[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18.
[4]張家.教育的本末倒置10例[J].大學教育科學,2009(3):110-112.
(責任編輯 李震聲)
Rational Reflections on the Reform of Talent-training Model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U Shao-fen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Higher Education,Beijing 100082,China)
The issue how to innovate cultivation method to train more and more excellent innovative talents being able to initiatively adapt to and lead the society by the reform of talent-training model should be concentrated on highly and solved We must start with the connotation understanding of talent-training model,and seek breakthrough n the talent-training ideas,teaching and training process,training system and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to go back o the root of"educating people"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the overall layout and systematic reform.
talent-training model;idea;teaching and training process;training system;quality evaluation sysem
G642
A
1672-0717(2010)02-0031-04
2009-11-18
吳紹芬 (1976-),女,湖北公安縣人,碩士,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雜志副編審,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