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元東
打造以養成教育為重點的學校行為文化
● 陳元東
近年來我們力圖使學生的道德行為回歸其生活語境,改變其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模式,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學生入校的時候已經帶著來自于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文化需求以及不同家庭環境的影響,帶著不同的道德行為來到了學校。因此,學校的道德教育必須基于學生的道德語境,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學會走入學生的心靈世界。
學生已有的道德行為有多少是積極進步的,還有多少行為習慣是需要學生作出新努力的,需要學生學習和訓練的……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以往的學生守則的執行和一日常規的監督檢查中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分析和細致的研究。2006年在我校啟動“養成好習慣,奠基好人生”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項目的時候,為了使工作更有針對性、建設性和發展性,學校領導班子在反復研討的基礎上決定讓學生、家長、教師和社區給我校學生的行為習慣尋找薄弱點和立足點,并向他們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案。我們向全體教師、學生、家長及社區居民發放了3000多份調查問卷,問卷分封閉性問卷和開放型問卷。封閉性問卷我們設計了學習、生活等四個方面57個行為習慣讓學生和家長選擇;開放型問卷是讓學生和家長將自己認為重要的、學生存在問題的行為習慣以及需要學校在未來工作中努力引導和塑造的行為習慣排列出夾,并對這些方面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提升獻言建策。通過回收的問卷整理和分析,我們共收集了581條好習慣建議,最后確定了二十條好習慣作為我校學生行為訓練的基本要求。
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行為離不開他具體生活的環境和條件。學生的行為發展也并不是在一個封閉單一的環境中完成的。比如,在學校里不亂扔果皮、紙屑一項,如果我們不研究學生行為發生的環境和條件我們就會犯愚蠢的錯誤,即使在學校通過強制措施解決了問題,但一旦到了搞活動、搞大型集會或學生外出時,其行為習慣依然會表現得很不好,當學生離開的時候場地會滿目狼藉,即使乘坐的車輛也未必能幸免,在校形成的好習慣也會蕩然無存。在這方面,有的家長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建議,即,在學校中讓學生不亂扔果皮紙屑的有效方法是校園里的垃圾桶應合理布局,使學生用著方便。在教室里,可以讓每個學生拿一個小塑料袋放在書桌里或掛在椅子背上,將自己“制造”的垃圾隨時入袋。
一種行為在強權控制下可能會出現我們所追求的好習慣,但這種行為一旦離開了強權的控制或者語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與強權相聯系的原有的“好”行為便不會再發生,“好習慣”也蕩然無存。因此,習慣的培養只有走入學生的心靈世界,對學生行為的道德要求是與學生精神世界對話的時候,與他所認同的道德行為相一致的時候,道德行為發展才會成為一種自覺的追求。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而言,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的不是單純的強制和約束,而是在人文的關懷中讓學生感覺做事情的方式變得高雅和愉悅。
在建立學生行為規范和發展學生習慣信用體系的過程中,在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定性評價的時候,我們都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因為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沒有學生參與的活動設計,沒有學生問題探究性的主題班會,沒有學生集體對某種行為的理解、討論和選擇,沒有學生道德經驗的碰撞,僅僅依賴于外部的維持性發展,就會出現“貓和老鼠”、“警察和小偷”的情境。學生道德行為的發展并不是單純訓練的結果,而是學生自我選擇和自我教育的結果。教師更多的不應單靠制度和規范去要求學生,而是需要將制度與規范轉化成學生自我關照的對象,基于制度與規范和學生產生生活語境對話,用學生的語言和偶像的故事來分析這些制度與規范,讓學生去發現這些規范,認同這些規范,并將這些規范轉化為內心中自己對自己的要求,進行自我約束和限制,才能將規范由他律轉向自律,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力量。我們在習慣養成教育中引導學生去分析自己行為習慣的優劣,讓學生去反思自己的不良習慣,并用自己的意志與毅力去克服它。這一點已在我校各個班級中蔚成風氣。如有的同學將自己的不良習慣寫成小卡片貼在自己的書桌上。有的同學將自己的不良習慣貼在自己的床頭,每天早晨起床后提醒自己遇到事情學會克制,不要沖動,更不能說話傷人;有的同學將自己的不良習慣與同桌交流,讓同桌監督自己、提醒自己;有的與爸爸媽媽一起制定了克服不良習慣的進步計劃……等等。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學生在某一行為方面持之以恒的作出努力,需要學生堅持不懈的踐行。但學生的行為發展本身并不能自覺地就變成一種習慣,而是需要在行為實施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強化、校正才能夠達到。明確了這一點,了解了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一個需要呵護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等待評價的結果,我們就能引導教師心平氣和的來看待學生的發展歷程并給予學生的努力以積極的回應。我們的老師就不會因為學生一時的錯誤反復和行為不良而失去理智,看不到學生發展的希望,給學生亂貼道德的標簽。
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踐行道德行為,發展學生的自律能力,2007年1月我校建立了全國首家“好習慣儲蓄銀行”。這一創意主要受到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一段話的啟示。烏申斯基認為:“好習慣是人神經系統中所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道德資本會不斷的增長,而人在整個一生中都會享受著它的利息;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并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也導源于我國信用社會的倡導和建立。目前我國公民的金融信用制度正在建設之中,我們何不將學生的好行為、不良行為視為一種道德的資本或債務,利用習慣作為銀行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好的習慣?于是,通過探索,我們將學生每周的好行為存儲進習慣銀行,一段時間結算一次,給學生兌現一次他的信用等級。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努力與收獲,也有助于學生正確的評價自我,確立發展的信心,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級,發展自己的好行為習慣。
好習慣銀行設一、二、三、四、五、六,六個等級的星級少年標準,其中第六級是金星少年,為學校的最高榮譽。設三種銀行卡,好習慣、好少年金卡、銀卡是學生卡,記錄著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表現,好習慣、好少年銅卡為班主任和教師卡,是教師對學生各方面表現得評定。另外各班主任和學科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各種三卡以外的印章、評價手冊、榮譽卡和表格,以診斷和評定學生的日常行為。
所有在校學生均納入“好習慣儲蓄銀行”的管理,為激發學生參加銀行儲蓄的積極性和踐行行為習慣的毅力,典型帶動與普及提高相結合,銀行卡的銅卡每周每個班發放12張,由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共同管理,銀卡與金卡按需求發放。
實踐證明,因為有了習慣銀行的信用設計,學生提高了對自己行為乃至班級行為、學校行為的關注,個人的行為習慣有了很大改觀,班風、校風顯著改善,社會美譽度也日益提高。學生家長也非常贊同、配合和支持,更加積極地為學生的養成教育獻計獻策。五年級三班張紹敏同學的爺爺,從一個老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發自內心地給學校寫了一封長達七千字的來信。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推薦了與教育相關的書目,如《本領恐慌》等。四年級三班石裕寬同學的媽媽每天都要與孩子交流學校的情況,班級的情況,也經常和班主任老師交流意見,溝通想法,關注孩子的成長。有一次她來接孩子,孩子在校外看到本班后門沒有關好,立即告訴了媽媽。媽媽意識到這是教育孩子的好機會,于是問孩子:“你該怎么辦呢?”石裕寬同學順口說道:“你說呢?”“當然是回去關好。”媽媽干脆地說。于是他們一起又回到學校,把教室的門關好后才離開。后來在談及此事時,她感慨地說:“學校就是學生的家,教育孩子熱愛學校,也是在教育他們熱愛自己的家。這不僅需要說,更需要做。學校教育孩子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當家長的當然要積極協助配合,都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孩子嘛!”家長們的熱情,給了我們很大的勇氣和力量,也使道德教育中“5+2≤0”的現象得到改觀,增強了對學生教育的合力,更好地發揮了學校德育的力量。我們的“養成好習慣,奠基好人生”活動也被評為了濟南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優秀創新案例。
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來,形成統一的教育力量,統籌運作各方面的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為此,從2007年成立全國首家“好習慣儲蓄銀行”開始,我們相繼于2008年啟動了“小學生幸福成長工程”“家長助學社”和“小公民信息站”,設計了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2009年為配合養成教育的開展,編織養成教育網絡,成立了全國首家“紅馬扎讀書社”專門為等待孩子放學的家長和社區居民提供馬扎書籍和場地,培養家長、居民的讀書習慣,增加涵養提高素質,構成了較為完備的養成教育內容和工作體系,力圖使習慣養成滾動式、立體性發展。如每年一屆習慣養成教育中隊輔導員培訓,每年一屆師生習慣養成之讀書活動,教師“尚美道德模范”評選,大課間評比活動,習慣養成之征文比賽和對策建議征集活動,星級少年外出實踐活動,光榮紅領巾、文明伴我行活動、習慣養成之假期實踐活動等19個小的研究專題和活動項目,供師生選擇、交流和創新。這些活動的研究與開展,師生共同的經歷和體驗,使師生在交流中學習,在交流中共同成長。營造了濃郁的學校養成教育的氛圍和平臺。學校的紅領巾廣播站、學生文學社、學校的宣傳櫥窗等成為學校交流行為習慣養成的媒體和憑借,使學生在廣泛的活動參與中學會了體驗與理解,尊重與合作,執行與遵守。
在團隊活動設計中,不容忽視的是一些特殊群體的學生。一些在學校里已有行為劣跡,并被教師視為麻煩制造者的學生們,在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活動中始終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他們沒有被我們視為破壞者,而是被看成學校中需要良好環境的設計者和自己行為的評判者。
其實,很多在教師看來成為“刺頭”的學生,無論出于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這個樣子,我們都不應該把板子全部打在學生身上。學生是無辜的,這一點是我們教育的出發點。學生是向善的,學生有能力改變自我是我們開展教育的信心所在。學生暫時遇到的麻煩對他的一生來說算不了什么,不值得大驚小怪,更不能以偏概全、蓋棺定論。針對這些學生,學校成立了校長—學生助理辦公室,主要是由那些被師生和家長視為麻煩制造者的學生組成,由校長們親自幫扶,讓他們在幫助校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務和工作,使他們在為學校的服務中學會自愛、自尊和自強。實踐證明,我帶的六名孩子現在發展的都比較好,其中更讓人欣慰的是有一位有校園暴力傾向、恃強凌弱、搶劫同學錢包和自行車的同學,通過參與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深受教育,多次受到老師的表揚,他的表現讓老師放心了,家長高興了,他也覺得自己有種前所未有的成功感、自豪感。他找回了自己成長的快樂,也找回了自己成長的信心。現在,已經沒有家長和社區居民到學校告學生的狀了,而且還會經常收到社會各界的表揚信。王龍慧同學在濟南市東門市場揀到一個錢包,里面有價值近6萬元的存折和購物卡,他毫不動心,主動將錢包交到學校,借助媒體找到失主于先生并婉拒謝金,一度成為校園佳話。活動的開展使學校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學生;如齊魯小名士安淇;濟南市十佳少先隊員張睿、李君益:濟南小名士薛晨曦、陳瀟藝、侯睿以及岳桐森、喬虹、韓金鳳等區十佳少先隊員;涌現出了王龍慧、術宏博等23名歷城區小名士,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多元的文化氛圍可以增加人們選擇的機會,增添生活的色彩,但缺乏主導與主流的文化‘多元’泛濫反而增加了青少年道德選擇的難度和文化受挫的機會。”它意味著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價值觀的沖突會日益頻繁,一元環境中的主流價值觀和道德行為規范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道德實踐領域的行為抉擇問題也會面臨更多的困難。為此,只有研究學生的道德語境和我們的道德生活,才能應對層出不窮的道德問題。這也是教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適應社會變革,引領學生道德行為發展的必須。
我校始終把教育科研作為學校的立校之本、興校之策、強校之路來抓,在學生習慣養成教育中也嘗到教科研的甜頭,并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前面講到,我們在諸多的行為習慣中選擇與學生聯系最密切而又最缺乏的20條作為我們習慣養成教育的主要任務和內容,這一內容的確定本身就是教育研究的結果。在習慣養成教育推行中的每一階段、每一步驟,我們都進行充分的論證、詳細的規劃,穩扎穩打,將這一教育不斷推向深入。就目前來說,在道德教育方面,我們共承擔包括省級課題《小學自主探究學習模式研究》、市級課題《小學道德教育研究》和《學生問題行為的綠色懲罰研究》等在內的省、市、區級5項課題的研究工作。在課題管理、課題研究的組織形式、課題資料等方面扎扎實實的開展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工作,保證了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學校現在是國家人事部創新人才工程實驗基地,全國非智力因素實驗學校,山東省創新教育實驗基地。由于學校的德育工作中成績突出,被授予多項殊榮。現為濟南市規范化學校、教書育人先進單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優秀家長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單位、師德教風建設先進單位、教育科研先進單位、綠色學校、少先隊工作規范化學校;連續7年評為濟南市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歷城區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學生行為習慣示范學校;連續16年被評為歷城區精神文明單位。
陳遠東/濟南市洪家樓第二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