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立平 孫維勝
淺談我國高等教育的制度創新*
● 董立平 孫維勝
論文在對高等教育本質進行理性思考之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制度創新是高等教育應對經濟危機的基本方略,論述了改革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專業結構以及管理體制,實現高等教育制度的創新,以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高等教育;制度創新;人才培養
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一向是重學(學問、科學)輕術(職業、技術),人們大都片面地強調高校是學術性的機構,是開展學術研究、培養科學研究人員,為學術研究服務的機構。從而,形成了過分狹隘地集中學術準備,課程過于偏重理論,注重考試、注重學術訓練,強調動腦不動腳、動口不動手,與社會生活實踐脫離。改革開放后,我國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雖然經過改革改變了建國后學習蘇聯所形成的狹窄、單一的專業化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但以培養知識型、理論型、專門型人才為主的目標模式并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金融危機對人才類型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已經表明我國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的不適應性。當前大學生的就業難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大學生的就業難并不是說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人才過剩了,社會不再需要人才了,而是進一步凸顯了社會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矛盾: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找不到所需要的大批多類型的合格人才,另一方面我國的高等教育又在不斷地培養出和培養著不能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的大量的畢業生。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專門人才是多層次、多樣化的。黨的十六大指出,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要“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因此,高等學校既要培養一大批學術型、精英性的拔尖創新人才,更要培養數以千萬計的應用型的專門人才和數以億計的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實用型的職業技能人才。然而,當前我國學術型大學所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社會對拔尖創新型精英人才的需求,知識面狹窄、知識結構不合理、缺乏社會實踐能力、社會適應性差、心智能力低下、人文精神與創新精神缺失。應用型本科院校本應該培養出數以千萬計的應用型專門技術人才,但現實卻是這些高校卻變成了低層次的學術型大學培養人才類型的復制品,不能根據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來確定培養目標與設置專業、課程。而職業技術高校本應該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職業技能型的勞動者,結果培養的人才卻是知識不夠用,實際動手能力差,職業崗位技能訓練不專不精,不能滿足我國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當前我國正在“大范圍實施產業調整振興計劃”[1]正在全面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制定汽車、鋼鐵等十個重點產業的調整和振興規劃;正在采取經濟和技術的措施,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鼓勵和支持企業廣泛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開發適銷對路產品。因此,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經濟危機促使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新的多樣化建設所需人才的結構要求來改變各種類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就顯得更為緊迫與艱巨。惟有以此為樞紐進行改革,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才會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所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指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2]1.要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2.要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開發大學生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增強大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校外實踐活動;加強大學生社團組織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事業。3.要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大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大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次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改進優異學生培養方式,在跳級、轉學、轉換專業以及選修跨專業課程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指導;健全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拔方式,創新大學生、研究生培養方法,探索高等學校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傊?,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來培養多樣化的創新型人才,以實現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每一種類型的高校都應該根據各自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來調整各自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與教學管理制度體系。1.學術型大學應進一步立足于培養拔尖創新型精英人才的目標。從學術型大學的本質特征要求來說,學術型大學應以培養學術型精英人才為目標,以學術價值為本位,以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為重點,所培養人才應具有廣泛的社會適應性,應該是建立在寬厚扎實的知識基礎上的高精尖的專業人才。學術型大學要樹立注重知識、能力、情意等綜合素質并重的整體性的質量觀,也即人才培養應以通識教育為主,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專業教育的發展性質量觀;注重學生對人類文明的繼承,注重學生的心智訓練和良好個性特征的養成;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教育,以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和人類終極的價值觀;注重文理交融培養通識人才。總之,學術型大學在人才質量標準上必須定位在將“研究高深學問”放在第一位和永遠培養“拔尖創新型的精英人才”的目標上。2.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按照培養社會各行各業所需要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的目標要求。注重人文教育,并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專業能力、專業倫理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能力、情意等素質全面發展的適應社會廣泛需求的應用型專業人才。3.職業技術型高校在職業崗位技能知識夠用的基礎上,應強化崗位技術技能訓練,以培養崗位知識、技術、技能、情意等全面發展,尤其是動手操作能力強而又富有創新精神的新型職業技術技能特色人才為目標??傊?,每一種類型的高校都應切實調整專業結構、課程結構以與其所要培養的人才目標、人才規格相適應。
就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而言,金融危機將使過去一直存在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結構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顯,這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另外,金融危機帶來了國內外創業投資開始進入網絡教育、職業教育,類似動漫制作、軟件設計、數字影視、網絡工程、環境藝術等傳統教育無法提供的專業服務將快速發展,證券、保險、投資等金融行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仍有較大的空間,但低端人才會受到較大抑制。同時,教育資源的整合,國際、國內合作辦學的模式可能將在我國進一步普及。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國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出臺的鋼鐵、汽車、石化、紡織、輕工、電子信息和物流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促進了經濟平穩運行和產業結構調整。各城市的經濟功能定位和產業結構加快調整,行業企業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科技含量、促使產業升級和轉型,加速改變過去粗放式增長的經濟方式,調整傳統經濟體制形成的結構性矛盾。以鋼鐵、汽車、石化、輕工、裝備制造為主的現代制造業,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辦公家電設備制造為主的高新技術制造業,以金融保險、商務服務、信息服務、環??萍嫉葹橹鞯纳a性現代服務業,以商業物流、旅游餐飲、交通運輸、體育娛樂為主的公共服務業,以文化藝術、廣播影視、廣告會展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加快發展,以中心城市為紐帶的區域經濟圈的產業關聯度逐步加強,人力資源配置和職業教育共享機制延伸、輻射作用增強,并將引發新一輪的技能人才需求和職業教育結構調整,其中對復合型、創新型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幅最大。[3]這些都將迫使我國高等教育加快改革發展步伐,主動調整辦學方向、專業結構、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等,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去應對危機,迎接新一輪經濟復蘇。[4]
但值得特別強調是,各種類型高校的專業、課程與教學改革要注重自身的特色建設。惟有注重高校特色個性化的建設,才能形成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系。溫家寶總理在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時指示:“高等學校改革和發展歸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創新人才。高校辦得好壞,不在規模大小,關鍵是要辦出特色,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和風格?!盵5]為了辦出特色,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和風格,每所高校,應當研究客觀環境(經濟、文化、生源等)、社會需求(類型、層次、專業等)、自身特點和優勢(文化積淀、社會聲譽、師資力量與特長以及校風等)。在各自層次和類型中辦出特色,要在各自層次和類型中爭創特色、爭創一流,切忌盲目隨大流與急功近利。[6]比如,同樣是注重通識教育,但通識教育課程的目標、課程的結構、層次、編排、實施要求在不同類型的高校都應該是不同的;同理,“學分制”也應該在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特色的高校中有不同的運用方式。
經濟危機導致國外大量高層次人才的失業,尤其是海外華人學者和留學生紛紛回國尋找工作;同時,國內部分企業的停轉關閉也使得一批中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重新尋找工作。這就為我國高校教師的吸納與更新提供了很好的人才市場。許多重點大學已經開始大量引進海外歸來的人才,而許多職業技術院校更應該抓住機遇,大量招聘這些重新尋找工作的工業企業中的技術技能人才,以彌補高校自身大量“雙師型”教師人才的匱乏。但同時也要注意對原有的和新引進的高校教師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學知識技能和教師職業倫理道德培訓,強化高校教師的服務精神、自律精神、創新精神。要使高校教師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引領大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大學教師作為知識分子、學術人、學者、研究者,有其獨特的專業發展的規律,應該遵循大學教師成長與發展的規律,堅持教學自由、學術自由、教授治學、同行評議的原則來改革目前制約大學教師發展特別是青年教師發展的制度障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發展已經對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次金融危機又彰顯了這一問題的嚴峻性和迫切性。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基本上還是由政府主導、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統一的管理體制,高校的自主權較小,因而高校的自主性、創新性、靈活性不足,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要求。因此,按照教育相對獨立的特殊性要求和教育內部關系規律,切實形成政府、社會、市場與高校的良性互動運行價值;在國家法律法規的范圍內充分給予高校自主權,使高校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法人單位,能夠使它們自主地進行改革管理,從而更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要求;在高校內部,要切實按照高校的運行機制要求改革高校的管理制度,形成政府管理、校長負責、教授治學、學生參與、社會監督的自由、民主、開放、高效、秩序、活力、發展的高等學校。我們說,教育有教育的規律,教學有教學的規律,科研有科研的規律,教師發展有其專業發展的規律,大學生身心成長與發展也有其特殊的成長與發展的規律。因此,應該切實按照教育的內外部關系規律改革我國的高等教育制度,通過高等教育制度的創新來更好地培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多樣化人才。
“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機的根本力量。每一場大的危機常常伴隨一場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經濟的復蘇,都離不開技術創新。”[7]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為科技創新的孵化器和動力站,也是克服金融危機的根本力量。也就是說,每一場大的危機必然伴隨一場高等教育的改革;每一次經濟的復蘇,也都離不開高等教育的創新。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高等教育的應對策略與改革措施應該是全面的。我們要防止機械、被動地跟在“危機”的風向標下轉動,而應該充分發揮教育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反作用,根據高等教育自身的特殊規律,發揮其應有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通過制度改革與創新,實現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職能,實現中國高等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1]溫家寶總理在英國劍橋大學的演講[EB/OL].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 /video /2009-02 /03/content 10754032.htm.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征求意見稿).
[3]肖化移,韓軍.金融危機形勢下影響職業教育發展的因素及應對建議[J].職業,2009,(14).
[4]盧國良,金融危機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影響與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9,(04).
[5]溫家寶.百年大計 教育為本[N].人民日報,2009-1-5:2.
[6]潘懋元,等.合理分類、正確定位、科學發展、辦出特色[N].中國教育報,2009-02-16.
[7]溫家寶.在英國劍橋大學的演講[EB/OL]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 /video/2009-02/03/content 10754032.htm.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項目:《高考改革的制度邏輯》(課題編號:09YJC880063)和廈門市發改委委托重點課題:《高校學科專業建設與廈門產業發展的互動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董立平/廈門理工學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孫維勝/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