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繼青
當代香港公民教育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 劉繼青
香港在國際上占據的重要地位及其輝煌業績的取得無不與其對公民教育的重視息息相關,了解香港公民教育的特點及改革趨勢對于推進我國內地公民教育實踐、理念的創新和變革具有積極意義?!耙詫W生為本”、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和國際化是香港公民教育的鮮明特點;以此為基礎,香港公民教育將向以增進民族認同感和加強核心價值觀培育等方面發展。
香港公民教育;管理體制;教育理念
香港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現代化、國際化的大都市,是亞洲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之一。在經濟、文化領域中香港在國際上占據的重要地位及其輝煌業績的取得無不與其對公民教育的重視息息相關。為此,了解香港公民教育的特點及改革趨勢對于推進我國內地公民教育實踐、理念的創新和變革具有積極意義。
目前,在香港政府的領導下,香港公民教育的理念和實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香港政府正著手推進具有本地區特色的公民教育體系的創建,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脫穎而出。
“以學生為本”的德育,就是要求將德育價值定位在一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而不是定位在片面的、只注重即時效果和社會道德需要的基礎之上;是定位在德性培養和終極價值目標關懷上,而不是定位在德育理論的講授和灌輸上;是定位在尊重人的主體性,促進主體德育發展,即“人本”上,而不是定位在落實完成教育的具體事務,即“事本”上。它要求根據學生的心理和成長規律以及學生當前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學生需要的德育教育模式,尤其是要設法激活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潛能,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判別能力,從而能夠依據發自內心的需求自我制定個人的發展目標,自我檢查,自我調節,自我評估,自我激勵。[1]香港公民教育正式體現了“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香港政府提出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與自省的能力”,形成學生“能主動參與公民事務,并隨時準備運用他們的公民權利和履行公民的義務”等公民素養的德育理念。
這一理念的核心是強調以學生為公民教育之本。在實踐中,香港政府非常重視學校和學生在公民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如鼓勵學校開發出形形色色的校本課程,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公民教育形式,要求教師在教育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學民主和寬容精神,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觀點,積極建構個人的價值觀和公民意識。在課堂教學中,香港教育界倡導以學生為學習活動的中心,注重用問題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按照“問題——指導——思考——行動”的思路來設計教學活動進程。[2]同時,香港還設立了三個公民教育資源中心,其中兩個是香港教育統籌局設立的,分別位于港島和九龍,另一個是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設立的。這些公民教育資源中心向社會、教師和學校開放,為每個公民接受教育提供了條件和便利,鼓勵學生、大眾自主、自覺地去接受公民教育,充分保證了學生在公民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在公民教育中應該努力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片面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其它方面必然帶來方向的迷離與目的的缺失。個人價值本位主義強調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往往忽視社會的需要和社會的整體發展,導致個體責任感下降,容易導致極端的個人主義;社會價值本位主義片面強調德育的社會性功能,重整體輕個體,只承認和尊重社會的價值主體地位,輕視大學生個體的價值主體地位,從而抑制了教育者與學生個體的創造性發揮和個性的塑造。因此,大學德育兩大功能的目標在于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3]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也是公民教育的應有之義。在公民教育中,香港政府始終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和諧統一的教育理念,引導公民在個體性與社會性之間尋求一種平衡。2000年9月,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頒布了 《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的文件,其中指出,香港面向21世紀的教育目標是:讓每個人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能夠一生不斷自學、思考、探索、創新和應變,具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為社會的繁榮、進步、自由和民主不斷努力,為國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貢獻。在此,彰顯個性與服務于社會、世界在其中實現了兼顧與統一。2002年,香港政府教育統籌局還發表了另一份課程改革文件——《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至中三)》。在這份文件中,香港教育行政部門按照核心價值/輔助價值、個體價值/社會價值兩個維度對香港公民教育的價值觀內容進行了科學籌劃(參見下表):

香港公民教育的價值觀教育內容[4]
這些改革思路都表明,香港的公民教育的價值取向:既重視社會價值,而且也重視個人價值,強調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間的協調和統一,努力培養香港公民科學處理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
“德育生活化就是從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人的現實道德發展水平和現實生命需要,最終目標是培養受教育主體的主體性道德素質?!盵5]德育生活化就是要把德育和受教育者的生活結合起來,在德育實施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生活實際。香港的公民教育具有生活化這一特點,在具體實施中,香港公民教育非常注重以學生的經歷、生活事件為中心來設計教育內容,安排教育進程。香港學者認為,對公民的教育可以按照六個生活主題來進行,它們依次是:個人成長及健康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交生活、工作生活和社會生活。在每個生活主題中都會有不同的教育事件,以之為線索來設計公民教育活動就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公民教育課程系統和教學服務。同時,香港學者認為,根據出現頻率的差異,我們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分為三類:經常會發生的事情,即“核心事件”;偶然會發生的事情,即“延伸事件”;突然發生的事情,即“特殊事件”。在公民教育中,教師應該根據這些事件的不同特點和性質進行靈活設計,從而形成不同的公民教育課程。以下是香港公民教育活動設計基本理念的示意圖。
重視公民教育的生活化是香港公民教育的一大特色,通過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加強了公民教育與學生生活世界的關聯,重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提高公民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舉措。
當前,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香港國際化程度與日俱增,與國際接軌是香港公民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強調公民教育的國際化,把公民放在國際大背景中進行教育是香港公民教育的一大特點。就其目標來看,香港公民教育始終將面向世界、為世界培養公民作為其教育目標之一。香港政府為公民教育設定的目標是:“使學生認識個人作為公民與家庭、鄰里社會、地區社會、民族國家以至世界的關系,培養積極的態度和價值觀,從而對香港及中國產生歸屬感,并為改善社會、國家及世界作出貢獻?!逼渲凶寣W生“認識到個人與世界的關系”、“為世界作出貢獻”就是其國際化教育領域中的表現。在實踐中,香港始終將國際環境與本土環境視為變革其公民教育的兩大依據:“本土環境”,即每個公民最直接面對的社會環境,包括人所處的家庭、街坊鄰里、社區以及國家民族社會;“國際環境”,即公民所生存其中的相互依賴、相互關聯的世界,每個公民需要面向世界,努力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為創造人類更美好的明天付出自己的努力。正是基于此考慮,近年來香港非常重視國際理解教育,承認并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提倡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積極合作,要求香港公民為解決“全球問題”負起自己的責任。與此相應,香港公民教育非常重視生態教育,隨著“全球問題”的暴露,生態問題日益成為香港社會不得不關注的對象。在此形勢下,香港開展了“綠色生活教育”,[7]要求公民為建立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而付出自己的努力。這就要求每個香港公民必須具備節能意識、環保意識、危機意識和生態智慧,必須成為一名合格的“全球公民”。因此,生態教育構成了香港公民教育的新內容。
香港未來公民教育的走勢是其當前發展現狀的自然延伸,其所面臨的特殊問題與現實困境就決定著香港公民教育的未來走向。
當前,盡管香港已經回歸祖國懷抱十多年,但畢竟香港已經離開祖國近百年,香港人對中國、對中華民族的情感尚不穩固。民族情感的培育不是朝夕之功,加強公民教育就是培育這種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徑。當前,雖然香港政府已經在這一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如要求公立學校和政府資助學校要在一些重要場合,如國慶節、開學的第一天、學生畢業典禮上等舉行升旗儀式,調整公民教育課程的內容,開展對中華民族文化、中國歷史的學習,提出了“認識中國文化活動”的資助計劃,資助學校設計開展的公民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到祖國內地參觀考察等活動,但這些活動的效能畢竟是有限的。要想真正培育起香港公民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香港政府還有許多工作要去做。故此,以培養香港公民的民族認同感、歸屬感為基礎,不斷加深每一個香港公民對中華民族、對祖國的情感,最終使其能夠融入到博大的民族文化熔爐中去??梢?,繼續加強特區公民的民族情感教育,讓他們能夠從心底接受自己的新國民身份,是未來香港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和發展方向。
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并行的大都市,加之商業發達、市場化程度高,由此給青少年一代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其直接表現就是多種價值觀同在,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民族主義、西方崇拜等價值觀并行不悖,這就給香港公民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阻力。目前,雖然香港學者已經為香港公民教育設計了一套科學、合理、平衡的價值觀體系,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設計”,一種“設想”,這些價值觀要付諸實踐,走向香港公民的生活,走進香港人的心靈,還需要香港政府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在回歸祖國后,如何在香港公民所認同的那些積極價值觀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價值觀的基礎上形成一套香港社會普遍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以此來提升整個香港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將是未來一段時期香港公民教育必須冷靜面對的重要問題,它必將引領著未來香港公民教育的整體走勢。
提高和改進公民教育課程的地位。近年來,香港政府盡管采取了多種形式來提高公民教育課程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如開展教育教學方面的專項資助、補貼活動,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公民教育理念,開展教學方式改革和創新,組織公民教育科教學經驗交流活動,撥??钗写髮T盒i_辦公民教育的進修課程,開展公民教育科教師的研修活動,改進教材設計,甚至將公民教育科列為了中小學的必修課等等,但這些努力仍然見效甚微,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學生不重視公民教育課程現象屢見不鮮。所以,如何繼續鞏固改革成果,更加富有創造性地開展公民教育科的教學活動,將成為香港公民教育領域中的一個需要給予尤其關注的問題??偠^之,將課程學習與課外實踐、校園文化建設與公民素質培養、學生參與與教師引導、生活事件與態度培養等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公民教育科對學生的吸引力,必然成為香港公民教育改革的正確方向。
[1]高峰、洪棋文論“以學生為本”的德育理念與實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2]張鴻燕.簡析回歸后香港公民教育的特點[J].現代教育論叢,2007,(8).
[3]劉紅英.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同構——論大學德育功能的實現[J].湖南社會科學,2007,(1).
[4]張永雄.德育及公民教育在香港課程改革中的理念、策略和實踐經驗[J].中國德育,2006,(3).
[5]郭元君.德育生活化:發揮受教育者主體性的有效途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5).
[6]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統籌局德育及公民教育網站.
http: //www.emb,gov.hk /index,as-px?nodeld=2919&Iangno=2.
[7]黃潔華.香港公民教育述論[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7,(2).
劉繼青/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育學博士
(責任編輯:劉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