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福強 楊 旭
胡適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探析
● 葛福強 楊 旭
胡適關于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非常豐富。有著留美七年背景的他在教育管理的思想中處處滲透著其師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的影子。然而具有深厚中國傳統國學底蘊的胡適在教育管理中又演繹出了自己的特色。民主管理、重視學術和人文關懷是胡適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內容。
胡適;教育管理;高等教育
胡適(1891-1962),安徽省績溪縣人,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學者。他的思想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沖突、融合中形成與發展,并對我國的文化和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胡適在留學期間,就有獻身中國教育事業的決心,希望自己“歸國后能以一張苦口,一只禿筆,從事于社會教育,以為百年樹人之計”[1],并在1917年得到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賞識與器重,被聘為北大教授。胡適在北大任過系主任、教務長、院長最后至校長等職務。此外,在1928年至1930年,他還擔任了中國公學的校長。杜威豐富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民主管理、重視學術和人文關懷。
胡適在北大任文科教授時在教學方面提出了許多改革方案,如設置各科研究所、實行選科制、提倡教授治校等等,都先后被采納并付諸實行。例如,1917年初到北大的胡適就提議,北大應當試著實行類似于歐美大學教授會的 “教授治校”,1922年他在北大成立二十五周年紀念日上發表演說時,說到“教授治校”的好處,他認為“使北大從校長、學長獨裁制變為‘教授治校’制,這個變遷的功效在于:(一)增加教員對于學校的興趣與情誼;(二)利用多方面的才智;(三)使學校的基礎穩固,不致因校長或學長的動搖而動搖全體。”[2]這種在專制的灰色天空下,使北大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搞自由民主色彩極濃的“教授治校”制度,著實難得。這也體現了胡適民主管理的教育管理思想。
胡適在北大期間,尤其是在他擔任校長期間,有意將北大改造成為美國式的現代化民主大學。他仿造歐美大學里的“三會制度”,在北大加以模仿移植。在胡適看來,西方那些著名大學之所以有那么持久的生命力,能幾百年上千年的繼續提高,而且還在不斷地發展完善,原因正是這“三會”的促進。歐美大學的“三會”包括董事會、教授會、校友會。其中董事會保證大學的獨立,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教授會,是最優秀最稱職的內行專家治理的管理機構;校友會,是全力支持母校的與社會全方位聯系的政治經濟實力團體。
胡適作為校長,不僅是對學校的組織上有自己的作為,在對學校的學生活動上也是極為民主。這也是他民主管理的一個方面。著名的哲學家羅爾綱先生,曾是胡適作為校長的中國公學的一名學生,據他回憶:“進學校后,首先使我感到痛快的,是學校不掛國民黨旗,星期一上午不上國民黨紀念周。學校辦公室前,樹有許多木牌,給學生貼壁報用。那些壁報,有左派辦的,有國民黨員辦的,有國家主義派辦的,有無黨無派的人辦的。胡適一視同仁,準許學生各抒己見。”[3]胡適在學校里給學生創造民主的學術氣氛,在當時的形勢之下,還是需要很大的氣量的。因為,不僅是當局可能會不買他的賬,就連學生本身可能也會不買他這個校長的賬。
在1946年胡適擔任北大校長的時候,他堅持民主辦學的理念,容許當時的文科各系開設各種學派的思想,如哲學系所設課程,既有宣揚大陸理性主義、新黑格爾學派、新康德學派,也有提倡新實在論,邏輯實在論、實用主義、唯意志論。盡管胡適不太贊成馬列主義思想,但他還是容許馬克思主義課程的開設。這里可以看出,胡適作為校長時的北大有著和蔡元培作為校長時的北大一致的風氣,不限資格,不限派別,兼容并包。從這些我們都可體會到胡適的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1922年12月,胡適在北大成立二十五周年紀念日上發表演說,其中他說道:“這幾年來組織上很有進步,學校的基礎也日趨穩固。所慚愧的是在學術上太缺乏真實的貢獻。……現在我們的努力應該注重在使北大做到‘又開風氣又為師’的地位”。[4]可見,胡適對大學學術的貢獻相當看重。這樣的認識也體現在了他的教育管理思想當中。
胡適的一個根本的觀點是:以學術救國。他說:“日本很小的一個國家,現在是世界四大強國之一。這不是偶然來的,是他們一般人都盡量的吸收西洋的科學,學術才成功的。你們知道無論我們要做什么,離掉學術是不行的。”[5]
胡適認為高等教育的學術化是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的真諦所在,是一個國家的希望所在,也是一個國家教育持續發展的動力所在。在他提出的大學發展計劃里,共有四種類型的大學,每種類型大學的任務與發展方向各不相同。這四種大學分別是國家大學、省立大學、私立大學、專科學校。其中國家大學應該直接隸屬中央教育部,這些學校設在大都會,這樣的學校“代表全國最高教育,為一國觀瞻所在”[6],它們的數量不一定多,但水平要高,學科門類齊全,爭取建設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
為了提高中國大學的學術水準,胡適當時提出了很多建議、規劃,為當局制定教育方針提供了很大的助益。在具體的學術作為上胡適也提出了很多很具操作性的理論。例如,在治學方法上,胡適從實驗主義的觀點出發,提出一套主張,歸納起來為“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十個字。他認為這個方法對研究學問最為可靠,并強調要時時刻刻檢討自己,以養成做學問的好習慣。為了說明問題,他又提出“勤、謹、和、緩”四個字來要大家遵守。他說,這雖是古代做官判案的秘訣,但拿它來做學問也是十分有效的。胡適的這些見解,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現在的我們的治學也有相當的益處。
總之,胡適不但提出了學術救國的思想,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將之貫穿于自己的教育活動中,而且在具體的學術作為上也提出了自己獨特的一套理論。
胡適在其導師杜威的影響下,在教育管理中很注重學生個體的發展,以學生為中心,處處體現著人文關懷。
胡適在學校提倡學生多讀書,發奮學習,注重讀書風氣的培養。與此同時,胡適對學生的業余生活也極為關注。他認為一個人的業余生活對這個人的發展極為重要。因此,他對學校里學生辦的刊物、演講會、運動會、軍訓等活動都給予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的支持。為了不使學生成為只會讀死書的“書呆子”,他鼓勵學生形成自己豐富的業余生活。他經常參加學生的演講會,并擔任評審員。
胡適還對當時教會學校的做法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教會學校的某些做法在束縛了學生的發展。他認為教會學校必須拋棄傳統的教育目的,改為以世俗教育為主。具體說來,應做到如下幾項:
“(一)不強迫做禮拜;(二)不把宗教教育列在課程表里;(三)不勸誘兒童及其父兄信教;(四)不用學校做宣傳教義的機關;(五)用人以學問為標準,不限于教徒;(六)教徒子弟與非教徒子弟受同等待遇;(七)思想自由,言論自由,信仰自由。”[7]
胡適人性化管理思想還更多地滲透在了教師以及學生的管理中。他把學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感情受尊重的人,與之平等交流。有一件事很能說明這一點。有一次,在胡適的課上,一個學生并不認為白話文比文言文好,比如,拍電報,白話文字多,花錢也多,不如文言文簡潔,省錢。而此時,一向倡導白話文的胡適并沒有對學生進行繁瑣的理論解釋,也沒有批評學生的冒犯和不好好聽講而提一些不沾邊的問題。胡適平靜而溫和舉了一個例子,說他有個朋友希望他能出山做行政院院長,他認為自己不合適便回絕了朋友。然后讓學生自擬寫一個回復的文言電文以回絕朋友的好意。于是,學生熱烈地討論起來。最后,確定了字數少的電文內容:“才疏學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電文既表示自己不夠條件,又體現了對朋友的謝意。學生很滿意。最后,胡適對學生說,他的電文只有五個字:“干不了。謝謝!”。這五個字也同樣表達了這兩層意思。于是學生在胡適營造的看似輕松、幽默又自然的教育環境中,親身體會到白話文的優勢。[8]類似這樣的人性化管理,胡適始終貫穿在自己的教育管理活動之中。
胡適關于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相當豐富,民主管理、重視學術和人文關懷的主導思想即便在新的歷史背景下仍熠熠生輝。
[1]白吉庵.胡適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7.
[2][4][5][6]白吉庵,劉燕云.胡適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73,175-176,242-243,34.
[3][8]李志紅.胡適先生教育二三事[J].教育文匯,2004,(2):5,4.
[7]王炳照,閻國華.中國教育思想通史(七)[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63.
葛福強/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近現代教育史 楊 旭/聊城大學網絡教育學院講師,華中科技大學教科院博士生
(責任編輯:金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