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翔
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中教師角色定位及方法運用
● 徐 翔
本文作者通過理論研究、實地取證和數據分析,探索出在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環境中,教師的角色已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被立體化地重新定位為教學實踐者、教學開發者、教學研究者、教學訓練者以及授課教師、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專家、職業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人員等多種角色。同時,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相應地產生重大變化。
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行為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教師角色;教學方法;師生關系
2004年1月國家教育部制定并頒布了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目標進行了重新闡釋,它指出:1)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2)新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除了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外,還要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而且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一種固有的“傳道授業解惑”的主動施與性身份,由于計算機的輔助作用,可以演變成以下四種身份:
1.教學實踐者(Practitioner)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學實踐者是傳統教師身份的直接承襲:教師在課堂上將知識和技術直接傳輸給學生。為此,教師應認真備課,設置教學目標,精心進行課程設計,安排學生分組學習,掌控整個教學過程,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答疑,組織考試,并負責處理信息反饋。
2.教學開發者(Developer)
當然,僅僅作為一個教學實踐者在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中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有能力設立新的計算機輔助教學任務,或者增加現有課程的資源,或對其進行修訂和重組。如果條件允許,教師應該自己設計開發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新型教材。新教材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還要注重整合豐富的網絡資源,體現動態的特征,能易于不斷更新,從而適應不斷發展的英語教學模式的需求。
3.教學研究者(Researcher)
教學研究者也可以說是教學效果的處理者。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是信息的挖掘過程,因而積累了足夠的材料來評估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任務、活動或資源。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公告板來定期檢查學生的學習記錄、學習任務的執行以及學習的進展情況,從而進行階段性總結。同時,通過學生的信息反饋就可以對下一步的教學及總結有個清晰的思路。
4.教學訓練者(Trainer)
教學訓練者是針對多媒體使用的身份設置。教學不僅要把知識和技術傳授給學生,還要為學生示范怎樣充分利用計算機來改進其語言學習。比如,教師可以按照網上教程計劃,盡量為學生提供必需的技術培訓來完成教學,或者提供給學生完成整個計劃的操作技巧。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名稱職的教師也應該是一名高水平的多媒體操作人員。
1.授課前教師(Pre-service teachers)
任何知識或技術的學習都需要一個過程,計算機輔助教學也不例外。在使用多媒體之前,教師的身份只是專業的英語教師,也許對計算機輔助教學一竅不通,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所以被稱為授課前教師。
2.授課教師(In-service teachers)
授課教師是指那些已經開始計算機輔助教學,同時把他們所接受的教學培訓當作今后專業持續性發展的一部分。然而授課教師也有他們的局限,即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太多時間在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方面進一步深造,同時他們現有的教學技術也是速成的。
3.職業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人員 (CALL professionals)
職業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人員是指那些致力于把事業投入到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中的從業人員。他們的從業經驗和業務熟悉程度都是一流的。他們有可能是教學研究者、教學開發者,也有可能是專業教師或教學訓練者。比起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專家,他們的知識和技巧在涵蓋整個計算機輔助教學領域的同時,還沒有任何傾向或偏廢。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新的形勢下,教師角色的變化不僅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多方位、多層次的,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和研究。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計算機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方法。
與教學媒體的應用有效結合的教學方法很多,現將主要的列舉如下:
演示法是學生觀看真實的關于將要學習的技能或過程事例的方法。演示法可以利用視頻媒體將其記錄下來并播放。運用該方法時,教師需要在場與學生相互交流并接受反饋。
討論法包括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思想和觀點的互換。該方法可以用語教學過程中的任何階段,既可以用于小組教學,也可以用于集體授課。這是一種評價學生群體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當教師對新接觸的學生不是很熟悉的時候更為有效。同時,討論能幫助教師和學生建立某種關系,并在學生群體內培養合作的關系。
在訓練和實踐法中,教師根據授課的內容設計好一系列實踐練習,學生通過訓練,增加新技能的熟練程度或更新已有的技能。運用該方法的前提是,學生已掌握了與實踐有關的概念、原理或程序。為了使訓練和實踐法更加有效,它應包括用以糾正修改學生在該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錯誤的反饋。
教師以個人、電腦或特殊的印刷品形式呈現內容,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分析其答案,給予適當的反饋,提供實踐的機會,直到學生確實達到了預先決定的能力水平為止。個別指導經常以一對一的形式出現,主要用于教授基本技能。個別指導的方式包括教師和學生之間(例如蘇格拉底式的談話)、學生與學生之間(例如個別輔導或程序輔導)、計算機與學生之間(例如電腦輔助個別指導軟件)、印刷品與學生之間(例如分支式程序教學)等。計算機由于能快速為學生輸入的不同信息發出一系列復雜的反應,因此尤其適合擔任知道者的角色。
當學生們組成一個團隊進行某項活動時,他們能夠互相學習。坐在計算機前的幾個學生,當他們對某個指定的問題展開討論時能學到更多東西。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遠程合作學習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另外,學生們不僅可以通過討論文本和觀看媒體進行合作學習,而且也可以通過制作媒體進行合作學習。例如,設計和制作英語課程的視頻、幻燈系列就可以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值得一提的是,在合作學習情境中,教師是學生合作的伙伴。
游戲提供了一個娛樂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學生遵循一定的規則并努力達到具有挑戰性的目標。游戲法是一種高動機的方法,尤其適合學習枯燥、重復的內容。例如,一些需要強記的語法規則都可以轉化成游戲進行訓練。一個學生或者幾個學生都可以參加游戲,教師也可以加入其中。游戲經常需要學生運用問題解決的技能,或表明他們已掌握了非常精確和有效的特殊內容。
教師在教授課程的同時,還應該為學生設計一些逼真的問題,這樣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起點。在接受真實世界挑戰的過程中,學生能獲得畢業后的現實世界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問題解決法讓學生面對真實世界中的某個新奇的問題,在解決該問題過程中扮演主動的角色。而學生們所使用的基于現實的、以問題為中心的材料通常是用媒體呈現出來的,比如面試工作、與外商談判等在今后的人生經歷中發生率高的問題。
以上所說的教學方法能夠通過教學媒體應用于外語教學的任何領域中。教師需要利用教學實踐的機會不斷摸索,才能確定哪種方法更好,哪種媒體與哪種方法結合更有效。
徐 翔/青島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