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旭
文科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 趙 旭
近年來,文科大學生就業率低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本文認為應該從學校和學生兩個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文科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
文科大學生;就業率;綜合技能
自1999年開始的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使得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在逐年增多,同時也造成了就業困難,其中以文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最為嚴峻。對于目前文科生就業的尷尬局面,教育部門應該找到問題的根源,對癥下藥,方可應對就業難題。
畢業生畢業后能否順利地找到工作,與其在校時所學專業有直接的關系。社會的發展需要高校與時俱進,培養社會所急需的專業人才,但目前好多高校的專業設置情況卻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變。使得就業形勢更加嚴峻,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應該從實際出發,改變專業設置,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每年畢業生在找工作過程中都會發現,自己學的專業派不上用場,特別是一些師范類畢業生,除了應聘去學校教學,在其他的工作機會面前毫無優勢可言。針對這種情況,文科專業可以適當增加或改進專業課程設置,例如中文系可以增加類似文秘、管理等專業;外語系可以增設類似翻譯實踐、外經貿英語、商務英語等專業。與此同時,一些就業形勢不好的老專業可以適當地改進和刪減,從而整合師資,節約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培養大學生。
高校教育應該打破傳統的專業設置體系,將相近專業合并共同構建新的課程體系,使文、理、工、商、法、醫、農等學科有更大的空間相互滲透,增加跨學科、跨專業、跨年級的選修課。例如外語專業的學生可以選修中文系的課程,中文系的學生也可以選修法學院的課程,法學院的學生也可以選修外語專業的課程,這樣,通過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滲透、轉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在找工作的時候就會避免以往的由于專業限制而導致的就業面窄的情況,提高就業率。
隨著社會的變化,技術發展速度的加快,以及職業流動性的增加,學校必須主動了解就業市場,合理調整心理預期,準確定位,全方面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多數是采用灌輸和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個人能力和考試分數沒有直接關系,以至于“高分低能”的現象較為普遍。因此,應進行課堂教學方法改革,有效使用討論法、演講法、辯論法、案例法、模擬訓練法等來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營造一種開放式、討論式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于學習活動,并將平時表現納入考試分數當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而在這樣一種教學方法的促使下,學生會主動積極地查閱資料,以便在課堂討論過程中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這樣,不僅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也可以鍛煉他們的表達和分析能力。
學校可以鼓勵和資助大學生成立各種各樣的課外校外活動,如一些社團:文體俱樂部、足球協會等。例如筆者所在的外國語學院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去當地的一些中小學進行幫教助教,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也得到了鞏固,同時也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精神,培養了他們的交際能力。
目前好多高校的畢業實習由于畢業生人數過多,操作起來有困難,因此都采用自由實習的方式,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指導,有的甚至不實習,使得一次寶貴的鍛煉機會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高校應該多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對社會調查、課程設計、見習實習、畢業實習、論文寫作、畢業設計等環節的重視,加大對畢業實習的監管和指導,克服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對于文科學生來說,論文寫作是畢業前的重要環節,它是培養文科學生的科研和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整個的論文準備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通過調查和分析將課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的過程,并且對于培養大學生的表達能力,網絡資源使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在重視論文質量的同時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寫作,促使學生的理論和應用能力有一個質的飛躍。
在目前高校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的情況下,如何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幫助他們拓寬就業方向,就成了就業指導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了。
目前一些高校針對畢業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就業指導,但往往都是在學生畢業前夕開展的一些“臨時抱佛腳”性質的就業輔導,很難解決根本問題。就業指導應該被列入日常的教學計劃,從新生一入校就要培養他們的就業意識,促使他們關注社會上的就業形勢,逐步學會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這對大一新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在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們已經習慣了由家長和老師來決定自己的一切事情,可能他們還從未想過要自己設計未來,所以,學校和教師應該切實做好引導工作,使學生在心理上逐步獨立起來。
就業問題不僅僅只關系學生個人的前途命運,還關系到院系、學校的前途和命運,一個學校的就業率如果長期低下,勢必會影響其招生數量。因此,學校應該通過各種渠道為學生營造一種氛圍,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達到育人的目的。而要實現就業指導的多樣化則需要以學校為中心,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采取多種形式,例如可以邀請成功創業的校友回母校來介紹創業經驗,或者和社會上的一些企事業單位簽訂實踐協議,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充分理解“就業”的意義,積累一定的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從而達到就業指導的目的。
文科生的就業難還來源自于學生傳統的就業觀念。受傳統擇業觀念的影響,很多學生將擇業范圍死死鎖定在“鐵飯碗”、“有養老保險”等機關事業單位,而家長的守舊觀念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消極作用,認為只有考“在編”、“公務員”才是學生的正確出路,這樣就造就了一批“賦閑在家”的大學畢業生。另一方面,學生自身狹隘的就業觀念是就業率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往往應聘時只盯住與所學專業對口的單位,除此之外別的工作他們做不了,這樣就會限制他們的就業范圍。因此學生應該確定一個合理的擇業策略,淡化專業觀念,以就業為基本目的,在工作過程中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才能應對目前的社會需求。此外,大學生還應該盡早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培養就業意識,一改以往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心態,多參加社會實踐,掌握最新的就業信息以免在畢業時面對就業壓力感到措手不及。
因此,面對目前的就業難題,文科大學生應該審時度勢,積極應對,在四年的專業學習過程中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和知識儲備。與此同時,學校要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努力為學生的擇業和創業營造氛圍,教書育人,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培養出合格的有用大學生。目前,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各大高校已將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成列入教學計劃,相信此舉可以更好地幫助全體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切實增強大學生的職場競爭力。
[1]鄧曉丹,孟桂云.文科大學生的就業瓶頸與職業素質養成[J].現代教育科學,2007,(5):120-123.
[2]杜海林.文科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探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8):58-60.
[3]何娟,祝惠,關于師范類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思考[J].文教資料,2007,(6):48-49.
[4]張振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J].高職高專教育,2003,(10):37-38.
[5]趙頌平,趙莉.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發展[J].職業指導,2004,(21):65-66.
趙 旭/齊魯師范學院外語系
(責任編輯:劉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