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 崔存河
(哈爾濱農科院水產分院 黑龍江 哈爾濱150078)
1978年以來,我省的水產養殖業得到了健康、穩定、快速的發展,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標準化、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產業層次全面提升,水產品產量穩步上升,實現了漁業經濟的持續增長。2008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37萬噸,無公害水產品養殖面積354萬畝,保障了高質量水產品的有效供給;全省漁業總產值達37.6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5,400元,大量漁業生產者走上了致富之路。漁業經濟已逐步成為我省農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也是發展效益農業的亮點。
與此同時,我省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也在不斷完善,魚類資源增殖放流效果顯著。全省現有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15處,在黑龍江、烏蘇里江等邊境水域形成了規模較大、水平較高、布局合理的魚類生態保護體系。
雖然我省的水產養殖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南方相比還要略遜一籌,原因有以下兩點:
1、傳統的養殖模式存在弊病。在飼養過程中,池塘會產生一定量的氮和磷,這些元素會分別轉化為硝酸鹽和磷酸鹽,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微量元素銅、鋅和重金屬元素如砷、鉻、鎘、鉛等對周邊土壤、水源造成污染。同時,由于飼養環境較差、病原污染嚴重、消毒不嚴格及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出現等原因,常常導致同一池塘感染多種病原。
2、藥物殘留影響水產品質量安全。傳統養殖模式下,染病魚類要使用藥物治療,而這必定會在魚類體內形成藥物殘留,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命和健康。
基于我省的實際情況,應堅持貫徹“發展效益型漁業,加快漁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總體思路,加快我省水產健康化、生態化養殖的發展進程,主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推廣水產健康化、生態化養殖,爭取相關優惠政策的支持
水產健康化、生態化養殖的推廣涉及到的領域較多,需求資金也較多。因此要積極爭取相關部門的優惠政策用于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這是推廣水產健康化、生態化養殖的重要前提條件。
2、完善水產健康化、生態化養殖技術措施
水產健康化、生態化養殖涉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生態化生產、資源的高效利用、污水處理等多個領域的問題,是養殖技術、生物技術、生態技術、環保技術等多項技術的整合。過去人們提到的生態養殖技術,往往僅注重某個方面的研究,如“微生態制劑的研究與開發”,“豬-雞-魚生態養殖技術”等等,還沒有上升到生態養殖系統技術的層次。但這些研究成果也為我們完善水產健康化、生態化養殖技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水產健康化、生態化養殖是一門實踐科學,我省存在養殖層次不同、養殖水平不同、養殖品種不同、養殖區域不同的現象,因此健康化、生態化養殖涉及的領域和技術都必須區別對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制定和實施水產健康化、生態化養殖推廣的具體方案
對于我省不同規模漁場所具有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理想化的健康化、生態化養殖技術和養殖品種未必能夠帶來預期效果。因此要因地制宜、因場制宜、因需制宜,充分兼顧漁場短期利益和長遠發展、近期投入和遠期回報的關系,先從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然后逐個解決重點和難點問題。水產健康化、生態化養殖方案的制定和實施是一項團隊任務,需要在水產養殖技術、藥物、飼料配方、環境、微生態、管理等方面協同下完成。
4、推廣健康化、生態化養殖要有長遠打算
健康化、生態化養殖解決的是當前中國水產養殖業最重大的四個問題:資源瓶頸、環境污染、食品安全與水產養殖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這些重大問題的解決,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任務,環境治理、污水處理、成本提升及食用魚類安全等問題的解決都將需要大量的資金。對于推廣水產健康化、生態化養殖的進程,既不能坐失良機,也不能急于求成。我省現有水產養殖場(戶)規模千差萬別,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必須循序漸進,逐步進行。先從集約化漁場開始,然后是小規模漁場和養殖個體戶,最后是庭院養殖,這樣效果會比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