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通濤 方環海 張 涵
為適應全球化背景下漢語國際推廣的目標,進一步促進對外漢語教材的研究,深化漢語國際教育推廣的效果,由廈門大學漢語國際推廣南方基地主辦、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承辦、廈門大學中文系協辦的“2009年漢語國別化教材國際研討會”于2009年12月19至20日在廈門大學召開。本次研討會由國內外從事漢語教學研究與教材編寫的專家學者的倡導發起,旨在為全球漢語教材學界提供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以“探討面向各個國家的國別化漢語教材、實現漢語教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共收到論文80余篇,與會者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馬來西亞、意大利等國家和中國內地、臺灣等地區共50余家高校。兩天的研討會,匯聚了來自多個國家與地區以及中國內地各大高校包括世界漢語教學大會理事,國內外著名高校在本領域的專家學者,全球孔子學院相關負責人以及國內多家出版社負責人,共計100余人,同時也吸引了國內多家媒體的關注。
19日開幕式上,協辦單位廈門大學中文系主任李無未教授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鄭通濤教授就本次漢語國別化教材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學術主題與討論主旨等作了報告。廈門大學李如龍、美國夏威夷大學姚道中、臺灣高雄師范大學方麗娜、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劉樂寧、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古川裕、美國圣十字大學何寶璋、北京語言大學趙金銘、臺灣銘傳大學楊小定等八位專家做了大會主題報告。大會報告后,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國別化漢語教材的需求分析與編寫原則、漢語教材的立體化與數字化、漢語特征在漢語教材編寫中的運用等三個主要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與廣泛交流。
圍繞大會的學術主題,為了討論的深入開展,本次研討會除了安排八位專家進行大會報告外,還根據與會專家論文的學術內容進行了分組,一共分為四個專題討論組,分別是國別化教材編寫理論究、國別化教材編寫實踐、國別化教學與文化因素、國別化教材的立體化建設等。
現行的漢語教材大多是以“教師為中心”,沒有從學生視角出發,難以滿足學生需求,體現在國別化教材的編寫實踐方面,學者們的理論認知比以往有所深化。北京大學李紅印教授指出,以往的教材編寫者并不了解海外漢語學習者的實際情況,僅以編寫者的母語思維編寫教材。他認為,在編寫教材過程中,只有轉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理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教材的國別化問題才真正具備現實操作的可行性。
“語”與“文”的關系問題向來具有爭議,在漢語教學過程中何時引入“漢字”教學,確實難有定論,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趙金銘教授以自己多年的經驗出發,為漢字教學、漢字與漢語教材的建設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認為應該根據各種類型的學生進行分別處理,有的學生根本就不教漢字。他首先提出,漢字教學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不同于其他第二語言教學的最大區別之一;在漢語教學中應適時進行“語”和“文”的分與合,遵循“認”、“描”、“寫”、“用”的基本步驟,使學生逐步掌握漢字的形、音、義及用法。短期學習者應“只認不寫”,專業學習者應“多認少寫”,而針對學習第二語言的青少年兒童,則應本著“先認后描,先描后寫”的原則。在具體的漢字教學中,應將漢字作為完整的系統進行教學,認識漢字時并不逐一辨認筆畫,而是整個形體去認識。由此,趙金銘提出在基礎漢語教材設計應分為聽、說漢語讀本與讀、寫漢語讀本兩類,前者從漢語拼音出發,注重理解與表達,多實況錄音與影像,話題訓練、角色扮演;后者則主要從漢字的認、描、寫出發,注重短語訓練,講究誦讀,加大泛讀內容。
廈門大學李如龍教授則強調對外漢語教學必須要學習漢字,并就對外漢語國別化教材如何有效合理降低難度提出了對外漢語基礎教材編寫與建設的努力方向,他認為,對外漢語基礎教材的編寫中應以言語為依歸、以特征為方向、以常用為重點、以綜合為原則、以系列為目標,從而有效地利用規律降低難度,編寫出“精品”的漢語基礎教材。李如龍教授強調漢語的特點是字詞一體,以字生詞,以詞組句,以句成篇,主張以500-600漢字的習得為根基,通過拓展教學與延伸練習,將字組成詞語,通過詞語連綴,生出無限的句子,漢語國別化教學中,應該抓住漢語最為根本的“字-詞-句”特征,提高學生的語言自主生成能力。與此相應的,土耳其中東技術大學孔子學院的鄭啟五教授針對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學生特點、教學過程常見問題進行了歸納,提出應針對各類學生不同特點進行任務型教學,并在教學中體現興趣性與成就感,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鄭啟五教授提出,當前使用的一些優秀教材還應在如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比如注重“學簡識繁”、單字的鮮活組合、會話的擴展與縮略、課文內容的配套補充與注釋、多筆畫難字的應對、配套歌曲的適宜選取以及課本的印制重量等。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劉樂寧教授以該校中文部所編寫的校本教材《大學語文課本》為例,分別從教學環境、學習者的母語與本土文化、學習者的目的與動機等三個因素入手,深刻闡述了漢語國別化教材的適用性問題。哥倫比亞大學《大學語文課本》的選題涉及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漢字練習和教材習題設置不同于非華裔同學的教材,非華裔的同學注重聽說訓練,教學中注重培養他們好的語感,語法教學上則注重隱性。
劉樂寧認為,面向社會不同職業不同背景學生的短期班,如孔子學院的短期班,需要非常規的教材,這也是美國夏威夷大學姚道中所極力強調的。針對不同背景的同學,哥倫比亞大學則根據他們語言學習能力高低、需求和學習目的進行區分,為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開設不同的課程,這些課的教材和教學方法都不同。如三年級開設有商務漢語,四年級有法律漢語、傳媒漢語、醫用漢語等等課程,其中商務漢語特別側重在“用”中“學”,而法律漢語在教學上則以案例教學為主,每班配有一名中國律師。關于編寫漢語教材國別化的主要障礙,劉樂寧認為基礎理論的先行研究做得很不夠,美國、澳洲以及英國學生雖然同為英語國家,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文化習慣也沒有研究得很透徹;成年人和非成年人在語言習得方面的差別也只側重于宏觀的方面,微觀方面的研究很不足。另外,有些漢語教師對所教授的漢語和學生的母語了解不夠深,功底不夠扎實,導致不能準確地分析和糾正學生的錯誤。劉樂寧最后強調,現在大家搞國別教育,大多是憑經驗,其實前期的準備工作很不夠,在沒有把這些前期工作和研究做扎實、做透徹之前,難以編出真正像樣的、有適用性和針對性的國別化教材,所以國別教材要想真正的成熟,還需假以時日。
南開大學的吳星云認為,根據非華裔學生的特點,與之相適應的教材應具有如下原則,即以交際性內容為主導,以聽說讀寫全面語言技能的培養為目標,教學中以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為順序,著重句型操練和反復練習實踐,強調基礎以建立一定的語言習慣,首先過聽說關。相應的,根據華裔學生的特點,則以培養實際生活交際能力、聽說讀寫的語篇能力和全面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標的教材則更為適合和有效。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的曾毅平教授帶來了自己的最新論文《略論對外漢語教學“國別化”教材詞表的研制》,對國際漢語教育基礎教材的建設做出了很好的補充。 廈門大學孟繁杰對教材的編寫支持方面提出了如何應用詞表支持教材編寫以及如何制定教材常用字表。好教材應該有相應的輔助資源。
漢語教材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對教師與學生的教、學而言,它所體現出的是工具性價值,同時它有體現出一定的社會傳統、價值與特征,在此意義上,它具有文化價值。就當前主流漢語教材而言,主要體現出工具性價值,卻較少考慮到其他民族的經驗、文化、歷史、觀點、種族與宗教。因此,是否應當在漢語教材編寫中將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教育制度與規范等社會、文化因素加以考慮,是此次會議需討論的首要問題。如何實現國別化教學?鄭通濤教授認為,所謂教師、教材、教法的三教,其實就是一教,根本仍然在“人”,即教師的問題。因為好的老師,不管用什么樣的教材,都能把課講活講好,歸根結底還是教師的問題,人的問題。教材具有工具性,漢語教材的編寫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漢語教學的目標,“國別化”是為了更好地達到“影響學生文化”的目的。
臺灣開南大學的曹瑞泰教授認為,“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學”密切連結,共構成第二語言教學的三角體系,該體系的運作基礎主要立基于課程規劃與教材編制。海外的漢語教育的課程規劃與教材編制,因廣布于不同的文化區尤其需著重于因地制宜與學習對象的考慮,語言教學要結合文化因素,教材必須先行,沒有能夠提供文化信息的教材,語言教學要與文化因素相結合有其困難,國別化教學則難以進行,語言和文化在漢語教學中是相互依賴、不可分離的,因此應適當地置入文化因素于課程內容之中。臺灣東海大學的陳燕秋講解了任務型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功運用,來自臺灣地區眾多高校的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的報告充分體現了臺灣地區對外漢語教育和國別化教材的特色。
如何實現教材國別化,意大利帕多瓦金龍語言學校校長、威尼斯大學李雪梅認為,教材的編寫,特別是如何實現其國別化和本土化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僵局,她認為一方面母語教師國外教學經驗不足,對本地文化社會不夠了解,難以擺脫固有模式;另一方面,國外本土教師又缺乏專業知識和對于漢語的了解。現在許多漢語教材只起到簡單的翻譯作用,不能貼近外國人的思維和生活習慣,如果不了解當地的語言、文化、社會情況,就無法真正地寫一本適合本土的教材,也只有從外國人的文化、語言和表達習慣出發對教材進行本土化改進,才能使教材具備實用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廈門大學嚴越利用對《語言自邇集》的特點進行分析后指出,該書編寫對教材編寫有很好的啟發作用。是本體研究成果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很好說明。肖寧遙的“江湖漢語”的教材語言使用論文,給與會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反以往的“廟堂漢語”的做法,她認為流行的社會語言應該作為漢語教材與教學的一個重要來源。
立體化教材的含義應該有三:一是教材介質的立體化,包括影像材料、語音材料、網絡材料、數字化材料等,二是教材種類的立體化,包括課堂教材、輔助教材、工具書研制等;三是教材編寫組織的立體化,包括校際合作、地區合作和國際合作等。廈門大學朱芳華以編寫供老撾學生使用《漢語教程》為例,詳細論述了如何編寫國別化教材。從合作過程的協商到書稿的多次修改與試用,包括內容選定、圖片收集等是國別化教材完成辛苦的必經之路。
美國夏威夷大學姚道中教授就如何正確處理學生分類與漢語教材編寫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作了深入的探究。他首先將漢語學習者分為常規學生與非常規學生,前者通常指常規學校的學生,后者指一般的社會人士,如夏威夷旅游景點的出租車司機、旅館前臺接待、餐館服務員等,他們通常有自己的職業,不能專門進行漢語學習,其學習漢語的目的通常是出于工作需要。這兩類學習者具有不同的學習性質、學習目標與學習方式,因此在進行教材編寫時,針對其不同學習特點,應將教材分為傳統教材與非傳統教材。非傳統教材應是短期教材,教材內容應滿足非常規學生最迫切的學習需要,而不用聽、說、讀、寫面面俱到。而非傳統教材的設計應體現出針對性、真實性,以及易學和循序漸進的特點,這就需要教材設計者能夠對這類非常規學生居住地、日常用語等信息進行實地調查,并在試用教材以后根據學生回饋進行修改,從而制訂最能滿足其需要的教材內容。姚道中教授認為,現在的漢語國際推廣過程中所面對的大多是非常規的學生群體,他們并無固定的時間來進行系統的學習,而且學習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強,對這類非常規學生的漢語教材設計應以自學為主,課堂操練為輔,相應的,對外漢語教材也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讓學生通過視聽材料來學習漢語,教學的內容也應以學生工作上最需要用的語句為主。廈門大學的方環海從語言學的角度對漢語的認知加工特點進行分析,并提出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應該順應漢語加工的認知策略,執行語義優先的原則,同時使用有效材料通過視覺、聽覺等多通道地對認知功能區的加工強度進行激活,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廈門大學李菡幽就如何利用外國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特殊句式使用情況來對教材的內容編寫提供指導,她認為,使用對比研究成果是國別化教材編寫應該注重的一個內容。馬杜娟則對國別化漢語教材練習編寫做了詳細的介紹,她認為,練習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形式,教材編寫要充分考慮這方面的配套問題。吳茗在論文中提出應為第二語言為英語的學習者編寫表達型英漢詞典,詞典是非母語學生學習漢語至關重要一種工具,國別化教材配套不可或缺的部分。
現今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網絡技術、超媒體技術、智能代理技術、教材語料庫和檢索統計軟件在教材語言的定量分析、難度測定與控制,教材編寫的規范化與科學化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技術在漢語教材的創新中初現端倪。如何充分應用現代技術編寫教材,廈門大學盧偉教授論文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分組討論會的與會學者也就對外漢語教學的技術研發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基于網絡資料虛擬學習環境的遠程學習和移動學習方式受到與會學者的關注。廈門大學高清輝以日本NHK電視中文講座的總體設計及配套教材開發與應用角度,闡述了外國媒體如何應用第二語言教學成果來開展教學,同時我們如何借鑒這些經驗來開發國別化教材。
清華大學程偉民博士主張搭建一個網絡學習平臺,彌補傳統漢字教材一本書和常規課堂教學一個老師的局限,既能滿足教師備課、授課、編寫輔導材料的需要,也能為學習者提供自學的方便。臺灣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的劉瑩博士和臺灣逢甲大學的姚蘭博士分別向與會人員介紹了華文識字教學網站和全球華文網的運作模式以及它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發揮的新作用,展示出對外漢語教學以及教材編寫的數字化發展趨勢以及學界對這一新趨勢的準確把握,他們講解了臺灣“全球華文網”的建設與發展以及網站的主要框架和特色課程,與會的許多學者還提出了建立融教、學、考、練于一體的網絡教學平臺的設想。廈門大學楊子菁教授的《對外漢語教材詞語注釋模式解析研究》一文中充分利用語料庫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研究手段,體現了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手段的不斷進步。從數據庫中提取漢語教材的資料,是國別化教材的重要來源。所以,數據庫的建設與國別化教材編寫是息息相關的。鄭澤芝等人對外漢語教材詞語注釋模式進行研究認為教材編寫的注釋文本是考量教材編寫成功與否的依據之一。
日本大阪大學的古川裕教授在報告中認為,現在包括日本在內的很多國家的老師都在編很有特色的立體化的教材,除了紙質教材以外,也需要應用很多科技手段,這是21世紀漢語教學的一個新的突破。古川裕介紹了2008年度日本NHK教育臺電視中文講座的內容、教學性質及其對漢語學習者起到的積極作用,他認為該講座的具有三大亮點:通過感性掌握漢語語法;通過電視畫面,提供地道的漢語;通過課本,提供豐富的輔助性教材。由此為漢語教學和教材編寫以啟示:應加強學習者對語法的感性認識,使其通過感性的層面來認識語法,而不是死記硬背語法規則。古川裕同時認為,作為大眾化媒體的電視平臺,它的普及性遠遠超過了其他媒體,這對漢語國際推廣的作用巨大。即使對中文不感興趣的觀眾通過這個節目學會幾句漢語,喜歡上漢語,這是一個潛在的可能性,對外漢語教學還有培養漢語興趣的責任。通過電視等媒體的網絡教學,目前的網絡教育發展空間還很大,國家應該好好地去開發它們的潛力。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的日本留學生內藤美和報告的論文《<看動漫學漢語>對日初級漢語教材編寫芻議》是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王虹教授負責的對日初級漢語開發組的研究成果之一,引發與會者的興趣。該課題組調查了中日兩國初級漢語教材等方面的情況,在征得兩國漢語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分析了廈門大學日本留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的難點與對策,并結合目前開發的切身體驗,針對如何開發對日漢語初級教材,采用何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出了開發組的看法和建議,課題組也介紹了該課題組對日中高級立體漢語教材的開發研究情況。
臺灣東海大學的陳燕秋、中央民族大學的葉婷婷、廈門大學的俞云紅等六位學者就對外漢語教材以及工具書的編寫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建議。臺灣高雄師范大學方麗娜教授在大會報告中認為,編寫教材必須充分考慮到教材內容是否符合學習者的喜好、能否滿足學習者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教材的文化取向是否認同等等,同時提出教材編寫必須與師資培訓工作相結合,客觀處理教材中語言與文化的互動問題,教材語言與當地文化互動的建議。她以臺灣和新加坡合編教材《悅讀華文,細品文化》為例,圖文并茂地展示了跨國跨地區合作編寫對外華文教材的研究成果,重點論述了建立長期合作的跨國教材編寫團隊的必要性。北京師范大學的王宏麗建議有關教學及派出單位聯合起來,擴大研究對象和樣本,收集更多的國際漢語教師的課堂教學案例,將其系統化整理,早日推出面向各國中小學的精品漢語教材。此外,何寶璋等人詳細介紹了《Rutledge現代漢語課程》這一漢語國別化教材的性質、課程設置與安排、課本內容等方面的特點,并列舉了一些課文實例以呈現這一教材編寫過程中的實際做法。
本次研討會上,許多專家闡釋了漢語國別化教材編寫的新理念,都引起了與會的專家學者的熱烈反響與共鳴,雖然近些年來國內外漢語教材學界在教材編寫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許多教材出現“水土不服”。當前能夠適應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漢語學習者的教材仍然缺乏,一些專業課程的教材急需完善。本體研究得到的理論性成果如何應用到漢語教材的編寫和課堂的教學之中,在教材編寫和課堂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又如何提高到理論的高度來進一步研究,這兩者的結合是今后的一大課題。
通過研討,與會的專家學者形成了許多共識,總的來看,可以歸結為以下“五個重視”:
(一)重視國別化的文化表征與各國的教育體系,需求調研第一
當前的國際漢語教育教材,大多數是以編者理念、方式、方法為主導本位編寫而成的通用性教材,難以滿足不同國家、地域、環境里的漢語學習者的不同需求,教材國別化背后隱藏的是多元文化的現實,是各個國家的教育體系特征,所以,研究國別化的文化表征與各國的教育體系,應該成為需要長期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認為應該形成舉辦國別化教材會議的長效機制,由國家漢辦牽頭,定期舉行,成為教材編寫專家的交流平臺。
(二)重視國外非常規學生的學習需求
應該根據國外學生語言學習能力高低、需求和學習目的進行區分,為具有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開設不同的課程,這些課程的教材和教學方法都應該有所不同,這些非常規的學生的需求應該引起教材編寫者的高度重視。隨著漢語國際推廣的不斷深入,漢語學習者越來越多元。即使在同一文化區域內同樣存在不同層次的學習者,由于年齡、知識背景、職業的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學習目的、學習要求以及學習環境。從年齡段來分,大致可分為成人學生和非成人學生兩大部分,這兩類學生在語言能力與心理結構上具有較大差異;按照語言背景的不同,可分為華裔學生與非華裔學生,他們在學習目標與漢語基礎上具有較大差異;按照學習性質與學習環境的不同,可分為常規學生與非常規學生,他們在語言的學習過程,學習內容及方法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區別;而在常規學校學生中,又可分為普通學校學生和精英學校學生,這兩類學校在教學目標與教學質量上都有很大不同。因此,試圖編寫一部適用于所有國別、所有學習者的漢語教材是無可能的。“國別化”的漢語教材正體現出明確的使用對象與教學目標,與學習者文化背景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等特點,即漢語教材針對性的要求。
(三)重視網絡傳播媒介的巨大作用
面向國外應該采取多種形式與手段大力開展網絡漢語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國外的學習人群,培養漢語學習的興趣,形成未來漢語學習的潛在群體。現代技術手段為對外漢語的教學雙方提供了便利和快捷的資源利用平臺,多媒體漢語教材、網絡教材等基于現代化技術手段的漢語教材的運用,可充分調動學習者多種感官參與,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巨大便利。對國別化漢語教材而言,現代化技術既可運用于教材開發過程,也可作為教材呈現形式。尤其在跨國合作編寫國別化漢語教材過程中,網絡教材編寫平臺的運用可為異地協作編寫提供在線編著與交流環境,而教材編寫軟件、拼音標注、漢字編碼轉換、文字校對等軟件的運用也為國別化漢語教材的編寫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張健博士從如何開發漢語教材的立體化方面詳細地提出了規劃與方案。
(四)重視校際合作、地區合作和國際合作等,各國家、各地區和各個高校應該聯合起來,打破壁壘,集中利用多方的優質學術資源,進行漢語國別化教材編寫與建設
從現有漢語教材編寫團隊來看,大多是由國內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教師組成,其優勢是能將豐富的教學經驗融入到教材中,但同時,國內學者和漢語教師對非漢語環境下的漢語學習者的需求了解存在一定局限。而海外漢語教師與學者由于長期從事非漢語環境下的漢語教學的研究,對當地人的思維模式、學習需求及文化背景了解較深入。如果雙方合作進行編寫,可以各展所長,達到優勢資源互補,從而保證對外漢語教材的高質量和實用價值。
應當注意的是,盡管現在國外已經出現了中外合作編寫的漢語教材,但由于參編的外籍學者達不到參編漢語的水平,僅僅只是起到了翻譯的作用,所以形同虛設。因而,對外漢語教材在以國內編寫隊伍為主的同時,應吸收國外的一流學者——那些具有多年教學經驗、專業知識強、精通本土語言和諳熟本土文化的優秀本土教師。
(五)重視建立國別化教材評價指標體系
隨著學界對國別化漢語教材的日益重視,以及在老撾、緬甸、日本等國的國別化教材編寫實踐的開展,國別化漢語教材的編寫已成為漢語國際推廣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然而迄今為止,對國別化教材應如何進行效果評價與評估還并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如能建立起能全方位、多維度的國別化漢語教材評價指標體系,將教學設計、內容安排、學習效果、教師支持等各因素納入該體系內,必將使國別化漢語教材的編寫更具規范性、科學性,提高其編寫效率與使用效果。
國別化教材設計的需要新理念,不同地域漢語教材編寫中存在的共性與差異,跨國合作編寫國別化漢語教材是重要的途徑,國別化教材編寫中應遵循一系列的原則,需要對外漢語專家不停努力,為國別化教材的編寫提供建議與批評。需要一個長期的教材編寫組織,以協調教材編寫的進度,共享各自占有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