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理 喬 倓 黃 炎
十至十二世紀,在中國北部的廣大地域上存在有一個以契丹族為主體的政權,這就是耶律阿保機于公元916年創(chuàng)建的契丹國。公元947年,契丹國改國號為遼,1125年為金所滅,先后與五代、北宋并立。遼國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北至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雖然遼王朝與中原王朝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爭,但也有過長期的和平相處與友好往來。在非漢族的契丹族地區(qū),漢語教育得以推廣,漢文化得以傳播,并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契丹族建國之初即興辦漢式學校,推廣漢文化教育。遼太祖時即仿照中原王朝在都城設立國子監(jiān),作為京城教育的管理機構;同時設立太學,招收學生傳道授業(yè)。其后各代君主都相繼擴建或增設學校,并由京城向各地發(fā)展,最終形成了遍及全國的規(guī)模。道宗時仿照北宋學校模式在重要的府、州、縣普遍設立了學校,講授儒學,并委派博士、助教作為專任職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方教育體系。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各類學校以外,為保證皇室成員接受良好的漢語與漢文化教育,朝廷還專門為宗室子弟設置貴族學?!爸T王文學館”。這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文藝修養(yǎng),而且也為契丹文學的造就提供了客觀條件。
伴隨著漢式學校教育的逐步成熟,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在契丹地區(qū)得以廣泛而深入的傳播。遼國歷代皇帝都尊崇孔子,推崇儒學,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不久即立孔廟,親臨祭祀:
時太祖問侍臣曰:“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祖曰:“佛非中國教?!北对唬骸翱鬃哟笫ィf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悅,即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釋奠。(《遼史·宗室傳》)
他還任用漢人韓延徽等,改革契丹習俗,不僅使得契丹文化有了明顯的進步,而且也加快了契丹族與漢族融合的步伐。
太宗耶律德光滅晉入汴后,便將后晉的圖籍、歷象、石經(jīng)、明堂刻漏、太常樂譜等全部送到上京,北歸時又將官刻儒家經(jīng)籍的創(chuàng)始人馮道、文學家和凝等中原王朝的文人學士帶回上京。圣宗耶律隆緒以后,國勢強盛,與北宋結盟修好,使節(jié)往來,外交頻繁,并且在國內(nèi)實行科舉考試,漢文化對契丹的影響更加廣泛深入:
太宗入汴,取晉圖書、禮器而北,然后制度漸以修舉。至景、圣(景宗、圣宗)間,則科目聿興。士有由下僚擢升侍從,骎驍崇儒之美。(《遼史·文學傳序》)
這一史實反映了漢文化對遼代文化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所謂“崇儒之美”,指的就是重用漢族儒士,實行科舉制度,吸收任用一批博通經(jīng)史而善屬文的士人進入政府內(nèi)部。由此,以契丹族為主體的遼人在學習借鑒漢文化和固有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契丹文化。
契丹文化在史學、文字、藝術、文學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文學為例,契丹族中有很多人都能以漢文從事詩文創(chuàng)作。本文所談的契丹文學,亦稱遼代文學,主要是指以漢文所寫的文學作品。
遼代文學深受漢族文學的影響。如耶律隆緒在其詩作中稱“樂天詩集是吾師”,并親自翻譯白居易的《諷諫集》,令群臣誦讀。蘇軾的作品亦深受契丹文人喜愛,《眉山集》問世不久,范陽書肆便有了翻刻本,據(jù)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所載:“張蕓叟奉使大遼,宿幽州館中,有題子瞻《老人行》于壁者。聞范陽書肆亦刻子瞻詩數(shù)十篇,謂《大蘇小集》。子瞻才名重當代,外至夷虜,亦愛服如此?!雹?/p>
遼代建國之初,即有詩文創(chuàng)作。中原入遼的漢族文士如韓延徽、趙延壽等,均有所著述。遼代詩文作者多是帝王后妃和朝廷重臣,受唐宋文風的熏陶、濡染,多喜好賦詩、作文。耶律阿保機的長子耶律倍(899—936)即是契丹族的一個大藝術家,他知音律、善書畫,工遼、漢文章。②他本為太子,后把帝位讓給其弟耶律德光;德光(即遼太宗)即位后,反而猜疑和排擠他,于是他寫詩抒發(fā)忿懣之情后投奔后唐:
太宗既立,見疑,……唐明宗聞之,遣人跨海持書密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謂左右曰:“我以天下讓主上,今反見疑;不如適他國,以成吳太伯之名?!绷⒛竞I?,刻詩曰:“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xiāng)人,從此投外國?!睌y高美人,載書浮海而去。(《遼史·宗室傳》)
《遼史》所載的這首詩原無題目,由于刻寫于木,立于海上,因此,后人習慣上稱為《海上詩》。開頭兩句的比喻雖顯得笨拙,但設想奇特,頗能表現(xiàn)不平之感、郁悶之情。這首詩是保留至今的遼詩中創(chuàng)作時代較早的一首。此外,耶律倍的作品還有《征渤海凱旋獻歌》、《樂田園詩》等。耶律倍之子平王隆先,“為人聰明,博學能詩,有《閬苑集》行于世” (《遼史·宗室傳》)。
遼太宗耶律德光工書能文:“(耶律德光)幸弘福寺為皇后飯僧,見觀音畫像,乃大圣皇帝、應天皇后及人皇王所施,顧左右曰:‘昔與父母兄弟聚觀于此,歲時未幾,今我獨來!’悲嘆不已。乃自制文題于壁,以極追感之意。讀者悲之。(《遼史·宗耶律德光本紀》)”可見,題于弘福寺壁的文章之詞采是多么的感人。
此外,圣宗耶律隆緒、興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等,都喜歡吟詠作詩。如圣宗“幼喜書翰,十歲能詩”(《遼史·圣宗耶律隆緒本紀》),曾作有御制曲百余首;興宗“幼而聰明,……好儒術,通音律”(《遼史·興宗耶律宗真本紀》),其詩作《賜耶律仁先詩》、《以司空大師不肯賦詩以詩挑之》等,明顯受到宋詩重理智輕情感特色的影響。道宗文學修養(yǎng)尤高,如絕句《題李儼黃菊賦》:“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猶覺有余香,冷落西風吹不去”,在遼代詩歌中屬上乘之作,歷來受人稱道,有詩集《清寧集》。他曾多次與群臣以詩唱和,《遼史·道宗耶律洪基本紀》載:
(清寧二年春二月)乙巳,以興宗在時生辰,宴群臣,命各賦詩?!?三月)己卯,御制《放鷹賦》賜群臣,諭任臣之意?!?三年)八月辛亥,帝以《君臣同志華夷同風詩集》進皇太后?!?六年)夏五月戊子朔,監(jiān)修國史耶律白請編次御制詩賦,仍命白為序?!?咸雍元年)冬十月……皇太后射獲虎,大宴群臣,令各賦詩。
契丹婦女作家在遼代文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中最為突出的當屬遼道宗的皇后蕭觀音(1040—1075):
道宗宣懿皇后蕭氏,小字觀音,欽哀皇后弟樞密使惠之女。姿容冠絕,工詩,善談論。自制歌詞,尤善琵琶。重熙中,帝王燕趙,納為妃。清寧初,立為懿德皇后。(《遼史·道宗宣懿皇后蕭氏列傳》)
宣懿度曲知音。(《遼史·道宗宣懿皇后蕭氏列傳》)
蕭觀音工詩善書,具有很高的文學素養(yǎng)。她的作品有《回心院詞》、《詠史》、《諫獵疏》等作,后人評價甚高?!痘匦脑涸~》十首(見《焚椒錄》)是她在對道宗的寵愛感到絕望時所作,在遼代抒情詩中享有盛名。異于漢族傳統(tǒng)宮怨詩情感表現(xiàn)的含蓄委婉,蕭觀音在詩作中的感情直露、熱烈,這說明了漢文化影響下的契丹文學呈現(xiàn)出的本土化特征。
遼代婦女作家中,天祚文妃蕭瑟瑟、耶律常哥、秦晉國妃蕭氏等都以詩文著稱。生活在遼朝末年的天祚文妃,“小字瑟瑟,國舅大父房之女?!聘柙?。女直亂作,日見侵迫。帝畋游不恤,忠臣多被疏斥”(《遼史·天祚文妃蕭氏列傳》),目睹遼國面臨的危亡形勢,憂國傷時,作詩諷諫天祚帝:
妃作歌諷諫,其詞曰:“勿嗟塞上兮暗紅塵,勿傷多難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選取賢臣。直須臥薪嘗膽兮,激壯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又歌曰:“丞相來朝兮劍佩鳴,千官側(cè)目兮寂無聲。養(yǎng)成外患兮嗟何及!禍盡忠臣兮罰不明。親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門潛畜兮爪牙兵??蓱z往代兮秦天子,猶向?qū)m中兮望太平?!碧祆褚姸曋?。(《遼史·天祚文妃蕭氏列傳》)
耶律常哥不僅詩文出眾,而且還能以詩文規(guī)勸時政:
遼太史耶律適魯妹常哥。能詩文。咸雍間。作文規(guī)時政。其略曰。君以民為體。民以君為心。人主當任忠賢。去比佞。則政化平。陰陽順。遼主洪基善之。③
耶律氏,太師適魯之妹,小字常哥。幼爽秀,有成人風。及長,操行修潔,自誓不嫁。能詩文,不茍作。讀《通歷》,見前人得失,歷能品藻?!瓡r樞密使耶律乙辛愛其才,屢求詩,常哥遺以回文。(《遼史·列女傳·耶律氏常哥傳》)
秦晉國妃蕭氏有《見志集》。陳覺《秦晉國妃墓志銘》中說:“其歌詩賦詠,落筆則傳誦朝野,膾炙人口?!?/p>
在遼代文學中,值得一提的還有寺公大師的《醉義歌》,收入元人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耶律楚材贊譽說:“遼朝寺公大師者,一時豪俊也。賢而能文,尤長于歌詩;其旨趣高遠,不類世間語,可與蘇、黃并驅(qū)爭先耳!有《醉義歌》,乃寺公之絕唱也?!雹苄枰f明的是,原詩是以契丹語寫成的,后由耶律楚材譯為漢文,“可與蘇、黃并驅(qū)爭先耳”之贊譽客觀上說明了契丹文學和漢文學的密切關系,同時也說明契丹詩歌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蹲砹x歌》從寺公被斥逐天涯的悲傷寫起,進而宣揚人間萬事皆空,只有醉鄉(xiāng)才是樂土,如:
……問君何事從劬勞,此何為卑彼豈高?……夢里蝴蝶勿云假,莊周覺亦非真者。以指喻指指成虛,馬喻馬兮馬非馬。天地猶一馬,萬物一指同?!缥ㄐ母鼰o物,世中物我成融通。……
詩人運用一連串的句子鋪敘“三界唯心”、“物我齊一”的佛、道思想,借此來表達自己急欲擺脫悲傷、求得內(nèi)心安慰的情感、心理。詩中顯示了一個陷在痛苦之中而力圖擺脫、并借助于醉酒和佛道等思想理論在幻覺里尋求慰籍、快樂的靈魂。詩歌感情熾烈、想象豐富、描寫詳贍、思想深厚、氣勢磅礴,可以代表遼代詩歌最高成就。
遼代著名的作家還有耶律隆先、蕭柳、耶律良、耶律庶成、楊佶等人,多以善于做詩并精通漢語言文字聞名于世:
(耶律隆先)平王為人聰明,博學能詩,有《閬苑集》行于世。(《遼史·平王隆先傳》)
(蕭柳)多知,能文,……耶律觀音奴集柳所著詩千篇,目曰《歲寒集》。(《遼史·蕭柳傳》)
耶律良,字習拈,小字蘇,……遷修起居注。會獵秋山,良進《秋游賦》,上嘉之。清寧中,上幸鴨子河,作《捕魚賦》。由是寵遇稍隆,遷知制誥,兼知部署司事。奏請編御制詩文,目曰《清寧集》;上命良詩為《慶會集》,親制其序。(《遼史·耶律良傳》)
耶律庶成,字喜隱,小字陳六,……庶成幼好學,書過目不忘。善遼、漢文字,於詩尤工。重熙初,補牌印郎君,累遷樞密直學士。與蕭韓家奴各進《四時逸樂賦》,帝嗟賞。……有詩文行于世。(《遼史·耶律庶成傳》
(耶律)蒲魯,字乃展。幼聰悟好學,甫七歲,能誦契丹大字。習漢文,未十年,博通經(jīng)籍。重熙中,舉進士第。……應詔賦詩,立成以進。(《遼史·耶律蒲魯傳》)
楊佶,字正叔,南京人。幼穎悟異常,讀書自能成句,識者奇之。弱冠,聲名籍甚。統(tǒng)和二十四年,舉進士第一,……累遷翰林學士,文章號得體……宋遣梅詢賀千齡節(jié),詔佶迎送,多唱酬,詢每見稱賞。復為翰林學士……有《登瀛集》行于世。(《遼史·楊佶傳》)
以上等人的作品絕大部分現(xiàn)已不存?!哆|史·文學傳》中也記述了幾位著名文人的事跡:
蕭韓家奴,字休堅,……少好學,弱冠入南山讀書,博鑒經(jīng)史,通遼、漢文字?!叟c語,才之,命為詩友?!t作《四時逸樂賦》,帝稱善?!鰟偃?,帝與飲酒賦詩,以相酬酢,君臣相得無比。韓家奴知無不言,雖諧謔不忘規(guī)諷。(《遼史·文學傳上·蕭韓家奴傳》)
王鼎,字虛中,涿州人。幼好學,居太寧山數(shù)年,博通經(jīng)史。時馬唐俊有文名燕、薊間,適上巳,與同志祓禊水濱,酌酒賦詩。鼎偶造席,唐俊見鼎樸野,置下坐。欲以詩困之,先出所作索賦,鼎援筆立成。唐俊驚其敏妙,因與定交。……會守臣召鼎為賀表,因以詩貽使者,有“誰知天雨露,獨不到孤寒”之句。(《遼史·文學傳下·王鼎傳》)
孟簡性穎悟。六歲,父晨出獵,俾賦《曉天星月詩》,孟簡應聲而成,父大奇之。既長,善屬文。……及聞皇太子被害,不勝哀痛,以詩傷之,作《放懷詩》二十首?!母咧萦^察使,修學校,招生徒。(《遼史·文學傳下·耶律孟簡傳》)
蕭韓家奴精通契丹、漢文字,是受漢文化濡染頗深的契丹上層知識分子,以文才出眾被興宗命為詩友,有詩文集《六義集》12卷行世,可惜今已失傳。王鼎著有《焚椒錄》,記述了道宗皇后蕭觀音被誣一事始末。耶律孟簡不僅是遼代的著名詩人,而且還是一位重視漢文化教育并興辦學校的契丹上層貴族知識分子。
為遼代詩歌史劃上一個圓滿句號的當屬王樞。王樞本為遼末進士,遼亡后曾仕金,所作詩今僅存一首,見于《中州集》的《三河道中》:“十載歸來對故山,山光依舊白云閑。不須更讀元通偈,始信人間是夢間。 ”詩人以自然界的永恒(“依舊”)和寧靜(“閑”),與人世的短促、煩擾相對比,由此引出人間如夢的結論,語言樸素,感情深沉。
詩文之外,遼代的民間故事、歷史傳說和歌謠、俗講等口頭文學也很豐富,可惜保留至今的并不是很多。
契丹文學成就盡管不是很高,留下的文學作品也不是很多,但卻體現(xiàn)出契丹族逐步接受漢化的過程,說明了當時漢語教育的推廣和漢文化的傳播在北中國的廣大區(qū)域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注
①《澠水燕談錄》第89頁,[宋]王辟之撰、呂友仁點校,中華書局1981年版。
②《遼史·宗室傳》:“倍初市書至萬卷,藏于醫(yī)巫閭絕頂之望海堂。通陰陽,知音律,精醫(yī)藥、砭概之術。工遼、漢文章,嘗譯陰符經(jīng)。”
③《德育課本》四集第二冊《忠篇》之十七,〔民國〕蔡振紳編,華藝出版社2007年版。
④《湛然居士文集》第109頁,耶律楚材撰、王云五主編,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六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