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路
第二語言中介語(interlanguage)中偏誤(error)產生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有時一個偏誤可能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其次,學生們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已經習得的一些目的語規則也會對他們學習新的語法內容產生干擾。學習者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他們具有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能把規則進行類推和對比,勢必就會造成規則的過度泛化。
另外,有些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由于自身個性心理等原因,為了避免犯錯常采取避繁就簡、避難就易的學習策略。這種不當的學習策略也會導致偏誤的產生。
以上這些都是學習者方面的因素。此外,偏誤的產生還與教師的教學引導、例釋的不當和教材的編排也都有很大的關系。(魯健驥,1994;王建勤,1998)
本文打算運用這些理論并進行必要的語料調查,具體研究韓國留學生習得漢語“怎么”一詞的過程及常見的偏誤類型,分析造成這些偏誤的各種原因,用實際證據驗證偏誤分析理論和中介語理論的某些觀點,促進相關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并為改進對外漢語教學方法提供理論依據。
語料調查對象前期以2007年至2008年在湖南師范大學學習的韓國留學生為主,后期以2008年至2009年在長沙理工大學學習的韓國留學生為主。他們均已學習漢語3-6個月的時間(個別有1-2年),是C班或D班的學生,基本具有中級漢語水平,共34人。我們設定的調查對象為中級階段的學生,是因為他們在初級階段疑問代詞的用法已全部教授完,可以考察對“怎么”的學習效果。
調查采取了填寫調查問卷的方式和提取留學生平時作文里的例句的方式。問卷調查一共進行了3次,兩次在湖南師范大學國際漢語學院的課堂中進行,一次在長沙理工大學的留學生中心進行。
為了考察漢語中級水平的韓國留學生在學習“怎么”方面的學習特點,對其出現的偏誤現象進行統計和歸納,筆者設計了以“怎么”為中心的調查問卷。該問卷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選擇填空”,旨在考察學生對“怎么”基本的句法功能和語義特點的了解。第二部分為“改錯題”,重點考察“怎么”和相似詞的區別。第三部分為“造句”,主要考察學生對與“怎么”相關的語言知識的應用能力。
調查結果顯示:在此次的語料調查中共獲得有關“怎么”例句510個,其中正確的句子364個,占總數的71.37%;偏誤的句子146個,占總數的28.63%。表1是疑問代詞“怎么”的偏誤分布及比例。
表1
從統計結果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誤代方面的偏誤占絕大多數,比重相當大;而韓國學生對“怎么”的典型結構掌握得較好,基本上能正確使用。因此,“怎么”和“什么”、“怎么樣”等相似詞的對比成了我們在中級階段這個語法點的對韓漢語教學的重點。魯健驥(1994)談到:誤代偏誤是由于從幾個相似詞中選取了不適合于特定語言環境的詞語造成的。漢語、韓國語的疑問代詞都很豐富,從所指代的內容上看,兩種語言的疑問代詞都有問人、事物、方式、地點、時間、數量、理由、程度等方面的區別(張尹瓊,2005)。為了使漢語的疑問代詞和韓語的疑問代詞能清晰地對比,特制表2以便對照。
表2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與漢語“怎么”相對應的韓語疑問代詞的形式有好幾種形式。在問卷調查中的第一題選擇合適的疑問代詞填空,大部分學生混淆了“怎么”“什么”“怎么樣”,分析其原因,有些是母語負遷移造成的,但是也有很多是其他方面原因造成的,下文將作進一步研究。
誤代偏誤的主要類型有以下幾種(表3):
表3
1.補語誤代
(1) *他身體恢復得怎么了?
正:他身體恢復得怎么樣了?
在這個句式中,留學生用“怎么”誤代了“怎么樣”,“怎么樣”在原句中充當補語。
在教學時,我們應該采用對近似的語法點進行比較的教學方法。不僅要加強漢語中幾個相似詞的對比,而且還要注重語際間的對比。比如要加強漢語和韓語中疑問代詞異同點的比較,重點是不同點的比較,尤其是漢語語法規則中有而韓語語法中沒有、而學生又容易出錯的語法現象更要多加練習,使學生明確區分相似詞的差異。
2.狀語誤代
韓國學生在狀語方面產生的偏誤比重大,因此我們細分一些小類加以闡釋(表4):
表4
“怎么”處在句子中的狀語位置時,很容易和其他相似詞混淆。
第一種情況:用“什么”誤代。例如:
(2)*你什么只坐了一會兒就要走哇?
正:你怎么只坐了一會兒就要走哇?
(3)*他什么總是去超市買東西?
正:他怎么總是去超市買東西?
(4)*他什么也來了?
正:他怎么也來了?
(5)*你什么去美國?
正:你怎么去美國?
在以上幾個例句中的“怎么”都是充當的原因狀語,有“為什么”的意思,表示詢問原因。在例句(5)中,因為句重音的不同,可以產生不同的句意。例如:
你怎么去美國?
句重音在“美國”時,句子的意思是:你怎么去的是美國,而不是其他地方。這時,“怎么”相當于“為什么”,充當的是原因狀語。
你怎么去美國?
句重音在“怎么”時,句子的意思是:你以何種方式去美國?這時,“怎么”的意思也相當于“怎么樣”,充當的是方式狀語。
像(5)這樣的偏誤在調查問卷中出現了4次,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教學有歧義的句型,中級水平階段的學生要根據句子的語義和語用判斷“怎么”是原因狀語還是方式狀語,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梢圆扇≡~語替換的方式來進行判斷。例如:問原因用“為什么”替換,問方式用“怎么樣”替換。
第二種情況:用“怎么樣”誤代。比較二者,在這里最顯著的不同是:“怎么”既可以充當原因狀語又可以充當方式狀語,而“怎么樣”卻只能充當方式狀語。例如:
(6)*你怎么樣只坐了一會兒就要走哇?
正:你怎么只坐了一會兒就要走哇?
(7)*他怎么樣總是去超市買東西?
正:他怎么總是去超市買東西?
(8)*你怎么樣這么不冷靜?
正:你怎么這么不冷靜?
(9)*他怎么樣也來了?
正:他怎么也來了?
怎樣使韓國學生明白什么時候是方式狀語,什么時候是原因狀語,可以教給學生一種移位方法??梢砸浦林髡Z前面的“怎么”是原因狀語,反之則是方式狀語。例如,以上的例句可以改寫成:
你怎么只坐了一會兒就要走哇? 改:怎么你只坐了一會兒就要走哇?
他怎么總是去超市買東西? 改:怎么他總是去超市買東西?
你怎么這么不冷靜? 改:怎么你這么不冷靜?
他怎么也來了? 改:怎么他也來了?
“怎么”放在句首做狀語時,一定是詢問原因,表示驚奇,如“怎么,他沒來?”;“怎么樣”在句首是詢問性狀,如:“怎么樣,你今天?”這兩種用法很容易混淆,例如:
(10) *怎么樣,今天沒電?
正:怎么,今天沒電?
在教學時建議這些知識點應該編排在一起,有了前面知識的鋪墊,學生就能清楚區分“怎么”和“怎么樣”。
第三種情況:當“怎么”表示任指并且前后配合使用時,表示的是一種條件關系。前后兩個疑問代詞連用前后應該是一致的,換句話說,同一個疑問代詞前后出現兩次,體現前后照應的關系。如果前后不一致,就容易出現偏誤。例如:
(11)*大家想怎么樣玩就什么玩。
(12)*大家想怎么樣玩就怎么玩。
(13)*大家想什么玩就怎么玩。
(14)*大家想怎么玩就怎么樣玩。
(15)*大家想怎么樣玩就怎么樣玩。
(16)*大家想什么玩就什么玩。
正:大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在(11)中“怎么樣”和“什么”的連用、(12)中的“怎么樣”和“怎么”的連用、(13)中“什么”和“怎么”的連用、(14)中“怎么”和“怎么樣”的連用都是不符合這條語法規則的。(15)(16)雖是同一個疑問代詞前后出現兩次,但用“什么”和“怎么樣”來誤代“怎么”,同樣不合語法。從語義上來說,前后兩個相同的疑問代詞的“所指”也應該是相同的,都是指的以何種方式玩。這是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兩個“怎么”都是表示任指。學生們出現這種偏誤的原因首先是沒有清楚地掌握好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另外一方面也有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在韓語語法里,這幾個詞語區分得不是很明顯,有時在書面語里有這種要求,但在口語中卻很少用到。
第四種情況:“怎么”表示虛指時用“什么”、“怎么樣”、“怎樣”誤代。例如:
(17)*這電影不怎么樣好看。
(18)*這電影不什么好看。
正:這電影不怎么好看。
(19)*她平常不怎么樣說笑。
(20)*她平常沒有怎樣說笑。
正:她平常不怎么說笑。
“怎么”表示虛指時最常見于否定句中:不怎么+形容詞/動詞。此時,“怎么”表示一定程度,相當于“很”,用來減弱“不”的力量,使語氣變得婉轉些。韓語中“什么”的對應詞表示疑問時的句法環境相對自由,而表示周遍性任指的非疑問用法的句法環境卻受到一些句法的限制(張尹瓊,2005)。學生們沒有體會到這種語氣上細微的變化,教學時,教師應該對這種句型的結構、句義、語用進行重點訓練,并且可以給出這種句型的固定格式,幫助學生記憶。
錯序偏誤主要有以下兩種(表5):
表5
雖然,這種偏誤不屬于“怎么”的主要偏誤類型,但卻是大部分學生常犯的錯誤,具有普遍性,因此需要認真研究。韓語語序是主賓謂,而漢語語序是主謂賓,在學生剛剛接觸漢語時,教師一般已經重點強調過。學生在漢語初級階段學習的時候,錯序方面的偏誤比重較大,這種偏誤屬于比較容易糾正的,因此到中級階段時,這種類型的偏誤已經有所減少了。下面的一些偏誤則是常常出現在學生的日??谡Z中,有的句子能夠感覺到是典型的韓語句式,我們常??梢月牭巾n國學生說出這樣的句子。例如:
(21)*你在這兒怎么來?
正:你怎么來這兒?
(22)*你這件事情怎么知道呢?
正:你怎么知道這件事情呢?
(23)*現在我才知道對他怎么聯系。
正:現在我才知道怎么聯系他。
正:現在我才知道怎么與他聯系。
(24)*她平常怎么不說笑。
正:她平常不怎么說笑。
(25)*我不知道小姐怎么交往。
正:我不知道怎么與女孩兒交往。
其實韓國留學生對于“怎么”的基本用法已經有所了解,只是具體地運用到語言環境中,因為句子成分的復雜,還有一些諸如句重音、語氣等方面的因素就造成了偏誤。下面具體分析這兩類錯序出現的成因以及相應的教學策略。
1.賓語錯序
從收集的語料情況來看,賓語前置是學生在錯序方面的主要偏誤。例如:
(26)*你這件事情怎么知道呢?
正:你怎么知道這件事情呢?
還有的學生不僅把賓語前置,而且還在賓語的前面加上了介詞組成介詞結構,使其看上去更象是狀語,例如:
(27)*你在這兒怎么來?
正:你怎么來這兒?
(28)*現在我才知道對他怎么聯系。
正:現在我才知道怎么聯系他。
正:現在我才知道怎么與他聯系。
這幾例中的介詞短語“在這兒”、“對他”中的介詞是應該去掉的,直接將賓語還原至動詞的后面。這是學生把他所學的不充分的、有限的目的語知識套用在別的不太熟悉的語言現象上,錯誤地把賓語當做狀語處置,而出現的偏誤。這種“過度泛化”的現象反映在具有中級水平韓國學生的話語語序上很具有典型性。到了中高級水平,學生已掌握的目的語知識開始產生干擾,再加上訓練中的一些失誤,導致學生在目的語漢語與本族語韓語之間做不恰當的對比,這種不恰當的對比導致對目的語在理解上和使用上的偏誤。
值得注意的是,例(27)修改成合法的疑問句有兩種潛在的深層語義,正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例句一樣:因為句重音的不同,“怎么”可以詢問“來”的原因也可以詢問“來”的方式。例(27)的原義應該是問方式。
2.狀語錯序
漢語的疑問代詞作狀語在韓語語法中有對應的語法點,稱為“副詞疑問代詞”。這里韓語語法當中所說的“副詞”,是一種修飾動詞的詞。副詞用在動詞前起修飾或限定動詞的作用,與漢語語法中的狀語功能基本一致。例如:
這些母語的語法規則在學生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起到了較好的正遷移作用,從學生這部分的偏誤率較低可以看出來。但是同漢語相比較而言,韓語中狀語的位置較自由,可以在主語前,也可以在主語后。韓國學生由于母語的干擾,在這方面常常出現偏誤。例如:
(32)*她平常怎么不說笑。
正:她平常不怎么說笑。
“怎么”在否定句中作狀語時,可以概括為這樣一種句子格式,讓學生記?。骸安?怎么+形容詞/動詞”,或者讓學生直接記住“不怎么”相當于“不十分”、“不很”。這種固定格式便于學生學習、記憶、使用,并且將較復雜的理論轉化為較簡便的句式,便于學生理解。
(33)*我不知道小姐怎么交往。
正:我不知道怎么與女孩兒交往。
這個偏誤的原因較為復雜。從表面上看是錯誤地將賓語前置了。可仔細分析,這個句子中的動詞“交往”是一個不及物動詞,后面不能帶賓語。韓語中動賓結構的動詞很少,動詞一般都可以有賓語,所以學生遇到不及物動詞是就容易出現錯誤。在這里“交往”的對象是“女孩兒”(他們認為未婚的女孩兒都可以稱為小姐,這是不了解中國的民俗文化所造成的,因此改成“女孩兒”),要加上介詞“與”組成介詞結構放在“交往”的前面充當狀語。教學中,要讓學生重點了解一些常見的又容易發生錯誤的不及物動詞,例如:“見面”、“說話”、“畢業”、“出去”、“回來”等,經常訓練,反復使用,產生一定的語感,以盡量避免這種偏誤。
除了以上幾種主要典型的偏誤以外,在收集的語料當中,還發現一些其他類型的偏誤,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遺漏回避偏誤
在改正錯句的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她平常不怎樣說笑。學生改成:
(34)*她平常不會這樣說。
正:她平常不怎么說笑。
在(34)里,學生因為對“怎么”的語法規則不夠熟悉,于是采取了回避的策略,沒有使用“怎么”,把要表達的內容簡化,甚至改變了原句要表達的意義。
還有一種值得注意的情況:
從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來看,偏誤的句子146例,有19例選擇了回避,沒有回答,其中改錯題占了絕大部分。學生對不太理解,沒有掌握好的知識采取了回避策略,這是非常不利于提高漢語水平的?;乇懿呗允堑诙Z言習得的普遍現象,是偏誤產生主要原因之一,但韓國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這種偏誤,論其原因,可能也是深受民族性格的影響。大部分韓國學生處世謹慎小心,性格內向,語言交流不主動,不敢嘗試。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不管是提問還是練習,要盡量照顧到每一個學生,還要鼓勵他們不要擔心出錯,增強學習漢語的自信心。但與此同時也要注意尊重學生的民族習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好交際場合,得體地運用疑問代詞“怎么”。
第二種:句式雜糅。例如:
(35)*差不多一天的生活怎么安排就是下課以后回家,然后把我的作業把它做完。
正:我一天的生活是怎么安排的呢?差不多每天都是下課以后回家,然后做完作業。
第三種:“怎么”色彩搭配不當。韓國學生使用“怎么”的否定用法時,感情色彩容易出現問題,例如:
(36)*這小吃店不怎么壞。
正:這小吃店不錯/不賴/不差。
“不怎么”+形容詞/動詞這種格式在前面有較多論述,這里只討論“不怎么”后面所接的形容詞的感情色彩問題?!安辉趺础北緛砭陀谐潭容^低的意思,后面所接的形容詞應該是帶有褒義性質的,才能對其予以否定。例如:“不怎么好”、“不怎么舒服”、“不怎么漂亮”等。
最后需要指出,韓國語中保留至今的古漢語詞匯比較多,加之韓國語本身具有復雜的敬語系統,所以在他們進行口語交際時,更習慣于使用正式、帶有莊重意味的詞語,致使口頭交際過于鄭重、拘謹、不自然?!霸趺础痹陧n國的書面語總經常用到,在口語中較少用。因此,當中國人用“你怎么啦,好些了嗎?”表示關心、問候時,韓國人回答得過于正式,讓人有種太過于鄭重、承受不起的感覺:“托您的福,好多了。/承蒙您的問候?!边@樣會影響留學生的口頭交際向坦率、自然的方向發展。教學中要適當提醒這種現象,盡量減少這種語體色彩搭配方面的偏誤。
本文歸納了韓國留學生習得漢語疑問代詞“怎么”出現的常見的偏誤類型,主要有:誤代偏誤(包括補語誤代和狀語誤代)、錯序偏誤(包括賓語錯序和狀語錯序)和遺漏回避偏誤、句式雜糅、色彩搭配不當等其他類型的偏誤。研究顯示,韓國留學生漢語中介語中僅與“怎么”一詞相關而出現的偏誤就有很多種,幾乎囊括了以往文獻中學者們報道的主要偏誤類型;同時“句式雜糅”、“色彩搭配不當”等偏誤類型則是以往文獻沒有出現過的。以往的文獻中不同的偏誤類型出現在不同的語法項目中,本文集中研究“怎么”一詞相關的中介語,同樣概括出這些偏誤類型,而且發現了一些新的偏誤類型,說明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研究范圍相對集中,同樣可以取得系統、深入的研究成果。
偏誤分析是在語言對比分析的基礎上產生的。關于語言對比分析,學界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強勢說”,認為可以通過對比來預測學習者難點,又可以稱為“預測的觀點”;另一種是“弱勢說”,認為語言對比只能解釋部分偏誤產生原因,又可以稱為“解釋的觀點”(趙金銘,2004)。本文關于“怎么”一詞的研究支持“解釋的觀點”,因為只有一部分偏誤是語言負遷移而產生的,還有很多偏誤是其它方面的原因產生的。語言對比只能對部分偏誤的產生作出解釋,不可能準確預測所有偏誤的產生。
本文根據“怎么”一詞相關偏誤的研究,對改進對外漢語教學方法提出了若干設想。首先,要多運用比較的方法。比如,針對韓國留學生容易出現“怎么”、“什么”、“怎么樣”、“怎樣”互相誤代的偏誤,就要采用對近似的語法點進行比較的教學方法。其次,要加強固定格式的訓練。比如,可以把“怎么”在否定句中作狀語的句式概括為:“不+怎么+形容詞/動詞”這樣一種固定格式,讓學生記住,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第三,要加強自信心的培養。韓國學生特別容易出現回避偏誤,教學中要特別加以鼓勵,防止學生擔心出錯的心理。
通過對語料調查結果的分析,我們發現韓國學生離全面、熟練地使用疑問代詞“怎么”還有一段距離,漢語教學與研究任重而道遠。一方面,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要不斷改進研究方法,為教學實踐提供指導;另一方面,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第二語言習得方面的研究成果,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好的漢語學習效果。
曹 莉.關于日韓留學生漢語課堂教學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5).
崔永華,楊寄洲.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疑問句早期習得的個案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2).
杜艷青.韓國學生漢語詞語偏誤分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1).
方欣欣.中高級水平韓國學生的教學重點[J].漢語學習.2001,(5).
甘瑞媛.韓中同形異義漢字合成詞的對比分析[J].廣東社會科學.2002,(4).
金明淑.韓國學生漢語習得情況的調查與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金貞子.韓國留學生漢語學習中的偏誤分析[J].延邊大學學報.1999,(4).
李俊香.漢語的“怎么”在英語中的對應形式[D].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林潤宣.留學生語言偏誤產生的原因分析[J].嘉興學院學報.2006,(1).
劉 珣.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2).
魯健驥.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1).
陸儉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3).
陸慶和.實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樸正順.外國人漢語學習中疑問句方面的錯誤分析[J].東疆學刊.2000,(3).
王建勤.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王慶云.韓國語中的漢源詞匯與對韓漢語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5).
肖奚強.韓國學生漢語語法偏誤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2,(2).
張尹瓊.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周小兵.漢語第二語言教學語法的特點[J].中山大學學報.2002,(6).
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