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軼 張 華
現行的普通話韻母表,是1957年公布的拼音方案的一部分。它的形成過程相當復雜,曾經有過不同的方案,也公開征求過意見,可以說是老一輩語言學家共同研制的,如著名的羅常培、陸志韋、黎錦熙、王力、周有光、呂叔湘、魏建功等先生,都參與了研制工作。韻母表的總體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尤其在語音的歸納與編排方面,整張表相當有助于記憶與學習。這個相當科學的韻母表,是本文討論的前提和基礎。
長期以來,韻母表的完善度沒有引起人們的十分關注。然而,隨著中國的發展,普通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習者,韻母表本身存在的兩個主要系統性語音問題,即o與e的界限問題、卷舌元音與兒化音的安排問題,也凸顯出來。
韻母o的音,不宜讀同韻母uo。因為:
1.在同一韻母系統中,存在“二形一音”的現象,不合表格系統簡明的原則。
從韻母表的結構來看,不同的小方格內的韻母應該有著不同的實際讀音,“二形同音”的讀法顯然不妥。
2.韻母表左起第一列韻母的第一個元音a、e均為開口元音,作為合口元音的o安排在這一列顯然不合適。
3.復韻母ou中的o,難免受到干擾或誤導。
音符o也存在于ong、iong之中。在這里,o與e依然存在糾葛。學界一般把eng、ing、ong、iong這組音描寫為[?、i、u?、y],拋開弱化和央化的因素,單從音標顯然看不出o與e的區分,換言之,此組的o與e也是混淆不清。在現行的韻母表中,eng、ing、ong、iong分排為兩行,也增加了學習和記憶的負擔。而且,方言區的人學普通話或外國人學漢語易生誤會:讀ong為[ng]、讀iong為[ing]。
音符o還存在于韻母ou之中,此o為央元音[?]。同ong與iong,也不便于方言區的人和外國人學習和掌握。
音符o還存在于韻母ao之中,此o為合口元音[u]。
音符e還存在于en、in、un、ün這組韻母之中,一般描寫為[?n、in、un、yn]。
音符e還顯存于ei[?i]、隱存于ui[u?i]。
先說音符o。
與之相關的韻母有o、uo、ou、iu、ao、ong、iong。首先,音符o與合口音的關系比較容易撇清:
1、與韻母o直接拼合的聲母限于唇音bpmf。就發音部位和發音動作來說,合唇(即合口)是發唇音的必要條件。uo韻母與唇音聲母相拼,如果寫作buo、puo、muo、fuo,不僅似乎強調了u的存在因而發音不甚自然,而且書寫不夠經濟,這是書寫形式規范為bo、po、mo、fo的考慮因素。由此可見,音符o作為韻母uo的儉省形式可以使用,并且在bpmf后讀同[uo],這不意味著它作為單元音的音值為[u],恰恰表明o應該是一個開口的[]。
2、音符o在ao韻母中發[u]音的規范值得思考。這個o在詞內拼音連寫的情況下,本來應該有著顯示韻頭u和韻尾u的形式區別的作用,不過,在規定了韻頭u寫為w的情況下,韻尾u保持原形,即ao規范為au,似無不妥。可見,音符o沒有因為韻母ao而承擔合口音[u]的必要。
3、音符o在韻母ong和iong中亦非合口元音。從語音史來看,韻母ong、iong與韻母eng、ing不僅有著相同的韻尾,而且擁有共同的韻腹,區別在于韻頭。依現行韻母表的韻頭安排和韻母的實際音值,ing=ieng[i?],ong=ueng[u?],iong=üeng[y?],均無問題。可見,音符o也沒有因為韻母ong、iong而承擔合口音[u]的必要。
總之,現行韻母表列于開口韻一列的o韻母,實際上不是一個實質意義上的獨立韻母,而是一個更具形式意義的書寫符號。在韻母ou中,o的音值表現為開口元音,一般認為是[?]。
再說音符e。
與之相關的韻母有e、ie、üe,ei、ui,en、in、un、ün,eng、ing,根據上述分析,實際上還有ong、iong。
1.現行韻母表有明確規范,音符e在i、ü后讀為[e],單用讀[]。
2.現行韻母表沒有明確規范的,是其他復韻母中的e音符的音值。總體來看,音符e的音值均表現為開口元音,同時在復韻母中存在著弱化、央化甚至書寫形式上的儉省情形。
1.解決o、uo的同讀問題;
2.解決e的一符二音問題及排表問題;
3.解決eng、ing、ong、iong的二符一音問題及排表問題;
4.順便把ao修正為au,解決o的一符多音問題。
卷舌元音,中國語音學家曾經推薦給國際語音學會,請求確認為一個獨立的語音,未能成功,這不奇怪。卷舌元音是由一個卷舌動作過程疊加在元音發音過程上而形成的,并非漢語所獨有,國際音標里已有在元音上附上一個添加符號來表示的辦法。
就漢語內部而言,卷舌元音與兒化音的發音規則,并無不同,比如“二”的發音與“那兒”的韻母的發音,“兒”的發音與“格兒”的韻母的發音。
如上,漢語的卷舌音,實際發音是分兩類的,“二”與“兒”的主元音分別是[a、],由于卷舌韻里的字太少,習慣上把他們歸為一類。當然,歸并卷舌音的時代是有規范的意思的,頗值得玩味。我們認為,既然卷舌音與兒化音的發音方法并無不同,既然兒化音的使用相當廣泛,把卷舌音合二為一,盡管多少會減輕一些學習者的記憶負擔,卻也不必過高估計同歸一類的必要性,對母語學習者來說,尤其如此。
在普通話和對外漢語教學中,兒化音的教學顯得相當凌亂,缺少章法。隨文逐字教學,難見兒化音之間的異同;集中教學則需要相當的時間,記憶也是問題。細究起來,韻母表中沒有對兒化音做出安排,應該是造成此類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應該說這也是韻母表的一大遺憾。
在研制韻母表之時,甚至現在,對于兒化音,學者們在審音上還存在一定的分歧。比如,對前鼻音尾的音節(即an、en組字)和i尾的音節(即ai、ei組的字),通常的教科書將兒化音的發音法表述為:去掉韻尾-n或-i,疊加r音,發音時“邊發元音邊卷舌”。依此表述,“花兒”與“歡兒”、“芽兒”與“沿兒”、“歌兒”與“根兒”、“喝兒”與“黑兒”等的音值必然相同。在兒化音的教學實踐中,an、en、ai、ei組音節和i、ü韻母音節的兒化音,普遍存在兒化強度不足的問題,聽上去有明顯瑕疵。實際上,n尾和i尾并不宜簡單地“去掉”,它們在兒化音中仍以一種變化了的形式有所體現。我們表述為:音節的ng尾,在相應兒化音中表現為鼻化音;音節的i尾和n尾(包括[ i、、、y、n]),在相應兒化音中表現為強兒化,即[];其余的音節,兒化音表現為弱兒化,即[r]。篇幅所限,本文不展開論述,其余音值問題,可參考本文《教學韻母表》。
上述對兒化音發音方法的簡單表述,也許不單純是審音的問題,恐怕更主要的是對待兒化音的態度問題。我們認為兒化音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輕視了。誠然,兒化音本質上屬于變音;不過漢語里的音變,包括輕聲的音變、上聲連讀的變調、一不的變調、啊的變聲,都不及兒化這樣既具有韻母系統性又具有音質特殊性。而且兒化音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它有“表小”的實在意義,并非單純的語流變音,而屬于一類“小稱音變”。
我們主張把兒化音在韻母表中附專列反映,或者在韻母表下給出較詳細的發音說明,以利于解決兒化音在教學中因為無據而造成的困難和混亂局面。
修正拼音方案的《聲母表》不是本文的宗旨。我們謹推薦一個教學用的韻母表,僅作語音教學之參考。
iuüi?? ur ü??aiauaar iar uar?u?ü??r u?r ü?reieüeer ier üerauiauaur iaur?uiu?ur i?uraiuaia? ua??iui?? u??anianuanüana? ia? ua? üa??ninunün?? i?? ?? ü??angianguang?r ?r u?r?ngingu?ngü?ng? r i? r u? r ü? r
朱曉農.語音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趙金銘.漢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葉寶奎.語言學概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
林 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羅常培,王 均.普通語音學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