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戰華
(江西省消防總隊醫院普外科,南昌 330009)
胃功能性排空障礙是指胃大部切除術后繼發的非機械性梗阻引起的胃排空延遲,是胃大部分切除術后早期并發癥之一,其發病率約為0.6%~7.0%[1],如果治療不當,可引起水和電解質嚴重紊亂,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990年12月至2007年12月,江西省消防總隊醫院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胃大部切除術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礙患者42例,療效顯著,報告如下。
本組81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中西醫結合組42例,男 29例,女13例;年齡34~70歲,平均54.6歲。原發疾病:胃潰瘍18例,十二指腸潰瘍10例,胃癌13例,十二指腸腫瘤1例;手術方式:胃空腸畢羅Ⅰ式吻合術19例,畢羅Ⅱ式吻合術16例,胃空腸RONX-Y吻合術7例;胃功能性排空障礙均發生在術后4~12 d,其中術后4~5 d停止胃腸減壓后即出現癥狀者20例,術后6~8 d進流質飲食后出現癥狀者14例,術后9~12 d改半流質飲食后出現癥狀者8例。西醫組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齡37~76歲,平均55.7歲。原發疾病:胃潰瘍16例,十二指腸潰瘍10例,胃癌12例,十二指腸腫瘤1例;手術方式:胃空腸畢羅Ⅰ式吻合術17例,畢羅Ⅱ式吻合術14例,胃空腸RONX-Y吻合術8例;胃功能性排空障礙均發生于術后4~14 d,其中術后4~5 d停止胃腸減壓后即出現癥狀者19例,術后6~8 d進流質飲食后出現癥狀者13例,術后9~12 d改半流質飲食后出現癥狀者7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81例患者均符合以下胃功能性排空障礙標準:①術后7 d仍需行胃腸減壓或停止胃腸減壓進食流質飲食或由流質飲食改為半流質飲食后再次出現胃潴留癥狀而行胃腸減壓者;②胃鏡及影像學檢查確定無機械性腸梗阻存在;③胃引流量大于800 mL?d-1,持續時間超過7 d;④無明顯水、電解質酸堿失衡;⑤無引起胃排空障礙的基礎疾病,如糖尿病、結締組織疾病等。
西醫組給予持續胃腸減壓、補液及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伴有低蛋白血癥者給予復方氨基酸、脂肪乳劑、血漿和白蛋白等藥物;3%高滲溫鹽水洗胃,2次?d-1;完全胃腸外營養或胃腸內營養與靜脈補給相結合,給予足夠的能量。給予促胃腸道動力藥:胃復安40 mg?d-1,靜脈滴注或肌內注射;西沙比利10 mg于洗胃后胃管注入,2次?d-1。中西醫結合組在西醫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中藥治療:①中醫針灸治療:取足三里穴,每天針刺1次,每次留針30 min;②中藥治療:給予大承氣湯,其方劑組成有大黃 9 g、枳實9 g、川厚樸6 g、木香6 g,1劑?d-1,分2次經胃管注入,閉管2 h。
有效:腹部癥狀、體征消失,夾閉胃管觀察36 h無不良反應,上消化道造影證實胃蠕動良好;無效:腹部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夾閉胃管觀察出現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
運用SPSS 11.5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中西醫結合組中有效40例,于治療后6~35 d恢復胃動力,有效率為95.24%。其中2周內恢復27例,4周內恢復10例,4周后恢復3例。西醫組有效28例,于治療后7~40 d恢復胃動力,有效率為71.79%。其中2周內恢復8例,4周內恢復11例,4周后恢復9例。2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胃大部切除術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礙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胃大部切除術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礙與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壞,迷走神經、吻合口炎癥水腫及胃腸激素失調等有關[2]。胃遠端切除和胃空腸吻合術后膽汁反流造成胃酸、胃腸道激素、消化酶分泌及黏膜損傷等干擾胃的正常功能,加重了吻合口和殘胃黏膜炎癥和水腫;迷走神經的損傷影響術后胃張力的恢復,降低胃的儲存和機械性消化食物的能力。胃功能性排空障礙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也與精神緊張、神經反射、應激狀態、水電解質、營養失衡及長期應用抑制胃腸道運動藥物等有關。
對于胃大部切除術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礙的診斷,沒有特異性檢查方法,主要是在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基礎上,通過病史和臨床表現來進行診斷。首先要與機械性腸梗阻相鑒別,最常采用的檢查方法是胃鏡及消化道造影。胃鏡檢查可見殘胃無蠕動波、吻合口慢性炎癥,有時可見吻合口水腫,但胃鏡能通過吻合口。經胃鏡檢查可排除胃的流出道梗阻,對胃術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礙的診斷有重要意義。X線消化道造影檢查:可在動態下觀察胃蠕動及排空情況。胃功能性排空障礙的患者表現為胃蠕動欠佳或無蠕動,造影劑雖可通過吻合口,但胃內造影劑殘留多,有明顯排空減緩征象。
在常規支持療法的基礎上,應用促胃腸道動力藥,主要藥物有:胃復安、西沙比利等,但其臨床應用有局限性,且久用后效果欠佳。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胃功能性排空障礙以提高療效。中醫針灸理論中,足三里為足陽明經所入為“合”穴,具有和胃降逆之功效。邱茂良等[3]報道,胃在弛緩時針刺足三里可引起收縮增強,而在胃緊張時變為弛緩,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腹部手術后脾胃受損、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脈絡損傷、氣滯血瘀、胃腸通降功能失常等,導致胃功能性排空障礙。根據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的理論,治療應以理氣通腑降逆為主,兼用扶正祛邪、活血化瘀、降逆通便等。現代藥理已證實,大黃、木香、枳實、厚樸等中藥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增強胃腸蠕動、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作用。本研究中中西醫結合組有效率明顯高于西醫組(P<0.05)。
總之,胃大部分切除術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礙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佳,可有增強胃動力、恢復甲動力的作用。
[1]吳華.胃大部切除術后胃排空障礙的診斷和治療[J].實用全科醫學,2005,3(5):403-404.
[2]Wente M N,Bassi C,Dervenis C,et al.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fter pancreatic surgery[J].Surgery,2007,142(5):761-768.
[3]邱茂良,張善枕.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