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垣
對過敏性鼻炎的治療,近年來國內外開展了以翼管神經切斷術及電灼術為主的治療方法。由于手術操作復雜,并且存在一些難以避免的術后并發癥,影響了該項技術的推廣。我們在總結以上經驗的基礎上,采用鼻內窺鏡下翼管神經冷凍術加自制中藥紗布條外用,治療過敏性鼻炎36例,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和操作簡單的特點,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56 例均符合過敏性鼻炎的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6 例,男26例,女10例;年齡18 ~65歲,平均39歲;病程2 ~10年,平均3年;冷空氣誘發30例,飲食及氣味引發6例。對照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17 ~64歲,平均41歲;病程1 ~9年,平均3年;冷空氣誘發16例,飲食及氣味引發4 例。 56例患者均有鼻塞、打噴嚏、鼻癢和流清涕等癥狀。鼻腔檢查見雙側下鼻甲肥大、蒼白,有清水樣分泌物,分泌物涂片可見較多嗜酸性粒細胞存在。
1.2 治療方法治療組:①手術治療:手術在30℃鼻內窺鏡引導下進行,患者取半臥位, 1%丁卡因棉片表面麻醉鼻腔及中、下鼻甲,放入長鼻鏡,用剝離子將中鼻甲推向中隔側并充分暴露中鼻道。在鼻內窺鏡引導下用銀制圓頭探針探及蝶腭孔所在部位,觸及翼管神經位于后鼻孔外上方約1 cm外的漏斗狀凹陷處后,撤回探針。將特制的加長冷凍頭插入蝶腭孔,由于對蝶腭孔的刺激,患者此時可出現同側臼齒疼痛、流淚及鼻部酸困感[2]。沿此路徑抵達翼管,觀察無明顯出血后啟動液氮冷凍器開關3 s,等復溫后抽回冷凍頭。在鼻內窺鏡下觀察出血情況并同法施行對側冷凍。 ②中藥治療:選用具有溫肺固表、祛風散寒作用的細辛5 g、白芷15 g、辛夷15 g、川芎15 g、薄荷10 g共研細末,然后倒入裝有20 g凡士林的無菌容器內加熱5 min并拌勻,再將經高溫高壓消毒的15 cm×5 cm大小紗布4條浸入,待放冷后即得外用中藥紗布條。治療組患者,在施行鼻內窺鏡下翼管神經冷凍術后立即將紗布條填塞到兩側鼻腔內,每側1條, 48 h后更換1次,共使用2次。對照組:單純采用鼻內窺鏡下翼管神經冷凍術。
1.3 療效標準痊愈:鼻阻塞、打噴嚏、鼻癢及流清涕等癥狀基本消失,下鼻甲由蒼白轉紅潤;有效:鼻通氣改善,打噴嚏及流清涕明顯減少,下鼻甲稍蒼白;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治療組36例術后1年隨訪結果如下:痊愈20例,有效14例,無效2 例,總有效率94.4%;對照組20例中,痊愈6 例,有效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70.0%。對照組第1 次冷凍術后復發6 例,時間多在術后20 d內,第2次冷凍術后復發1例。兩組療效經統計學處理, 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治療組中1例過敏性鼻炎伴哮喘者,病史10 年,發作無季節性。旅行手術前由于哮喘發作,靜推氨茶堿0.25 g,每日1次, 15 d后癥狀仍不緩解。施行冷凍術加紗布條填塞24 h后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癥狀均消失,隨訪1年未見復發。
鼻腔的植物神經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前者興奮時可使血管擴張,分泌物增多,翼管神經屬副交感神經,興奮性異常增高。因此,應用翼管神經冷凍術可有效降低鼻腔黏膜表面敏感性,從而可消除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癥狀[1]。
中醫認為本病因肺氣虛弱、衛表不固、感受風邪所致。治宜溫肺固表、祛風散寒[3]。配制的藥物紗布條中所含的細辛、白芷、辛夷、川芎、薄荷有祛風散寒、辛香通竅的作用。臨床觀察鼻內窺鏡下冷凍術加中藥紗布條填塞鼻腔,可明顯提高療效。由于冷凍翼管神經屬不完全性破壞,困此對副交感神經的正常生理功能沒有完全抑制,而且通過鼻腔給藥,在改善鼻塞等癥狀的同時還有驅邪外出之功效。所以,臨床未發生干眼等術后并發癥。
[1]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學會.中華耳鼻咽喉雜志編輯委員會.變應性鼻炎的診斷標準和療效評定標準(1997年修訂)[J].中華耳鼻咽喉雜志, 1998, 33(3):134.
[2] 王忠植.經鼻翼管神經電灼術[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87, (1):12.
[3] 李富強,林友軍.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鼻竇炎68例[J].河南中醫, 2008, 28(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