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安部出臺了《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試行辦法》,規定救助基金一般墊付受害人自接受搶救之時起72小時內的搶救費用,然后依法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這一舉措有效地解決了交通事故中的危急病人的即時救治問題,利于保證受害人的權益,其積極意義毋庸置疑。然而,現實中需要政府救助、墊付搶救費的對象,除了交通事故中的傷者外還有許多,那么這一做法能否推而廣之呢?筆者認為值得考慮。
2005 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農民工王建民由于無錢看病最終死在北京同仁醫院,這一事件至今仍讓我們記憶猶新。事實上,雖然衛生部門曾多次明令要求醫院對危重病人“先救治后補費”,但近來醫院面對貧困患者見死不救的事件仍屢有發生。
負有救死扶傷職責的醫院“見死不救”,違背了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當然應當受到社會的譴責。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醫院畢竟是個獨立的利益主體,在自身利益和救死扶傷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實踐中,時有醫方出于人道主義先行救治了危重病人,卻收不到相關費用,最終形成沉重包袱。醫德、醫風固然重要,但沒有一種保障機制,誰又能指望醫院永遠保持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呢?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醫院的見死不救?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孫東東認為,關鍵在于“沒有出錢的主體”,即政府沒有救濟措施,筆者贊同這種觀點。要真正從醫者的字典中抹去“見死不救”這個詞語,光靠對醫院的譴責和懲罰遠遠不夠,必須建立一種以政府公共財政作為支撐的保障機制,建立一種類似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專項基金。惟其如此,才能使更多的危急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