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值夜班時曾接治這樣一位患者:17歲,妊娠38周(超聲24+周),G1P0,既往身體無明顯不適。近兩周來疊被和平臥時出現呼吸略微困難,下肢略腫,一兩天前開始干咳,訴中度呼吸困難,輕度頭痛,無其他上感癥狀。無腹痛、陰道出血等。產前門診血壓為140/90。體檢:T 36度,HR/BP 140/90,HR 90,R 20,Sat 98%,體重80公斤。雙肺無明顯濕羅音,心律整齊,無明顯雜音。無腹部壓痛。胎心145,無正規宮縮。實驗室:Hct 28.2,Plt 133,Cr.0.38,尿蛋白+。
入院診斷,考慮妊娠高血壓。隨后,病人呼吸困難、頭痛加重,麻醉巡視,體檢,病人肺部仍清,其他無特殊發現。考慮到病人年輕,初產,產科認為病人情緒有些緊張焦慮,以護士安慰為主,沒做特殊處理。入院12小時后,產科認為病人癥狀可能和妊高癥有關,決定催產。病人宮縮開始后,硬膜外置入,鎮痛效果好。但3小時后,病人呼吸困難明顯加重,不能平臥,呼吸增至30多次/分,面罩給氧,氧飽和度開始下降到93%左右。此后,病人病情繼續惡化,呼吸加快,氧飽和度88%~93%,病人煩躁。
面對這樣的情況,該如何處理?產科認為,病人產程進展很快,估計能夠自然分娩,可以用利尿處理。但麻醉科認為,應盡快做一個胸片(此時肺部濕性羅音出現),急查一個動脈血氣。血氣抽出后,明顯看出病人缺氧嚴重。結合病人當時狀況,麻醉科認為,病人不可能支持到自然分娩,缺氧對胎兒也不好,主張馬上緊急剖宮產。產科似乎還有些猶豫,認為有硬膜外,屆時可以器械協助,完成自然分娩。
此時,麻醉醫師一面觀察,一面通過對講機讓技術員把手術室內的動靜脈插管和傳感器準備好(全麻機按常規全天候待命)。隨后血氣結果表明,pH 7.31,pCO244,pO266,Hb 11.7,BE-4.6。麻醉科再次強調,此時病人最安全的方法是全麻插管,輔助通氣,剖宮產。產科也意識到病人的病情嚴重,把病人送進手術室,同時呼叫新生兒科到場。
監護后,半臥位快速誘導。筆者推藥,住院總醫師對環狀軟骨加壓,麻醉護士插管,此時病人口腔內分泌物極多。環甲膜保持加壓,大力吸引,等插管完成,病人的氧飽和度僅40%左右,氣管內分泌物大量涌出。麻醉護士想吸引,但筆者認為還應大力正壓呼吸,以免吸引時氧飽和度繼續下降,心跳驟停。通過調整閥皮球和呼吸機,持續正壓呼吸,維持PEEP,病人氧飽和度慢慢上升,氣體麻醉維持。產科快速取出胎兒,Apgar 2、6,新生兒搶救插管。在此期間,病人繼續由氣道內分泌大量分泌物(兩次堵塞ETCO2監測管),均以正壓呼吸為主,僅在病人飽和度允許情況下,給予短暫吸引。筆者和麻醉護士繼續管理氣道的同時,麻醉住院醫師放動脈管,隨后給病人做中心靜脈穿刺。剛開始血壓160/90,CVP 20。術中血氣 (FiO2=1.0):pH 7.35,pCO244,pO2220,BE -1.7。
手術繼續進行,在誘導后不久,病人血壓92mmHg/58mmHg。胎兒取出后,產科認為病人出血比較多(約1500ml),應給病人輸血。但由于當時CVP為11,麻醉科認為病人出血后的血容量反而比較適合病人,且Hb為10.5,遂認為病人的血紅素和容量不是偏低,輸血反而可能對病人不利。產科同意。隨后,手術基本穩定,術畢保持插管,帶PEEP閥皮球送ICU。到達ICU后,胸片顯示彌漫肺水腫,繼續正壓通氣,病人逐漸清醒,恢復自主呼吸后,改SIMV+Pressure Support。查肺部基本清晰。
通過此次治療,筆者更加感受到在對病人診斷治療時,各科室協作的重要性以及麻醉科發揮主動性對治療的意義。如果沒有一套良好的協作機制,麻醉科沒能深入到產科,產科也許不會盡早有效地施行剖宮產。如果等到病人病情嚴重時,再呼叫麻醉科,那麻醉醫生只能打場“被動仗”。在這次治療結束后,產科坦言,麻醉科挽救了一條生命。筆者的一位導師說過:手術醫生開刀,麻醉醫生評估風險。因為麻醉醫生對病人的心肺功能和整體狀況有獨到的認識和眼光,在關鍵時刻,能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為搶救病人做出貢獻。
此外,筆者也受到一些啟發,產婦在產房內經過自然產程的這段時間里,麻醉醫生的注意力需要從僅僅提高剖宮產麻醉的滿意率,慢慢轉移到如何擴大麻醉醫生在產房的工作職責范圍,積極參與病人的管理,以專業的“嗅覺”,發現問題并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