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利益驅使,一些保健食品生產經營者夸大或虛假宣傳保健食品功效,有的甚至暗示或明示其有治療疾病的作用,保健食品安全現狀令人擔憂。怎樣對保健食品市場進行有效的監管,讓保健食品更安全?筆者結合保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監管現狀及在基層實際監管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就如何用科學理念貫穿保健食品監管的全過程,從而做到有效監管作一分析。
不按批準的產品配方組織生產,委托生產企業管理不到位,違法添加違禁藥品。企業為降低成本,追求利潤,不按批準的產品配方組織生產的行為時有發生。全國33%以上的企業自身尚不具備生產條件,須委托藥廠或其他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加工保健食品;對于委托生產企業產品質量的監管缺失,同樣為產品質量埋下隱患。此外,企業為追求保健食品的短期效果,非法添加藥品的現象普遍存在。
生產企業缺乏原輔料的管理制度,使產品質量無法從源頭嚴格控制。生產企業在管理中往往不重視對原輔料的管理,不按照備案標準進行原輔料的檢驗,企業內控的檢驗標準與國家批準的備案標準有出入。忽視從源頭對產品質量進行控制,增加了產品質量的風險隱患。
企業夸大宣傳,經營環節秩序混亂。一些保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在宣傳廣告中帶有療效斷言或保證,在廣告中宣傳其產品對疾病有治療作用,甚至治療有效率達90%以上;有的在廣告中超范圍宣傳,保健食品獲批時只有一種保健功能,到了廣告中就變成了多種;有的采用模糊概念迷惑消費者,如衛生部門批準核酸類保健食品具免疫調節、抗疲勞功能,在廣告中搖身一變成了基因食品。這些都造成了保健食品市場流通秩序的混亂。
非法使用保健食品批準文號、標志。主要是一些生產企業不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生產規范》要求,不具備保健食品自檢能力,片面重視廣告宣傳和市場營銷而忽視生產條件、設備的更新改善。此外,盜用保健食品批準文號、冒用保健食品標志、生產經營假冒保健食品、未經批準擅自生產保健食品等行為,在保健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也比較常見。
忽視新產品的更新研發,資金過多投入廣告。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保健食品生產企業用于科研的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1.6%,而廣告投入卻占了6.6%。有些企業在市場中找賣點,看什么保健食品賣得好,立即上馬開發,造成低水平重復生產,缺乏國際競爭實力。
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多部門分段監管造成對保健食品監管不到位。截至2007 年,我國共出臺了保健食品相關法規、規章128 部。這些繁多的法規、規章并沒有實現對行業的良好規范,反而給保健食品的市場整頓和監管帶來了一些執行上的困難。2003 年機構改革后,保健食品的監管機構涉及食品藥品監管、衛生、質檢、工商、出入境檢驗檢疫、海關等多個部門。多部門分段監管形成了一些監管的真空地帶,給企業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規章的執行帶來了困擾。《保健食品管理辦法》中缺少針對委托加工、異地經營等行為進行管理的條款,缺少對不按衛生行政部門審批的配方和工藝生產保健食品的罰則,依法管理缺乏力度,造成針對委托加工、異地經營管理的不到位,使一些不法企業有機可乘。
審批與監管脫節,暴露出監管的盲區。《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規定,現階段,保健食品監管由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沒有明確規定省以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對市場上保健食品的具體監管職能。保健食品注冊審批縱向斷層,審批注冊與市場監管橫向脫節,“管得著的難看到,看得著的難管到;審批的難監測,監測的不審批”,制約了省以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對保健食品的監管。
保健食品利潤較高,經營者見利忘義,違規操作,擾亂市場秩序。許多保健食品生產企業急功近利,擅自改變生產工藝,原輔料以次充好、低限投料,盜用批準文號、標志……使得保健食品市場假貨泛濫。同時,經營者見利忘義,違規操作。企業缺失誠信,在經營活動中坑蒙拐騙、爾虞我詐、壓價銷售、搶注商標、偷稅漏稅。
消費者缺乏對保健食品的理性消費意識及辨別保健食品真偽的能力。一些產品的夸大宣傳,造成了消費者對保健食品的盲目追捧。同時,社會對保健食品規范性及安全性方面的宣貫較少,大部分消費者不具備辨別保健食品真偽的能力,使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助長了保健食品市場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