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運動會的短跑比賽,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鏡頭:發令槍響之后,優秀的選手就像離弦的箭一樣“嗖”一下就沖了出去,而那些比較“笨”的選手總是在槍響之后遲疑一下才拔腿而跑,正是這一瞬間的遲疑讓他輸在了起跑線上。
看電視里的知識競賽,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鏡頭:有些選手按搶答器的速度很快,可給出的答案卻是錯的比對的還要多;而另一些選手答題的準確率相對很高,可贏得搶答機會的次數很少。
這兩類選手應該都是屬于“笨鳥”型的。同樣是“笨”,但結果卻完全不同:前者用“多飛”來補救了自己的“笨”,所以最終總是遙遙領先或者險勝一籌。
“笨鳥”就算“先飛”也不一定能先到達目的地,因為它的飛行速度可能很慢,或者它完全有可能在途中迷路,因為它是“笨鳥”嘛!
試想一下:如果兔子沒有在賽跑的途中睡覺的話,烏龜得“先飛”多久才能勝過它啊!所以,“先飛”也許能讓“笨鳥”在時間上占盡先機,但如果飛行本領不提高,途中肯定會被聰明的鳥迎頭趕上。
要提高飛行本領,似乎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多飛”。熟能生巧,勤能補拙,只要多加練習,“笨鳥”的飛行本領一定會突飛猛進,如此一來,就算不“先飛”,也不見得會落于人后。如果再“先飛”的話,那這“帶頭大哥”的位置就非你莫屬了。
因為受同學欺負而不得不拼命地奔跑,結果竟然成了跑得最快的橄欖球隊員;傻得連自己的命都不要去搶救戰友,結果卻成了民族英雄;廢寢忘食地練習乒乓球,結果打成了世界冠軍;努力捕蝦一無所獲卻決不放棄,最終成了最著名的捕蝦大王;沒有目的的環球跑步,也為他贏得了一大堆的追隨者——又傻又笨的阿甘就這樣成了人們心目中最成功的人。
“笨鳥”只要“多飛”就不會永遠是“笨鳥”,這正是《阿甘正傳》所要告訴我們的。
新東方教育集團總裁俞敏洪說:“人都是十月懷胎來到這個世界的,沒有辦法提前出生,所以沒有辦法先飛起來;開始上學時都是在同一個年齡,也沒有太多的辦法提前飛起來;等到發現自己比別人笨時,別人已經飛到前面去了,所以想先飛都不可能。那笨鳥能不能飛到目的地呢?答案是能,但需要有一個條件,那就是‘笨鳥多飛’,你既然先飛不了,飛得比別人慢,那就比別人多飛一點,用更多的時間和努力來彌補自己先天的不足。”
“笨鳥”只要“多飛”,就一定能超越那些真正聰明或者自認為很聰明的鳥,從而成為“領頭鳥”,成為鳥兒們心目中的偶像和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