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如何以學生為主體?如何讓學生自由愉快地作文?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力?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和材料組織能力?我在作文教學過程中,以“口語訓練”為突破口,讓學生在口語訓練中學會作文,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首先以新聞發布會形式進行口語訓練
由于中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普遍較差,所以首先進行簡單的口語訓練。每天早自習,我用10分鐘在班上舉行“一句話新聞”發布會,內容可以談校事、班事、家事、國事、天下事,然后讓學生把發布的新聞寫下來。
持續了一段時間后,我明顯感覺到我們班的新聞發布會越辦越生動、越辦越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同學們的口語能力,增強了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能力,豐富了學生的作文素材。
二、針對某件事進行先口述再寫作的訓練
接下來,我又進行了較系統的先由學生口述、再進行寫作的訓練。
作文一般安排兩節課,我先利用第一節課讓學生把近幾天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件最有意義、最難忘的事口頭敘述一遍。第二節課,學生再根據老師的要求把這一件事寫成一篇短文。這樣,學生中很少出現難以下筆的現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三、針對熱鬧場面或自然景觀讓學生進行口頭描述再進行寫作訓練
描述是學生寫作的難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進行口語描述嘗試,讓學生積極發言,讓學生們在這種發言中取長補短。這樣嘗試了幾堂課,學生們很快就攻下了這個描述“堡壘”。
接下來,讓學生訓練的題材內容更廣了。凡是來自于學生的生活實踐的東西,都讓學生先講后寫。如我們選取了這一些題材:一場精彩的籃球賽、元旦匯演開幕式、春天的早晨、狂風暴雨前夕。讓學生先口頭描述,再進行寫作,在口語交流中既拔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從人物的外貌、心理、動作等個性化特征,進行口頭描述與寫作訓練
進行這類訓練時,讓學生自由選取描述對象,如:老師、同桌、同學、父母、兄弟姐妹等。首先讓學生從人物單一的外貌人手,刻畫人物的個性特征,然后再讓學生從人物的心理、動作等各個角度去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此循序漸進地訓練了一段時間,同學們掌握了通過人物的外貌、心理、動作的描述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的方法,寫作水平大有提高。如有個學生講述他母親回娘家時“從柜子里拿出一件最得意的深色呢子衣,輕輕地發開,認真地看了看,然后穿上,對著鏡子,把衣襟拉了又拉,然后反過身子,往后扯了扯,還在身上拍了幾下。”把他母親樸實、整潔大方、細心的性格勾畫得淋漓盡致。
五、開展“評一人一事、評一課一書”的口語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每周利用一節課組織學生開展“評一人一事、評一堂課、評一本書”的活動,讓學生自由評述,分組總結。先說后寫,持久訓練。思路一旦得到拓展,學生能從政策、法律、道德、人生觀、時代背景、是非觀等方面分析事物萬象。他們想象豐富,說理透徹,大大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口述能力與寫作能力是密切相關的,讓學生長期進行各種形式的口語訓練,既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增強學生作文的熱情與興趣,更能把學生的被動作文變為興趣盎然的主動行為,提高學生超常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