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美國科學界選派了一名海洋地質學家、一名生物學家和一名化學家,乘坐著名的“阿爾文”號深潛器,考察太平洋東岸南美西北海域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海底大裂谷。
“阿爾文”號緩緩向海底下降,接近裂谷了,探照燈的光柱將裂谷照得通明。只見絕壁之上,巨石像浮雕似地羅列,有的如一把撐開的雨傘,有的若一卷舒展的輕紗,有的似一根根石筍……奇形怪狀,千姿百態,真有鬼斧神工之妙。
然而,裂谷底部那一溜犬“煙囪”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格外注意。
這些“煙囪”有2—6米高,“煙囪”里乳膠狀的熱液呼呼從“煙囪”里冒出,整個谷底煙氣騰騰,仿佛一座大型煉鋼廠在緊張地生產。
科學家們駕著“阿爾文”號向一處“煙囪”接近,并將一根鑲有溫度計的塑料棒伸進濃煙中,轉眼間,塑料棒開始變化,急忙拉出溫度計一看,溫度高達350℃。這時,深潛器里也開始發熱,如果再靠近些,“阿爾文”號耐壓塑料就會被燙變形、進裂。他們趕緊撤離,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觀望。
經過仔細的觀察,他們發現,“濃煙”原來是一種金屬熱液“噴泉”,在這股股“濃煙”里,含有金、銀、鋼、鐵、鉆、鋅等礦物質。當遇到冰冷的海水時,這些礦物質立刻凝結成硫化物沉淀下來,在“煙囪”周圍形成一系列紅、黃、棕、白、黑色的金屬小丘,在探照燈的照耀下,五彩繽紛。
他們還在“煙囪”的周圍發現了一個千萬年不曾為人所知的生物群落。最引人注目的是長達3米、上紅下白的管狀蠕蟲。這些管狀蠕蟲沒有眼,也沒有手,僅靠身體頂端吸濾食物,遠遠望去像一根根翅料軟管插在海底。這些蠕蟲不怕熱,群居在“煙囪”四周。有科學家形象地稱這里是“管狀蠕蟲烤肉區”。
棲居在冷卻了的黑色枕狀熔巖空隙之間的蛤,不時開啟那白色的外殼,捕食水中的顆粒狀食物。最忙碌的要算蟹了。這里的蟹圓臂長,可謂蟹族中的“巨子”。它不停地爬來爬去,有時竟爬到高高的管狀蠕蟲身上。一種像西瓜大小的海蚌也在悠閑地開動蚌扇;還有菜盆似的海蛇子、手掌大小的沙蚤,狀似蒲公英的白蚱……要不是擔心熱泉把觀察窗烤壞了,科學家還真舍不得離開那里呢。他們當中的羅伯特·巴拉德后來談到這段經歷時說:“當時,我們好像進入了一個奇妙的夢幻世界。”
傳統理論認為,陽光是一切生命的源泉,生命的存在無不依靠光合作用。然而,在大洋深處見不到一點陽光,那里的生物靠什么生存呢?這似乎是一個“謎”。
有的科學家解釋說,煙囪周圍有大量細菌繁殖,這些細菌吞食“煙食”周圍的硫化物為生,而管狀蠕蟲等生物又是以細菌為食。因此,這些生物不依靠光合作用亦能生存。而且,這些細菌和海洋生物都有耐高溫的奇異本領。這是科學家一個意外的收獲。
大洋底部有成千上萬座火山,這樣的“煙囪”廣布大洋底部。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人在紅海的底部發現了4座“煙囪”。這些“煙囪”細長,直徑有幾米。后來,科學家又在墨西哥西部沿海以北的北緯10。海底和北緯20的胡安·德富卡海底下,發現了多處“煙囪”。
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和法國科學家聯合考察,在斐濟群島北部海域發現南太平洋最大的“煙囪”群。這些“煙囪”成排林立在水深2000米的海底,有幾千根之多。其底部直徑為5米、高15米,在海底蜿蜒1000多米長。但是,這些“煙囪”已不冒煙了,火山停止了活動。此外,在“煙囪”群西南方的海底還發現高達4米、熱液溫度為285℃的冒煙“煙囪”,其周圍還生息著腹足類生物。
1974年以來,“西安納”號和“安吉斯”號海底攝影機,在太平洋底發現了大小不一、由海底熱液噴出物沉淀出的地熱丘,有的地熱丘頂部還有高5~10米的石柱。每一個地熱丘都是一個海底熱液的噴出口。
那么,這些奇怪的“煙囪”是怎樣形成的呢?科學家發現,這些“煙囪”只分布在海洋地殼的擴張中心。這些地殼下面涌動著灼熱的巖漿,當洋殼由于地殼運動產生斷裂和孔隙時,海水就順著這些縫隙滲入地殼內部,被巖漿煮熱,同時,巖漿里的許多金屬元素溶人海水中。
在地殼和大海的壓力下,海水從裂隙里噴涌而出,就形成了熱泉。熱泉中的礦物質沉淀下來聚集在噴泉口周圍越堆越高,就壘成了一根根粗大的“煙囪”。
前不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水族生物研究所海洋地質學家德布拉·斯特克斯提出了一個見解,他認為,海底“煙囪”的構筑絕非僅僅是地質構造活動的結果,其中熱泉周圍的管狀蠕蟲也功不可沒。
他從3座水下“煙囪”內采集了3米長的巖心,經研究發現,巖心上布滿了含有硫酸鋇(亦稱重晶石)的管狀深孔,他認為這些管狀穴系蠕蟲造成的結果。斯特克斯認為,管狀蠕蟲吃食的大量細菌含有硫化物,蠕蟲排泄的硫又促使海水中的鋇和硫酸發生催化反應。長此以往,蠕蟲死后便在溶巖中留下了管狀重晶石穴坑。
海底“煙囪”的發現意義十分重大,它不僅進一步證實了大洋中脊是巖漿構造活動非常活躍的場所,而且還展示了熱液成礦活動的一個側面,并使我們認識到了一個前所未知的海底生物的生態環境。
不僅如此,美國密執安大學的奧溫甚至認為,這種海底“煙囪”活動還與地球氣候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地球大約在6000萬年前至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有著非常溫暖的氣候環境,那時極地與赤道的溫差很小。20世紀90年代,加拿大地質學家曾在北極圈內的埃爾斯米爾島發現了一片化石樹林,樹林保存很好,以水杉為主,林中還發現了犀牛、鱷、狐、猴的化石。這就足以證明,在樹林存在的6000萬年前至4000萬年前,這里具有熱帶的氣候環境。
那么,后來地球的氣候為何變化了呢?
奧溫在研究了從東太平洋海底獲取的沉積物和巖樣以后,發現在5000萬年前至200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鐵的含量為現代的5~10倍,鈣的含量也在現在的3倍;另外,在800萬年前至600萬年前,鐵的含量也有一個小的峰值。他還從別人的研究中獲悉,始新世時期沉積物的鐵含量是目前的6倍,二氧化硅的含量是現代的20倍。為什么沉積物中鐵、鈣、硅的含量當時增高了呢?奧溫認為與海底噴泉活動增強有關。
奧溫進一步解釋,當海底噴泉活動增強時,所噴出的鈣與海水的中硫酸氫鈣發生反應,析出二氧化碳。已知現在海底“煙囪”噴發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占大氣二氧化碳自然來源的14%~22%。因此,當鈣的析出量為現在的3倍時,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必將大大增加,這樣,將會產生“溫室效應”,從而使全球的氣溫普遍升高,以至于極地也出現了溫暖的氣候。
不過,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氣候的變化不是水下“煙囪”造成的,而是地軸傾角變化的結果。
眾所周知,現在地軸與赤道的交角是66°-33°,但這個交角是變化的,若交角變小,回歸線將向高緯度區移動,從而使極地也出現溫暖的氣候。還有人認為,氣候變化與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有關。
也有人認為是大陸漂移的結果。當低緯度區地塊漂移到高緯度區時,就會在高緯度區看到溫暖環境的各種特征。
究竟誰是誰非,還有待進一步探討解“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