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從勞動實踐中分離出來以后。就與莊嚴的儀式產生了不解之緣,因其神圣、稀有、代表社會精英地住等而具有誘人的魅力。到了工業化社會,由于科學主義與功利主義聯姻,教育的魅力被消解,淪落為某些具體利益的婢女。教育在普及的同時也進入祛魅的時代,大眾話語中的教育成為讓人詬病的社會話題。教育的明日黃花,令懷揣·比思之士只能在憧憬中掠得半刻慰藉,于是就有了未來某一天的教育生活敘事。透過這些敘事,我們感受到的是返魅的教育。
站在未來的那一刻看風景。教育因豐富而返魅。在馬玲老師的“蘆灘小學”,孩子們結合金子美鈴晨誦課程,種天藍色的野牽牛花;可以用一學期的時間把《綠野仙蹤》排演成童話劇。在陳平老師的班級,學生可以做網絡公司的兼職管理員,可以創辦“點子交易公司”,可自主、即時地參加各種校外網絡視頻論壇活動。在楊采涓老師的語文課上,學生不僅在國學閱讀中“穿越古典的季節”。還可以結合閱讀做桂花茶、釀桂花蜜。陳鐵梅老師的美術教室由上課區、泥塑區、木工區、繪畫區和手工區五個區域構成,學生的美術學習通過網絡與博物館資源相聯結,學生可以將課堂上的設計拿到社區中制作成具體的物品。周益民老師的“語文天空”是“湖畔教室”,孩子們在湖邊吶喊“只要在這月光下的世界”,在小松林中大聲讀著《柳林風聲》,跟著《小王子》來到湖畔教室的上空。看那會笑的星星。在許昌良校長的學校,豐富的社團活動是學生的主要生活,學生不僅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學習,還在類似“超級女生”選拔賽等平臺上找到成功手段和豐富的視頻資料的支撐,實現教學的綜合性,達成學科知識的自然融通和有機整合:為了解決作業的雷同性、重復性、單調性、枯燥性等問題,通過差異性、實踐性作業,進行因材施教,延展學生學習生活的邊界:為了避免老師評價的獨斷性,他設想了協商評價,以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自我定位和自我規劃。陳平為打破學生學習與社會生活的隔離而選擇了“別樣高三”。李琳不滿于當前課程的單一性和成人化而渴望“每周都有兒童節”,徐玲要改變當前教育的封閉性而構筑了“501號美墅”,周益民因“現代化的陣陣凱歌正是語文的一曲挽歌”而“鄉愁奔涌”,正是這些綿綿憂郁構成了教育的另一種美麗。對問題的憂郁是教育創新的不竭動力,教育需要憂郁就如人需要危機意識。羅馬俱樂部以研究“人類困境”而聞名,是對人類自身命運的憂郁,他們找到了“學習”這一解決問題的途徑。羅馬俱樂部認為:“學習之路,是形成一個更好的未來之路,因為人類的理解、見識和創造性的普遍能力,一切天生的道德能力如果加以恰當的保養,就是一種自我更新、自我加強的資源,對于建設一個可以生活和可以支配的世界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資源。”但是,教育作為學習的實踐活動,本身要走出困境,在憂郁中解決教育問題,才能通暢“學習”這條未來之路。基于此,對教育的憂郁使教育彰顯無限魅力。
穿越在未來與現實之間。教育因思想而返魅。教育思想的“片羽”既飄蕩于現實的大地。也浮現于未來的天空。“教育應扎根于厚重的大地,但不能匍匐于現實的地表;教育不必熱衷于浪漫的凌虛高蹈,但需要執著于理想的超越品格。”“談到我的語文課,我們的教材是完全的校本教材,其間沒有華麗堆砌的辭藻,沒有自戀式的喃喃自語和鋪天蓋地的情感泛濫,也沒有抽象崇高的政治說教,而是實實在在的說、寫、做。”“在這里……不會有死記硬背,而從這里出去的孩子,儒家道家的箴言,哲學的根本問題,詩歌中贊美與憂傷的生命感慨,帶著他們絕不會因此提前喪失的童真,都將成為他們因自然呼吸而獲致的精神營養。”“為人師實則很簡單,那便是擺正自己的位置,當好一個園丁,無論園子里長出來的幼苗是什么樣子的,你都不要去拔不要去嫌棄,只要去照顧和鼓勵,去消滅害蟲。惟有如此,你的園子里才會有各種顏色各種式樣的草木和花朵,才會四季芬芳,春色滿園。”“自由開放的課堂教學、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傳統課程與現代課程的完美銜接、伙伴式的師生關系、多元健康的評價體系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而一旦學習成為孩子內心的需要甚至是依靠,還有誰不能成長為我們希望的模樣?”這些思想所呈現出的理性光輝。無疑是教育自身的光輝。教育為思想帶來巨大空間,自由地思想著本身也是人類向往的天堂。教育需要真正擁有自身的思想。德國思想家麥克斯·施蒂納(Max Sfiner)曾說:“一個思想,只有當我無論何時都不再顧慮可能會導致它的破滅時,只有當我不再把它的失去當成是一種損失乃至自我迷失時,它才算真正為我所擁有。”施蒂納是在強調作為主體的人要控制思想,而不要被某種思想所控制。同樣,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進化自身的教育思想,而不是被某一教育思想所控制,這樣思想才能成為推動教育進步的動力,而不因偏執阻礙教育的進步。那些推動教育進步的思想使教育充滿魅力。
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說:“未來研究是藝術,而不是科學。”對未來那一刻教育生活的想象還算不上是未來研究,只能說是一次教育情感的放逐。“放逐”背后則是人類教育天性與本能再現,盡管不能清晰地告訴我們未來教育的形象,但給人們的啟示仍然是多方面的。從中我們可以窺見:返魅的教育是人與自然、社會相和諧的教育,是適合每一個孩子發展的教育,是符合人性的快樂的教育,是融入生活的具有神奇吸引力的教育。
美國社會學家c·賴特·米爾斯在談到歷史變遷對人的影響時說:“現在,創造歷史的進程超出了人們根據所珍視的價值調適自身的能力。那是些什么價值呢?甚至在未陷入恐慌時。人們也常感到舊的感覺與思維方式已經式微,而新的開端卻缺乏明確的道德平衡。”在教育發展轉型的時期,廣大教師同樣感到不適,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缺少應有的心理平衡,有的人甚至消極應付,在道德上變得麻木,因此教育的想象所生成的教育理想就顯得彌足珍貴。正是始終存在于我們頭腦中的那種充滿魅力的教育,激發我們的教育熱情,引領我們奉獻自己的生命。所以米爾斯針對那些在變動不居的時代面前麻木的人們指出:“他們需要的以及他們感到需要的,是一種心智的品質,這種品質可幫助他們利用信息增進理性,從而使他們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許就發生在他們之間的事情的清晰全貌。”米爾斯把這種品質稱為“社會學的想象力”。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提升教育理性,洞察教育實踐,對教育本質和教育現象有全面的把握,同樣需要這種品質,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教育學的想象力”。
有想象力的教育是返魅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