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來說《喜羊羊與灰太狼》似乎晚了點,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國產動畫成功地把無數中國孩子的目光從日美動漫轉移了過來。而直到這個時候,不少人才突然想起來——我們也曾經做過很棒的動畫。無須說日本“漫畫之神”手冢治蟲當年正是受到萬氏兄弟的《鐵扇公主》的影響才決定投身動漫事業的,單單是佐為童年時所看到的眾多水墨動畫和定格動畫,都足以在世界動畫史上留下厚重一筆。
好吧,接下來就讓佐為帶著大家進入時光隧道,重新回顧那些在歷史長河之中灼灼閃耀的國產動畫。
1.萬氏兄弟
上面已經說到了,萬氏四兄弟 (萬古蟾、萬籟鳴、萬超塵、萬滌寰)毫無疑問是國產動畫的“開山鼻祖”。一般公認的中國動畫元年為1926年,那一年由萬氏兄弟創作的《大鬧畫室》問世。1935年萬氏兄弟又創作完成了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而將中國動畫推向亞洲甚至引起世界反響的還是他們于1941年出品的《鐵扇公主》。該部動畫電影長達80分鐘,全部人工手繪完成,所消耗的人力與時間令人無法想象。
1961年至1964年上海電影制片廠出品了由萬氏兄弟精心打造的大型動畫電影《大鬧天宮》(上下集)是國產動畫片的巔峰之作。該片在造型、設景、用色等方面借鑒了古代繪畫、廟堂藝術、民間年畫的特色,又將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藝術融入其中,令家喻戶曉的孫悟空這一形象躍然銀幕,化無形為有形。
2.木偶動畫
1949年,為適應新中國藝術文化繁榮發展的需要,國家在原東北電影制片廠卡通股的基礎上建立美術片組,次年遷到上海,隸屬上海電影制片廠。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制作廠正式成立,中國的本土動畫片生產從此步入正軌。
上海美術電影制作廠給中國帶來了不少堪稱新穎的動畫類型,其中木偶動畫即是其中一員。木偶片是美術電影的一個片種,它是在借鑒木偶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木偶動畫片和一般意義上的動畫片是不同的,富于立體感。當木偶戲被搬上動畫片屏幕的時候,它其實遠比一般的動畫片更好看。
1955年問世的《神筆馬良》是公認的最經典的一部木偶動畫電影,在國際上獲得了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影片故事始終圍繞著馬良和神筆的不平凡命運而展開,具有強烈的傳奇色彩。導演們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塑造了天真、可愛的馬良這個藝術形象。
1979年,木偶動畫作品的傳世之作《阿凡提》系列新鮮出爐,影響力至今猶存,帶給整整兩代中國人童年的快樂。而1984年的《西岳奇童》更是因為制作精美卻只拍攝了上半部而至今仍讓人“耿耿于懷”。
3.水墨動畫
有什么動畫類型是中國獨一份兒的?或許水墨動畫是答案。再不了解動漫的人,相信也都聽說過《小蝌蚪找媽媽》。
誕生于1960年的水墨動畫片稱得上是中國動畫的一大創舉。它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制作中,那種虛虛實實的意境和輕靈優雅的畫面使動畫片的藝術格調有了重大的突破。1960年,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筆下。
水墨動畫堪稱“最有耐心”的動畫類型,每一部片子所耗費的大量時間和人力是驚人的。也正因為藝術價值同商業價值的脫離,使得水墨動畫面臨著無以為繼的尷尬。1988 年,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山水情》成了中國水墨動畫片的絕唱。而隨著中國水墨動畫創始人特偉于今年2月4日去世,為那個輝煌時代正式拉下了帷幕。
4.剪紙動畫
幾乎與水墨動畫同期誕生的剪紙動畫也堪稱國產動畫史上的一個奇葩,1958年出現了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1959拍攝的剪紙動畫《漁童》、《濟公斗蟋蟀》吸收了中國皮影戲和民間窗花的藝術特色,將動畫形象塑造得生動豐滿,也使中國的民間傳統藝術得到發揚。
而水墨風格和剪紙風格集大成者《鷸蚌相爭》則在國際國內都得到認可,該片榮獲第十三屆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銀熊獎、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和文化部1984年度優秀美術片獎。
限于篇幅問題,佐為只能暫時給大家介紹這些了,但國產動畫史上的明珠卻遠遠不止上面提到的這幾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后,希望我們自己的動畫也能再次振臂高呼,迎回新的輝煌時代。
#1050833;編輯:苗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