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建秋把這本《小鎮上店———我記憶中的江南老家》交到我手里的時候,是如此的鄭重。這個詞沒錯———鄭重。我不知道他有多少欲說還休。他的書法很好,正如他的人:俊秀,空靈,就像早晨的海水。
但我們做朋友這么多年,我很少看他的文字作品。也許主要是被他的書法作品感染了,忘了他別的才華。雖然我讀過他寫的《感受百年南京監獄》,有史料,有考證,有敘述,有理性,有抒情,字里行間透著一份毫無世故毫不圓滑的文字之美。但他平時太低調,每有大作問世,都不張揚,直到這本書出版,他親自給我送來。
那天家里來了很多人,我一一寒暄后,就躲在書房翻看,沒有想到淚水幾次盈眶。我讀到了一個江南少年才子的成長之路,一如他的書法,清晨露珠般新鮮,即使隨著他年齡的增長、閱歷的成熟,那一份清透也彌之不散。記憶,老家,誰都有成長的足跡,誰都有成長的感恩,而每一份感恩在張建秋的筆下都如同清晰的夢境,他似乎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的童年時代,離開過他的少年時代、青年時代,他記得他的老阿爹(爺爺),記得他的老屋,記得他的父親母親,記得他的大哥大姐和從小分散的二哥,他記得在他人生緊要關頭又把他拉回學校讀書的老師……一個人,能把那段童蒙未開、青澀青春的記憶記得那么長久,融入他的整個人生,這種人重感情,值得為他的文為他的人打開一扇心靈的窗戶。
我幾乎忘記了我的家鄉,忘記了我的成長,忘記了年少時的師長。我的成長歷程和張建秋完全不一樣,他卻把我帶回了記憶里。
弟弟正好在我家,我把書推到他眼前:“你也看看吧,寫得很好。像我們小時候,但比我們小時候還辛苦。”這本書中,張建秋對高考的記憶,是充滿了追求,充滿著執著、永不言棄的青春歲月。這讓我記起自己高考前二十一天的臨陣磨槍,那時因爺爺去世,大人們都忙去了,家里就留下我和弟弟。每天晚上,弟弟都陪伴我到深夜,監督我完成當天的學習計劃。我們姐弟倆坐在一張長條凳上,是會議室開會的那種帶靠背的椅子。到了夜里十一點,我說我想睡覺了,弟弟看我的歷史書還有幾頁沒翻完,說不行。我強忍著再看,等到十二點,終于到了書的最末一頁,我在興奮,卻發現戴著眼鏡的弟弟歪著腦袋趴在桌子上睡著了,一臉說不出的疲倦,小小的年紀還有些焦慮,因為他的眉頭微鎖著。他每天晚上陪讀,成了我的父母,讀不完,他就生氣,絕不饒恕。
知識改變命運。高考,事實上也是人生的召喚、理想的召喚,是一個小城小鄉的子弟去拓展人生放闊心襟的召喚,它承載了一個家族轉變的歷史和責任,承載一個家鄉的榮耀和夢想。有人在記錄他的家鄉,家鄉清靈,人文薈萃。為什么家鄉人總以這些有出息的孩子為榮?不僅僅因為他們事業有成,更因為他們永遠以家鄉為榮!
(編輯陸艾涢 luaiyun920@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