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的她,是第一位進入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政策研究機構、進行智庫研究的中國學者;是布魯金斯學會百年歷史上最年輕的訪問學者;是中國超級民間智庫的首批專家。
當有人問及成功之道時,她笑:思想強大,氣場才強大。
思想原來這么有力量
王莉麗出生在山東濰坊一個普通教師家庭,18歲時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主持系。畢業后,她順理成章做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第一任電視節目主播。
主持人是個不斷往外“掏”的職業,“掏”久了,便會知識貧乏、內心空虛。當了5年的主播后,王莉麗急切地需要補充大量知識,她也隱約感覺到,除了播新聞,自己還能做些別的什么。
之后,她成為清華園的一名學子,還與一群志同道合的記者成立了“中國環境資源網”。一年后,對現實情形頗有感觸的王莉麗寫了《綠媒體》一書,較深入、全面地總結、分析了中國環保傳播的歷程、未來。
這些理念與想法,只是王莉麗基于實情的思考,卻不知,書稿送到導師那,馬上被推薦給了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曲格平。曲格平還欣然提筆作序:“以前在國際會議上只談到中國的環境宣傳怎么樣,但‘宣傳’是一個很負面的概念,帶著強加于你的色彩。而‘傳播’是交流,‘環保傳播’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環境交流中的一個突破。”
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Peter Per-due正好在研究中國的環境史和環境政策,知道有了這本書之后,將之作為自己對中國環境研究的主要參考資料,并列入了學生的必讀書目!
從簡單的碩士論文到麻省理工必讀書目,這樣的變化,讓王莉麗第一次認識到,一個人的思想原來這么有力量,對這個社會、國家能產生幫助。從此,那顆不安分的種子,更加活躍起來。
踏進華盛頓頂級智囊團
《綠媒體》之后,王莉麗成了積極的思想者,思考人生,思考社會,思考對未來世界可能有的貢獻。她將這一切想法,皆運用到“中國環境資源網”的運營中。雖然是非營利的民間組織,雖然暫時看不出效用,王莉麗卻沉浸其中。
機遇再次垂青這個勤奮的年輕人。2003年9月,王莉麗命運中最重要的人之一約翰#8226;桑頓出現了。桑頓是美國高盛集團前全球總裁,也是美國頂尖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董事會主席。這年,他放棄千萬年薪,到清華大學做了“一美元教授”(只拿一美元象征性年薪),開始了他的“全球領導力”課程。這個課程的客座講師包括桑頓自己、基辛格、耶魯大學歷任校長等政界、商界、學界頂級領導者。辦這個課程的目的,就是要培養中國未來的高端人才。桑頓為了保證教學質量,親自挑選了四十名他認為中國最有希望的優秀青年,而王莉麗,因為其獨到的思想、熱烈的實干精神,幸運地被選中!
王莉麗拜在了桑頓名下,大膽地將智庫作為研究課題。所謂智庫,也叫思想庫(Think Tank),是指基于社會分工的需要,為決策部門提供理論支持、政策設計的專門部門,被譽為“領導人的外腦”。
中國的智庫包括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但這兩者皆有官方背景。王莉麗受桑頓啟發,著手研究在民間是否也能成立這么一個機構,并試圖尋求中西方智庫溝通與借鑒的道路。
被桑頓卓越智慧激發的學生有很多,但王莉麗是最快將這份潛力付諸實際的人。
2006年秋,布魯金斯學會在清華大學設立清華—布魯金斯中心,學會會長、美國前副國務卿塔爾#8226;博特,以及學會的幾十位董事到清華,參加了中心的成立會議。在交流環節中,王莉麗果敢地站起來,與塔爾#8226;博特進行了一次關于智庫的精彩對話。詳實的資料、縝密的思維、精確的表述,讓在場所有人大為驚訝。
很快,2007年初,布魯金斯學會向王莉麗發出訪問邀請,王莉麗一腳踏進了華盛頓的頂級智囊團。
有思想才能有氣場
當時布魯金斯學會中國中心主任是杰弗里#8226;貝德,一位資深中國通,現在是奧巴馬的特別顧問、國家安全事務委員會資深主任。王莉麗剛到布魯金斯時,他用審視和擔心的目光看著她年輕的臉,直率地說:“雖然桑頓說你是他在耶魯、哈佛、牛津,乃至高盛銀行這些大學和機構中遇到的最優秀的年輕人之一,但我不得不告訴你,我不知道你的研究將來會怎樣。希望你能用事實證明自己。”
壓力顯而易見,卻也給了王莉麗執著的動力。她開始了練英語、鉆學術、跑采訪、泡圖書館的日子,生活異常艱辛,也非常充實。
一年后,她終于挺直身板,站在了講臺上。2008年12月,她在布魯金斯做了最后一次學術報告。報告面向三百多名來自華盛頓各個行業的美國精英,主題是非常敏感、容易被西方業界人士挑刺的“中國思想庫的發展方向、瓶頸和障礙”。結果,這次會議變成了王莉麗個人專場。同場作報告的共有三名學者,而之后的問答環節,所有問題都沖著她而來。會議結束之后,所有媒體都涌向她,而一直擔心她的貝德,則興奮地跑過來,給了她一個充滿認可的擁抱,“你的報告非常非常棒!”
更大的能量爆發在其后。“美國之音”兩次邀她去做節目。一次談互聯網是否促進了中國的言論自由,另一次是談中美智庫的比較。兩次話題都很敏感,都是面向全球直播。熱線打進來,隨時有人來質疑她。
做中美智庫比較時,一些對中國抱有敵意的人在學術上理論不過她,干脆對她進行人身攻擊,“學術是沒有國界的,你怎么可以因為你的國籍而有失偏頗呢?”王莉麗微笑作答:“學術無國界,但學者是有祖國的。我只是說出了中國人應該說的話。”
因為自己足夠強大,再次和那些美國領導人、頂尖業內前輩交流時,一切變得平等。回國前,王莉麗再次就中美智庫的區別與貝德探討,她毫不遲疑地說出迥異觀點,并一一解釋原因。興致勃勃交流兩個多小時后,貝德豎起了大拇指,“我喜歡你的交流方式,從你們這些年輕人身上,我吸取了很多東西。”
夢想是一個圓而不是直線
結束訪問學者生活后,王莉麗回國參與了中國超級民間智庫“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核心運作,并成為其首批專家。2010年7月,她又策劃了全球智庫論壇的運行。她的人生,擁有了讓許多同齡女性艷羨的圓滿。
但是,發光永遠只是短短的一瞬,所有的故事,背后都冷暖自知。王莉麗是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但對完美的要求,她只限于耕耘的過程,而不問輸贏的結果。“我的夢想,是在我能控制的范圍之內百分之百地努力,如果做不成,就當它命中注定,不屬于我。”
王莉麗最初的職業和夢想,是做一名優秀的主持人。所以2000年,她作為北廣播音系的畢業生,參加了央視的全國主持人大賽,卻沒能走到最后。這成了王莉麗人生中一道抹不去的傷。
2007年,已經離開媒體多年、即將赴美深造的王莉麗,在臨行前,內心那份“不甘心”的情緒涌上來,驅使她再次走進了主持人大賽的競技場。所有人都不理解她的舉動,恩師桑頓問:“莉麗,你的將來不再會是主持人,而是一個推動中國前進的學者。寶貴的時間,可以用到更應該用的地方。”可是,第一次,王莉麗對恩師的建議說了“不”,“我只是希望自己在即將踏上人生另一條航線時,把曾經沒有完成的這條航線走完了,走得完美一點。”
時間給了她睿智與機敏,王莉麗再次登上了7年前的那個舞臺。可惜的是,由于種種原因,她依然沒能進入三甲。謝幕時,王莉麗眼睛里含滿了淚水,捧著丈夫送上來的一大束鮮花,她用一句心里話結束了一個不完美的夢:“我很難過,只是我想,一個人只要心有夢想,只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哪怕結果不那么完美,過程就已足夠讓人生因此而精彩。”
如今,提起這段過往,王莉麗再沒有一絲遺憾:“人生的夢想也罷,成功、目標也罷,都不是直線的。人生的夢想和目標是一個圓。我曾經希望做一個非常成功的記者、主持人,后來我做了環境NGO,做學者,直到現在為止,這三項事業、三個夢想依然還在做,依然不斷在這個圓圈里畫圓。”
王莉麗的夢想仍在不斷地調試、轉換,不斷地相互交織。因為,那是一個圓,而不是直線。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趙瑩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