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8226;哈迪德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女建筑師。
雖然有人嘲笑她喜怒無常,和時尚界那些穿著雷人的女魔頭一樣,盛氣凌人,有著瘋子般火爆的性格;有人譏諷她打著建筑的幌子搞抽象雕塑,很可能讓投資人哭都找不到北。然而,她作為一個來自巴格達的女人,長大后,沒有去織波斯地毯,而是借由絕頂聰明的想象力,拿到被譽為建筑界諾貝爾獎的普立茲克獎,在建筑界金字塔尖與最優秀的男人平起平坐,這本身,難道不是一則耐人尋味的傳奇嗎?
跟她工作就像伺候“女魔頭”
哈迪德的工作室位于倫敦的心臟地帶———克拉肯威地區,辦公室碩大無比,天花板裝飾著復雜鋸齒狀的藍色有機玻璃,書籍和雜志包圍了整個房間。哈迪德還是那副慣常打扮:黑色束腰上衣,黑色光面修身長褲,黑色Prada涼鞋。她一天坐上15個小時,也不會得腰肌勞損,因為她那張粉紅色的安樂椅,順著人體的脊椎線條呈S形設計,就如一件現代軟雕塑。這是著名設計大師VernerPanton的作品?!拔覀儫o時無刻不在享受設計!”哈迪德說。
她本人也是即興設計的愛好者,她曾設計出一雙“建筑感十足”的深桃紅色涼鞋,上面布滿了龜背竹一樣的鏤空曲線,奇妙的坡跟讓鞋看上去和地面若即若離,擁有神奇的飄浮感。哈迪德的下屬知道,要是這位“女魔頭”有一天穿自個設計的涼鞋來上班,說明這位與眾不同的老板又成了一座隨時會爆發的活火山,“她嫌大家的活干得太沉悶了,或者,她嫌自己的活太沉悶了,就會換雙鞋子來振奮一下精神。此時,誰要是漫不經心,就會引來她的尖叫、怒吼?!?/p>
哈迪德對工作和下屬的嚴苛在業界很出名。她外表健碩,有著中東女性特有的旺盛精力,頭發中分,最前面兩絡頭發挑染過,向兩邊撩起,“就像一部傳奇撩開了門簾?!彼囊晃幌聦僬f,“你沒法不對她又敬又畏?!惫系侣曇艉榱恋夭贾霉ぷ?,聽到她的聲音,下屬們的心臟都會擂一陣鼓。她是那種一周能在辦公室耗上80個小時的人,跟著她混的下屬,多多少少也要有點工作狂傾向才成。
對于自己惡脾氣的議論,哈迪德說,沒有完美主義強迫癥,哪能成為一個好的建筑設計師?和她有著相似性格的男建筑師卻不被認為反常,這說明什么?說明男女還是不平等,到60歲沒結過婚的男建筑師還被認為是“鉆石王老五”,有著同樣經歷的哈迪德卻被視作“愛神也會嚇跑的女魔頭”,也是同樣道理。
來到倫敦讀建筑的巴格達女孩
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個富裕、開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獨立,在女兒身上投入了比男孩還要多的期待。她父親一位世交的兒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師,這位鄰家哥哥對年幼的哈迪德產生了極大影響。另外,母親的品位也深深影響了哈迪德。從小,哈迪德就看著母親在家里來“乾坤大移位”———因為母親又買了標新立異的新家具。
18歲,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攻讀數學系。22歲時,全家為了她的學業移居倫敦,她開始在著名的建筑學府———倫敦建筑聯盟攻讀研究生。當時,她的導師是荷蘭著名建筑師雷姆#8226;庫哈斯。那會兒,哈迪德的火爆脾氣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導師和同學喜歡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發力的源泉。
當年,倫敦建筑學院的學風相當放任自流,誰也不會教她做什么和怎么去做,就是在如此自由的氛圍中,她想象力的種子一顆顆萌芽了,使她成為日后最有創意的建筑師和雕塑家。
求學期間,哈迪德開始對20年代的蘇聯前衛藝術,包括馬列維奇和康定斯基的構成主義感興趣。這個流派的作品只采用長方形、圓形、直線等構成抽象造型。每天對著這樣的前衛藝術,哈迪德突發奇想:建筑,為什么不可以是前衛的,有漂浮感的?
1977年,哈迪德獲得碩士學位后加入大都會事務所(OMA),在那里做了兩年的學生和六個月的合伙人,之后創立個人工作室,開始大量參與國際競賽。她的設計中開始出現銳角尖頂、流動絲巾一樣的長弧曲線,給大家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
得獎專業戶也差點被淘汰
1982年,香港舉行的國際建筑競賽上,哈迪德獲得了一等獎,堅定了她在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然而,你想到過嗎?本來,哈迪德的作品初審就遭淘汰,是日本建筑家磯崎新獨具慧眼,把她的方案從廢紙堆里撈了出來。磯崎新評價這個方案時說:“我被她那獨特的表現和透徹的哲理性所吸引。”
哈迪德很受鼓舞,她先后在哈佛、耶魯等著名大學任教,設計作品幾乎涵蓋所有的設計門類,門窗、家具、雕塑擺件、燈具、椅子、水杯和餐具。她的繪畫作品更是前衛,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法蘭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館這樣的業內權威機構永久收藏。這些,都反映出一位女設計師的廣闊視野。
有人打了個這樣的比方,“哈迪德這三個字就是當今建筑界的暢銷品標記”。她仿佛一帆風順,以至于黎巴嫩電視臺的記者,有一次在采訪哈迪德時曾問:“你是一個幸運兒,對嗎?”哈迪德嚴肅地回答說:“不!我堅韌不拔地去努力!我花了數倍于他人的力氣!我沒有一天放過自己!”
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滿荊棘。盡管她很早就被稱作“解構主義大師”,盡管她大膽運用幾何結構,得過大大小小的獎項,有時一年多達四項,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她怪異的設計方案。著名的主流建筑師羅伯特#8226;亞當就曾尖銳地批評:“她根本不考慮地板落差極大、墻壁傾斜、天花高吊……對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臻g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膠泥一樣,只是滿足她孩子一樣的玩興。”
她的不少作品都只能安靜地躺在圖紙上,無法付諸實施,她甚至一度被稱為“紙上談兵”的建筑設計師。直到1993年,哈迪德才推出成名作———德國萊茵河畔魏爾鎮的一座消防站。她通過營造建筑物與地面若即若離的狀態,達到一種海市蜃樓的效果。
1994年,哈迪德花費了極大的力氣,獲得了英國威爾士卡的夫灣歌劇院競圖方案的一等獎。但是,來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對,最終扼殺了方案的實現。他們不愿讓一個口音濃重、深色皮膚的女移民來主持重要文化建筑的建設。哈迪德承認,這次挫敗曾給予她很大打擊。在倫敦生活了二十年,她卻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國問世。
哈迪德另一個比較有名的作品,是她獨立設計的美國辛辛那提羅森塔爾現代藝術中心。這幢八層高的建筑像一只精巧的方盒,一層一層搭建在玻璃底座上,被《紐約時報》譽為“田園綠洲”。此外,法國斯特拉斯堡的一個停車場,以及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的滑雪場等也使哈迪德名揚四方。
2004年3月21日,海耶基金會把被譽為建筑界諾貝爾獎的普立茲克獎頒給了她,她創下了兩項記錄———是該獎項創立25年以來的第一位女性獲獎者,還是最年輕的獲獎者。評委之一、里斯大學的建筑學教授卡洛斯#8226;吉門內茲這樣評價她的貢獻:“她讓建筑成為都市精力的虹吸管,讓我們看到了城市生命力的噴薄和流動?!?/p>
“雙礫”之母與中國有緣
哈迪德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當年,令她榮獲普立茲克獎的作品,就是臺灣臺中的古根漢美術館。評委認為她能夠大膽利用空間,巧妙運用幾何學原理,使作品與環境融為一體,成功展示了鄉村生活的美妙。
現在,她一步步走向中國,從廣州歌劇院方案構思,到北京在SOHO中國的“物流港”,她與中國建筑師不厭其煩地對話??梢哉f,她的聲名背后,也有蓬勃發展的中國建筑業的影子。
廣州歌劇院2010年4月迎來了首演,從此,百老匯歌劇無法登陸廣州演出的窘況將變成歷史,而哈迪德的“溫潤雙礫”方案,也終于在中國大地上變成了現實。
歌劇院的外部地形設計成跌宕起伏的“沙漠”形狀,與周邊的高樓林立構成鮮明對比。主體建筑是灰黑色調的“雙礫”,猶如一個平緩的山丘上置放大小不同的兩塊石頭。雖然哈迪德把歌劇院比作兩塊寧靜的石頭,但流線造型極具動感,仍然可以讓人們聯想到石頭被珠江沖刷的過程。其中,“大石頭”是1800座的大劇場及其配套的設備用房;“小石頭”則是400座的多功能劇場及配套餐廳。
建成這“溫潤雙礫”很不容易,北京的“鳥巢”起碼還有四分之一是對稱的,而廣州歌劇院沒有一個節點相同。要將圖紙變成現實,中國工程師要克服前所未有的施工難題。僅歌劇院的鋼結構———三向斜交折板式網殼,就有64個面、47個轉角,每一個鋼件都是分段鑄造,再運到現場拼接的,每一個節點從制造、安裝均要在空中準確三維定位。
據說,哈迪德一說起中國工程師和工人的了不起,就語氣豪邁:“能和我合作的建筑工程師和工人,都是頂尖級的,我的方案才是他們行不行的‘試金石’。”聽著很狂傲?其實你要是了解哈迪德,就知道她一點也沒有夸張!
(圖片由東方IC提供編輯趙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