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到青年,從青年到中年,能有哪一本雜志伴隨自己走過25年,像相知相伴的知己,不離不棄?惟有《莫愁》!25年來,從朋友那里借閱到街頭書亭購買,從單位訂閱到個人收藏,《莫愁》被我反復閱讀,從中汲取養分,成為人生的啟迪、情感的向導、奮斗的動力。
1987年,因為高考名落孫山,我回家做了一名農民。就在中學畢業的前一年,《莫愁》雜志誕生了。因為那時正流行著一首和雜志同名的歌曲,所以雜志一誕生就贏得了像我這樣十六七歲少年的好感。那時的《莫愁》,薄薄的一本,除了四封,內頁都是黑白的,選用的紙張也不怎么好,粗糙,印刷技術一般,排版傳統。就是這樣一本在當時非常普通的雜志,很快以人文關懷、說理敘事、勵志解憂的優勢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我剛走出校門,沒有收入,也就沒有購買雜志的能力,所以我常去本組同樣愛看書、有木匠手藝、大我一輪、已結婚成家的朋友處借閱。而他的《莫愁》,則來自他那在鄉鎮做計生助理的大哥。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蘇北農村,外出務工尚屬鳳毛麟角。除了學手藝掙錢以外,沒有過多的其他選擇。父母見我捧著雜志一看一整天,很著急,便要求我跟莊上的人學木匠,說有門手藝將來娶媳婦也不會太難。
我仔細分析了自己的性格,認為做不了木匠。父親大怒:那你這輩子干什么?
在苦悶與彷徨中,我苦苦思索今后的人生道路該怎么走,一遍遍自問,天天焦急。迷茫中,我跟著當地的瓦匠去東家串西家,做起了瓦匠小工。我個頭矮,多次由于腳手架高泥漿沒有送上去反而滑下來,把自己從頭到腳澆成個泥人。
我咬牙堅持著,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腿疼,但無論累到何種程度,我堅持與書為友,《莫愁》成為我的首選。在一篇篇文章中,我從主人公的身上汲取力量,相信我認準的事堅持下去定會有收獲。于是在白天的勞作之余,我拿起筆記錄下身邊發生的好人好事,寫出后寄給當地的報紙、電臺,但投出去的文稿如泥牛入海,無影無蹤。難道我不是寫作的料?我把我的苦悶寫給了我信任的《莫愁》。很快《莫愁》雜志給我回信了,肯定了我的精神,鼓勵我繼續寫下去,堅持加學習,一定會成功!
短短的回信對我如同黑暗中的一縷光芒,給了我無窮的動力。又經過幾個月的努力,1988年11月,我所寫的一篇舍己救人的社會新聞終于在縣廣播站播出了!當聽到播音員播出“現在播出莊圩鄉通迅員姬貴揚采寫的社會新聞……”這句話時,淚水悄然從我臉上滑落,幾年的辛勤付出終于有了收獲。
1993年年底,我在五人競爭中走上了本鄉新聞報道員崗位,成為一名專業的文字工作者。我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崗位和工作機會,采訪、寫作,每天忙得不亦樂乎。那一年我24歲,在農村已屬大齡青年,和我一同畢業的同學中,只有我還沒成家。
經人介紹,我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妻子那時剛20歲,正是少女做夢的年齡,她也是《莫愁》的忠實粉絲。
婚后,我問妻子,我一個臨時工,又比你大5歲,你看好我哪點啊?她坦誠地告訴我,她最愛看《莫愁》雜志,從中受益匪淺,覺得有文化的人值得人尊敬,因而她想,今后若能找個會寫寫畫畫的人就好了。因為她父親是村主任,家后樹上就安有喇叭,她早就從喇叭中聽到我寫的廣播稿,所以當別人告訴她介紹的對象是我時,還沒有見面她就已對我產生好感了。
又是《莫愁》成就了一樁美好姻緣!從此,我對《莫愁》更深愛一層了。每期雜志一到,我都迫不及待地放下手頭的工作,先看個大概,晚上帶回家與妻子細品里面的文章并收藏起來。
不經意間,《莫愁》雜志25歲了,出落得分外嫵媚、靚麗。我也從當初那個走出校門的毛頭小子進入中年了,我的兒子都快升入初中了。幸福的三口之家伴隨著月初的《莫愁#8226;智慧女性》、月中的《莫愁#8226;天下男人》、月末的《莫愁#8226;家教與成才》,度過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
人生好書來作伴。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中,《莫愁》猶如風向標,不斷校正我們一家生活的航向,向著幸福、和諧、富裕的小康生活鏗鏘邁進。
(編輯陸艾涢luaiyun920@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