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份頭腦發熱的婚前財產協議,離婚后,“豪爽男”不得不灰溜溜地凈身出戶。這則新聞在網上引發了熱論,“婚前財產公證”也再次成為備受關注的敏感話題。
當今社會,由夫妻財產引發的種種糾紛,日益普遍。本文特約法律專家,為讀者解答與婚前財產公證相關的各種問題。
婚姻財產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其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它不僅能幫助你確認其民事法律行為是否合法,并加以公正、權威地法律確認;而且,當它成為一種經過公證的債權文書時,可以越過起訴程序,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如果公證,可能是另一種結局
2005年年底,趙軍和江敏領證結婚。婚前雙方簽了一份財產協議,內容為:本人自愿將名下一套價值百余萬的房屋無償贈送給江敏;婚后添置的財產(如車輛、房屋、存款等)都歸江敏所有;如果離開江敏,不得帶走任何財物;江敏的婚前財產仍歸她個人所有。
很明顯,這是一份極不公平的協議,但趙軍心甘情愿,既然要白首到老,還分什么彼此?
沒想到婚后不久,雙方就出現了難以調和的矛盾。2008年底,江敏提出離婚,趙軍堅決不同意,法院判決不離。2009年夏天的一次爭吵中,趙軍動手打了江敏,致使雙方關系徹底惡化。江敏再次起訴到南京白下區法院,堅決要求離婚,同時要求趙軍履行婚前協議,放棄所有財產。
法院審理后認為,趙軍與江敏夫妻感情已經破裂,應當準許離婚。另外,夫妻對婚后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趙軍與江敏自愿在婚前達成財產協議,協議內容不違反法律規定,因此合法有效。
判決后,趙軍成了名副其實的凈身出戶———房子、汽車、存款、家電家具,悉數歸江敏所有,就連一起買的車位也歸江敏使用。
說法:《婚姻法》第19條規定,夫妻雙方可以以書面形式約定結婚以前及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屬,例如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但婚前協議不一定都有效。協議必須與夫妻雙方人身或財產有密切關系,并且與一般性社會道德和其余法律規定不相沖突,才能真正具有法律效力。另外,協議還應具有可操作性。
本案中,如果趙軍將此協議申請公證,那或許會出現另一種結局。因為,雖然婚姻財產公證是當事人在自愿基礎之上通過理性思考而做出的行為,但當協議存在明顯不公、不利于自己或對方時,公證人員就有了對公證后果的告知義務,并有權有義務予以制止,提出合理建議,引導當事人從后果上審慎決定自己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此份協議進行調整,使得婚前財產公證對當事人雙方都盡可能地公平、公正。
公證后,可直接申請執行
王先生經人介紹,與佟女士相識并于2003年結婚。王先生在一家公司從事購銷業務,經常在外,為了讓妻子免去不必要的擔心,他主動寫下了“忠誠保證書”,明確寫有“如因我有外遇而導致家庭破裂,愿意給對方20萬元的精神補償費”。為表誠意,王先生主動與佟女士一起辦理了公證。可從2006年春開始,夫妻關系開始緊張,不斷發生吵架。佟某經過細心跟蹤了解,發現丈夫背著自己,與另一年輕女子關系曖昧。從此,夫妻關系發展到無法一起生活的程度。離婚時,佟女士拿出王先生當初寫下的經過公證的保證書,要求其兌現承諾,卻遭到了王先生的拒絕。佟女士依據那份“忠誠保證書”,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最終得到了應有的損害賠償。
說法:按照我國法律,對違反夫妻忠實義務情節,但尚未達到重婚或者“與婚外異性同居”程度的,并沒有損害賠償的法律規定。本案中佟女士之所以能得到王先生的賠償,主要是基于“忠誠保證書”。
對“忠誠保證書”的認定,法律根據有兩點:一是依據我國民法民事行為自治的原則看,王先生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其出具“忠誠保證書”是一種自愿行為。二是依據我國《婚姻法》第4條的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王先生所寫的“忠誠保證書”充分體現了《婚姻法》的原則和規定,完全是維護婚姻家庭和諧關系的表現。
而這種 “忠誠保證書”經過公證后,就變成了一種公證債權文書,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可以直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欠條”合法否,公證可丈量
楊海來城里打工,與楠楠相識。不久,兩人同居。然而,好景不長,兩人因多次發生矛盾而決定分手。楊海深感良心不安,當即為楠楠寫下了一張欠條。內容是:“楊海欠楠楠真愛一份。從現在起,欠楠楠現金18000元,每月支付600元。”可事后,楊海只兌現了五個月,就沒了音信。楠楠于是拿著楊海為她寫的欠條走進法院,請求法院判令楊海給付剩余的損害賠償金15000元。
法庭審理后認為,原告與被告是同居關系,因沒有依法辦理婚姻登記手續,而不受法律保護。因此,被告為原告寫下的“愛情欠條”沒有法律效力,法院最終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說法:本案是一起典型的非婚同居關系引發的“情債”糾紛。盡管案件當事人的同居行為不違反法律規定,但由于沒登記、沒從法律上得以確認,也就必然得不到法律上的保護。這種同居關系所形成的“情債”,屬于自然之債,不應受到法律強制力的保護。
但是,倘若在楊海寫下“欠條”后,楠楠將這張“欠條”申請公證,就可檢驗出“欠條”是否合法有效。因為《公證程序規則》第48條規定:申請公證的事項不真實、不合法的,公證機構應當不予辦理公證。如果當時就能檢驗出“欠條”的不合法、不受法律保護,或許楠楠還可以采取其他補救辦法。然而,現在楠楠不但白白搭了訴訟費,而且什么都晚了。
當遺囑與協議矛盾,公證并非萬能
孫女士57歲那年,經人介紹,與大她14歲的周某相識同居并簽訂協議書:孫女士負責照顧周某的衣食住行、起居生活,如男方先逝,女方有權在此房中居住,直至去世。如男方兒女們需要此房,繼承者付給孫女士3萬元作為補償。九年來,孫女士一直認真履行協議,盡心盡力照顧周某。可上個月,周某病危住院,孫女士因與周某子女發生矛盾,被攆出醫院,后又因孫女士生病,未能去醫院照顧周某。周某去逝后,孫女士向周某的兒子要求給付3萬元補償,周某兒子拿著周某臨死前留下的、經過公證的遺囑(后經查實是周某兒子通過關系做的公證)說:我父親在遺囑中寫得明白,因你在他病重期間離開他,以前的協議作廢,對你的生活不給任何補貼。
這份公證遺囑有效嗎?孫女士這些年來所盡的義務白搭了嗎?孫女士一紙訴狀將周先生的兒子告上法庭。法院最終判決周先生兒子給付孫女士人民幣2.7萬。
說法:我國《繼承法》第31條規定:公民可以與扶養人簽訂扶養協議,按照協議,扶養人承擔該公民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周某臨終前以該代書遺囑變更了其與孫女士所簽訂的協議書的內容。當代書的公證遺囑同該份協議書內容相矛盾時,為了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應根據雙方對協議的主要履行情況來公平公正、合理地解決。
而本案的實際情況是:九年時間里,孫女士一直認真履行協議,盡心盡力照顧周某的衣食住行,可以說幾乎盡了全部的義務,只是因種種客觀原因,未能盡最后的照顧義務,而且責任又不全在于孫女士。在此種情形下,周某單方解除協議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因為孫女士在協議的履行上存在一定的瑕疵,人民法院才沒有完全按協議判決周某的兒子給付3萬元,而是給付2.7萬元。
法律是規定了“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抵觸的,以最后的遺囑為準”,“自書、代書、錄音、口頭遺囑,不得撤銷、變更公證遺囑”;但這只是不同情形遺囑之間的法律規定,而在遺囑與協議之間,遺囑并不是萬能的,即使是經過公證的遺囑也不具有撤銷協議的效力。
(作者為遼寧省錦州市高級檢察官)
(編輯洪素珍 hogsuzhe2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