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隱婚,當心擦槍走火———如果用人單位把“是否結婚”作為招人標準,便涉嫌就業歧視;如果用人單位并沒有以婚姻狀況作為錄用標準,而要求職工提供婚姻等基本個人信息,則不構成就業歧視。
2008年6月,苗美玉被蘇州一家科技公司聘為日語翻譯。之后,她與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書。合同中有一份附件,為公司《就業規定》。規定第四條寫明:“被錄取的員工應遞交相關材料。員工提交的資料,經核實如果與真實情況不符的,按公司規定懲處。”
另外,公司還有一個《懲罰規定》,規定員工“填寫公司文件時虛報資料,或擅自篡改記錄或偽造各類單據、報表等”、“偽造經歷,或用其他不正當方法受雇時”,公司均可以解雇員工。
之后,填寫基本情況登記表時,苗美玉對“婚姻狀況”一欄犯難了。她已于2007年8月登記結婚,她擔心如實填寫婚姻狀況,公司會解雇自己。她有過幾年工作經驗,知道隱婚為時下職場“潛規則”,于是,她填了“否”。為了再給自己增加工作經驗值,在“個人經歷”一欄中,她也做了“變通”,填寫了“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期間,工作單位為某日資物流中心”。
一切都很順利,苗美玉十分滿意。誰知,10月下旬,她發現自己懷孕了。進單位僅四個月,又聲稱未婚,此時提出生育孩子不妥,但她已屬高齡孕婦,得抓緊生育機會了。苗美玉認為懷孕了,按法律規定,單位不能將她除名,至多在經濟上給予懲罰,于是,她選擇了生育。
苗美玉有了妊娠反應,卻不敢明說,或多或少影響了工作,科技公司因她的不佳表現,接連發出六份警告處分的處罰決定書,并著手調查因由,終于發現苗美玉已婚并懷孕的事實。按照勞動合同和公司規定,公司又做出了兩份處罰,決定解雇苗美玉。
懷孕期突然被解雇,苗美玉十分惱火,多次協商無果,她于2009年3月來到蘇州工業園區法院,將科技公司告了。
10月,法院做出一審判決,駁回苗美玉的全部訴訟請求。
隨后,苗美玉向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她訴稱:科技公司所作的第七、八份處罰侵犯了懷孕婦女的合法權益;本人在填寫基本情況時,雖有偏差,但主觀上不存在惡意,也未對工作造成實質性影響;科技公司的《就業規定》,本身就在規避法律,因此處罰書的真實性、合法性,應受質疑。
蘇州中院認為,按照我國《勞動合同法》規定,苗美玉屬于違紀解除,不存在公司歧視懷孕婦女,“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說法:
因為隱婚懷孕被解雇,為何能得到法院支持?其實,關鍵取決于用人單位要求提供婚姻狀況是否屬于就業歧視,以及職場隱婚構不構成勞動合同欺詐兩個問題。
如果用人單位把“是否結婚”作為招人標準,便涉嫌就業歧視,將面臨兩種后果。如果歧視是在招聘時針對不特定人群提出的,勞動行政部門可處罰該單位。如果單位在一對一的招聘時,以含有歧視的理由拒絕應聘者,該應聘者可以提起訴訟,要求獲得平等就業的機會。
如果用人單位并沒有以婚姻狀況作為錄用標準,而要求職工提供婚姻等基本個人信息,則不構成就業歧視。
這是因為,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對于自身基本情況、就業經歷,甚至是否受過刑事處罰等,具有如實說明的義務。而且,單位只有了解職工的情況,才可以根據工作崗位的特點,合理安排工作,保證生產經營。
職工如果以欺詐手段簽訂勞動合同,單位不僅可以此為由解除合同,還可能會申請勞動爭議仲裁,認定該合同基于勞動者欺詐而無效。在這種情況下,職工無法獲得經濟補償。
對于職場隱婚,有關人士提醒,如果隱婚對工作毫無影響,似乎也無可非議。然而,隱患在于,假如因某種事由,隱婚者被迫現身,隱婚者的人品、誠信、道德等問題,勢必成為大家議論的話題。從法律上講,欺詐的涵義不僅包括制造一種假象,還包括隱瞞真相。隱婚一族一旦有此行為,難逃“欺詐”嫌疑。至于后果,僅是程度不同而已。
(文中人名系化名)
(編輯趙瑩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