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5日,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在北京沙河機場上空進行了世界水平的高難度表演,為空軍“甲子慶”收官,也為今年解放軍海陸空三場大閱兵劃上圓滿的句號。
《左傳》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去年4月22日,中國海軍慶祝六十年,在青島海上閱兵,29國的海軍將領率現代化艦隊前來助興。胡錦濤主席親臨黃海,登上軍艦,檢閱了海軍艦隊。10月1日,天安門陸上國慶大閱兵,引起中外矚目。11月7日,30多國空軍將領齊聚北京,慶祝中國空軍六十年,胡錦濤主席接見各國將領,并出席以“超越、展望、合作”為主題的“和平與發展國際論壇”,發表重要講話。11月15日,北京舉行了最高水平的空軍飛行表演,以上三大軍事盛會均具備國家公祭儀式和軍事行動的雙重意義,是去年中國名副其實的“國之大事”。
按照文化學者的觀點,閱兵是強大的武器系統和強大的士兵集團的雙重表演,在社會主義國家,尤其能制造一種集體主義的美學魅力。除所謂的“權力美學”外,三大閱兵還透露出耐人尋味的軍事含義。
軍事專家評論,2009年中國軍隊海陸空三次大閱兵,凸顯出軍事戰略轉變新思維,傳統的陸軍為主的舊框框已被打破,中國軍隊的戰略重點已從陸地向海洋轉移,從地面向空天轉移,積極搶占戰略制高點,已成為軍隊的首要之舉。
軍隊形象“去神秘化”
六十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是靠從戰敗的國民黨軍隊手中繳獲的一批飛機起家的,經過六十年的發展,如今已取得令世界矚目的進步。
中央軍委委員、空軍司令員許其亮上將在人民空軍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日時稱,進入2l世紀,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重心已從地面向空天轉移,空天一體作戰正成為世界軍事強國發動戰爭的基本手段。為搶占這一戰略制高點,中國已確立“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空軍戰略。面對空天領域競爭的新形勢,中國需要建立一支符合空天時代發展需要的空中軍事力量。這位空軍首領認為,空天領域已成為新的戰略利益空間、戰略競爭舞臺和戰略控制高地。誰控制了空天,誰就控制了地面和海洋,就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外界評論指出,中國空軍借助六十周年慶生契機,高調表述其空天戰略,對內尋求公眾認同,對外也期望向國際社會清晰發聲。這對長期被認為形象不夠透明的中國空軍來說,表明了一種開放和自信的姿態。
同樣予人透明度提升的印象還有中國空軍在“甲子慶”時創下的多宗第一:首次組織國際論壇,邀請35個國家的空軍領導人或其代表出席,并由中方提出“五項主張”;首次對外開放中國航空博物館展示中國空中力量成長史;首次向公眾展示空軍主戰裝備,包括參加國慶六十周年閱兵的裝備,如空警2000、空警-200、轟-6H、殲-11、殲-10、殲轟-7A、殲-8等。
有空軍內部人士預測,中國軍方將以今年大閱兵為開端,進一步“去神秘化”,在當前已向民眾開放部分武器裝備的基礎上,下一步會有條件地向國民開放軍隊和軍營,以此提升中國國民安全自信心和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近年來,中國軍方一直在努力向外界傳遞開放訊號。2009年1月下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這是i998年以來中國發布的第六版國防白皮書。在最新一期的國防白皮書中,首次公布了30年中國國防費用資料、首次公開闡述了核導彈部隊擔負的具體任務,首次把海軍、空軍、二炮等兵種的戰略職能分開表述,引起外媒高度關注。
擺脫“大陸軍”傳統思維
去年10月1日的天安門國慶閱兵式上,共展示了56個方隊(包括梯隊),其中徒步方隊74個、裝備方隊30個、空中梯隊12個。與1999年的五十周年慶典閱兵相比,裝備方隊和空中梯隊比重太大提升,從中不難把握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線索。
據外界解讀,五十周年慶典上共有2萬多名士兵受閱,配備的武器有不少“舶來貨”并多已過時。今年六十周年慶典的閱兵活動中雖只有幾千名士兵受閱,但配備的武器不僅為本土研發,其先進性更令許多國家羨慕。這反映出中國軍隊從以陸軍為主的龐大軍隊向規模較小的現代化軍隊轉變。
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為紅軍,是一支500萬人的農民軍隊,幫助共產黨領袖毛澤東1949年奪取政權;經過上世紀g0年代以來的三次大裁軍,目前解放軍規模已縮至230萬人。
早期中國海軍、空軍的發展,受歷史及經濟與科技等因素的影響,在“人民戰爭”的思維影響下,長期充任國防配角。雖然中國軍隊內部一直諱談“大陸軍”,并且時至今日,“大陸軍”所代表的刻板思維在軍內仍有實權派擁護,不過觀念更新已勢不可擋。
無論是海軍還是空軍,在大閱兵中都高調提出軍種戰略,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在上世紀80年代,解放軍內部的統率思維仍是“軍種無戰略”,海軍、空軍、二炮都被視為戰術或戰役軍種,其作用大抵在于協同,戰爭的勝利標準也是以陸軍的勝利為勝利。
據悉,在不公開的內部,海軍和空軍都曾以“學術研究”的名義探討軍種戰略,而各自的戰略研究獲得軍委認可皆是在研究后的15年左右,這些戰略研究后來發展成為目前廣為人知的“近海防御、遠海防衛”的海軍戰略和“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空軍戰略。
從根本上說,這是由于中國的戰爭準備基點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2004年起,中國軍隊的軍事戰略方針由“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戰爭”轉向“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制信息權是高技術戰爭中諸主動權爭奪的焦點,制海權、制空權乃至制天權等均服從于制信息權。這也是中國軍隊大力發展海軍和空軍的原因。
雖然海軍、空軍等軍種地位有所提升,但擺脫歷史桎梏仍有難度。據軍內人士透露,軍方決策層正在醞釀新一輪體制編制改革,但因涉及經費、員額等利益分配問題,這項改革仍只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從此意義上說,海軍、空軍的戰略轉型雖然藍圖繪就,但攻堅還遠未結束。
“止戈為武”原則不變
中國軍隊在展示實力的同時也力圖予外界以“和平之師”的印象,不過這種努力仍難以消除西方輿論的“紅色擔憂”。
空軍司令員許其亮對“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表述就曾被法新社解讀為標志著“中國正在準備推進外太空武器化”,后被中國軍方據理還擊。
客觀地說,無論是空軍六十年的軍備展示還是海軍六十年的青島海上國際閱兵,都是中國經濟復興不可避免的產物。應該承認,中國軍隊的戰略縱深確實隨國家利益空間的拓展而增大,這也是海軍戰略由“近海”而至“遠海”,空軍戰略提出“空天一體”的隱含之意。不過從根本上看,中國軍事戰略服從于政治方略,這決定了中國軍隊奉行的“止戈為武”原則始終不變。
解放軍海陸空三大閱兵活動都向外釋放出和平信號。在國慶大閱兵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曾八次提到“和平”二字,他在海軍閱兵和參加空軍國際論壇時也一再強調,“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永不稱霸,不搞軍事擴張和軍備競賽”、“堅持和平開發利用空天”等。
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將軍稱,“海洋是世界各國海軍共有的家園,維護海洋安全,營造和平和諧的海洋環境是各國海軍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國在青島海面上舉行的這一次史無前例的海上大閱兵,并不是為了展示武力,而是為了和平。旨在與世界各國的海軍一起創造“和諧海洋”。
中國空軍11月7日首次組織了由35國空軍將領參加的國際論壇,東道主有意將洋將軍們請到山東參觀孔子故里,因為那里是孔孟之鄉、儒家文化的誕生地,是古訓“和為貴”的發祥地。
中國空軍司令員許其亮上將在研討會上發言的題目是:《讓世界的藍天充滿和平與希望》。這位將軍說,中國古代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都是經濟溝通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友誼之路。這個傳統思想延續至今,逐漸演變成中國一貫奉行的防御性國防政策,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于歷史上看,中國歷來是一個戰略內向的國家,這是中華文明的內核。于當代世界看,任何一個核國家都未做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惟中國除外,這應視為中華文明的體現。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時,中國就向世界宣告了自己防御性的國防政策。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國國防的任務是“保衛中國的獨立和領土主權的完整,保衛中國人民的革命成果和一切合法權益”。
中國的防御性國防政策在表述上已起變化,即在自衛性、后發性與和平性上,增添積極性這一內涵。據中共國防智庫解讀,中國國防政策的防御性在軍事戰略上不是消極防御或單純防御,而是攻防結合的積極防御,是戰略上的防御與戰役戰斗上的進攻、戰略防御與戰略反攻和戰略進攻的統一。這種積極性,既指戰前從積極方面設法制止或推遲戰爭爆發,也指戰爭期間在戰役和戰術上采取積極行動打破敵人進攻,還包括進行國際政治經濟援助以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應該看到,雖然國家利益和外部環境決定了中國軍隊的任務是現實的,例如空軍的演習大都是圍繞東南沿海應急作戰展開的,而海軍的行動與保護海上能源通道不無關系。但從其使命上說,就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所言:不論現在還是將來,不論發展到什么程度,中國都永遠不稱霸,不搞軍事擴張和軍備競賽,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軍事威脅。中國軍隊,永遠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