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00PM-2/PMU2
S-300PM-2為S-300P系列里的最后一種型號,雖然之后推出的S-400曾經有過S-300PM-3的編號,但是很快就更正回了S-400。S-300PM-2的俄羅斯代號為“驕子”,外銷型號為S-300PMU2,北約代號為SA-20B“怪胎”,整個導彈連的外銷編號為90Zh6E2。
S-300PM-2的計劃始于i995年,總共歷時2年半的研發于1997年完成,導彈的改良由火炬設計局負責。改良后的火控雷達型號為36N85D,外銷型號為36N85E或30N6E2。主要更新了火控計算機的零件與軟件,計算機使用32位處理器。雷達波束的照射角度為仰角一3°-85°,方位角為90°,雷達的最大搜索距離為300公里,最多可跟蹤100個空中目標。火控雷達能同時引導12枚導彈攻擊6個空中目標,每部雷達最多能控制12輛發射車,部署時問為5分鐘。

S-300PM-2的指揮控制系統型號為86M6,外銷型號為83M6E2。裝備“大鳥”搜索雷達的外銷型號為64N6E2,指揮車的外銷型號為54K6E2。64N6E2雷達可跟蹤30-2800米/秒的空中目標,可同時搜索300個目標,并對其中100個目標進行跟蹤,將其中36個最具威脅的目標數據傳輸給6部30N6引導雷達,平均每部引導雷達分配到6個目標。83M6指揮系統最多能指揮6個導彈發射連,也就是6部火控雷達。有資料顯示,S-300系統可引導72枚導彈攻擊36個目標,這其實不是一部火控雷達所能進行的,72枚導彈為6部火控雷達的最高引導數量,因此這個數據應該是1個標準S-300P導彈營所能達到的量。64N6E2雷達對于RCS值為4平方米的目標探測距離為280公里,對RCS值為2平方米的目標探測距離為263公里,對RCS值為0.2平方米的目標探測距離為160公里。此數據為一般飛行高度,實戰情況下探測距離會隨著飛行高度、速度等不同原因的改變而有所不同。對于彈道導彈目標,當導彈速度為1800米,秒時,雷達的探測距離為127公里。當導彈的速度提高到2800米,秒時,雷達的探測距離為113公里。雷達對于各種目標的鎖定精度也有所不同,對于一般飛行目標,雷達的鎖定精度為99%。對于巡航導彈類目標,雷達的鎖定精度則為95%~98%。64N6雷達在跟蹤一般目標時,雷達的轉速為12秒/周,當目標為彈道導彈時,雷達的轉速則為6秒,周。因為彈道導彈的速度極快。因此必須提升雷達的目標更新率,已獲得目標的精確位置。54K6E2指揮車在雷達截獲目標后,傳輸給各火控雷達的時間為一般目標9秒,彈道導彈目標3秒?;鹂乩走_在接獲目標指示后,從鎖定到發射的時間為一般目標9~11秒,彈道導彈目標7~8秒。


96L6雷達在S-300PM-2里正式成為標準配備,北約代號“乳酪”,外銷型號為96L6E。由莫斯科里拉設計局設計,在1997年的迪拜防務展上正式公開亮相。雷達的最大搜索距離為300公里,可鎖定100個空中目標,采用S/L波段,最大解析度為RCS值0.02平方米。該雷達主要用于取代30D6雷達,并裝備于連級單位,是一種全天候的搜索雷達,裝備于MZKT-7930 8×8運輸車上,部署時間為5分鐘,機動性能相當優秀。該雷達也可由40V6D架高器架高,用于固定陣地,提升雷達在叢林地區與崎嶇地貌的搜索能力。
S-300PM-2采用了新型的48N6D導彈。外銷型號為48N6E2。導彈射程200公里,射高10-25000米,小于48N6的27000米的最大射高,但是導彈的最小射程由48N6的5公里縮減為3公里。48N6D對于飛行高度100米的目標最大攻擊距離為38公里,對于50米的低空目標最大攻擊距離為28公里,對于速度2800米,秒的彈道導彈類目標最大攻擊距離為40公里。導彈的基本設計與48N6相同,但是彈體直徑從51.5厘米增大到51.9厘米,彈頭重量從143公斤提升為180公斤,大大增加了導彈的殺傷半徑。飛行速度也從2000米,秒提高到2100米/秒,翼展從1.036米增加到1.134米。導彈裝備于5P85T與5P85SM四聯裝導彈發射車中,彈體儲存于密封的發射筒內最多可達10-20年。5P85T與5P85SM的外銷型號為5P85TE與5P85SE,兩者皆擁有獨立的信號接收天線與發電機。5P85SM為彈車一體的運輸車,5P85T則需要拖車進行拖曳,它們的部署時間都為5分鐘。48N6D的導彈單發命中率,一般飛行目標為80%~95%,巡航導彈目標為80%~86%,彈道導彈目標為80%`98%,較之以前的48N6提升了不少。整個S-300P系統可在-50℃的氣溫下運行,工作濕度為98%,也可在風速每秒30~50米的情況下運行。由此可見。S-300P系統可以適應俄國的各種惡劣氣候。
小型化時代的防空導彈
追根究底,其實9M96導彈系列一開始并不屬于S-300P/400系列的一項。前蘇聯在上世紀60年代推動的S-300P系統在1980年正式服役,此時S-400的研制計劃也開始啟動。但受到前蘇聯解體與上世紀90年代的政治動蕩,S-400計劃的進度明顯落后。甚至當時俄羅斯還打算將S-300V的改良計劃S-300VM用來取代S-400。由于計劃受阻,1990年另一個以外銷為主要目的的小型化防空系統項目正式啟動。此計劃所研制的導彈與S-300P系統所采用的5V55與48N6導彈完全不同,這個自成一家的系統被命名為S-350“勇士”系統,由金剛石安泰設計局的亞歷山大·萊曼斯基負責,導彈的設計由火炬設計局的總設計師弗拉基米爾·斯維托洛夫負責。導彈的模型在1998年的希臘防務展上展出。最終在1999年的莫斯科航空展上展出實體,并且是與S-300PMU2一起展出的。導彈最初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取代SA-11中程防空導彈,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最后SA-11導彈不斷發展到后來的SA-17,而9M96導彈則因為外銷等原因并入了S-300PMU2與S-400系列。9M96導彈系列的外銷型號為9M96E與9M96E2。
9M96導彈采用了新型主動雷達制導技術和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使得彈體縮小了許多,彈徑只有48N6導彈的一半不到,直徑24厘米。經過彈翼折疊后,原本一個48N6導彈的發射筒,可以放置多達4枚9M96/9M96D導彈,這與“愛國者”-3型的4枚一組的配置方式類似。9M96導彈的長度為4.74米,9M96D的長度為5.56米,配置4片尾翼與4片可旋轉的前控制翼,這種前控制翼類似于R-73導彈前端小型控制翼。9M96導彈的發動機并沒有采用矢量推進技術,但仍采用俄國導彈慣有的冷發射形式。發射方式為先利用壓縮空氣將9M96導彈彈射到30米左右的高空中,這時9M96導彈的小型氣動式加速器會針對目標來襲的方向進行噴射調整,導彈發動機則在同一時間點火飛向目標。導彈最初采用慣性制導方式,并可用無線電指令修正目標方位。在最后階段開啟主動雷達,這時9M96導彈上的小型氣動式加速器會再次啟動,開始對導彈在初期飛行時的誤差進行校正。增加導彈對付空中目標時的機動性。可以看出,9M96導彈不管是從彈體設計還是發射方式,都非常類似于“道爾”M系統的9M330導彈,只是整體性能與引導方式有所不同。這也可以理解為什么9M96導彈系統的研制時間會如此之短,同樣為火炬設計局的產物,在導彈的設計和系統的驗證上都能節省不少時間。
9M96導彈在射程15公里以前,導彈的彈體過載達到60g,到40公里終端時則降為30g。9M96D在15公里時也為60g,到了120公里終端時則降到了20g。9M96導彈在射程15公里時發動機仍然在運行,之后隨著距離增加而動能減少,導彈的機動性也隨之下降,不過仍然可以利用氣動噴嘴進行目標方位修正。9M96導彈與48N6等大型防空導彈一樣采用撞擊引爆的方式,9M96導彈采用新型的破片彈頭,彈頭重量僅24公斤,這和48N6近百公斤彈頭比起來似乎威力有所不足。9M96與9M96D導彈的飛行速度為2.6~2.9馬赫,不是很快。但為了彌補彈頭的威力不足,火炬設計局總設計師斯維托洛夫指出,9M96導彈采用了新型引爆裝置,能夠更好地利用這24公斤重的彈頭達到有效的破壞力。導彈的主動雷達采用Ku波段,最大誤差值為1,5米,加上終端采用氣動式噴嘴,使得它能夠在撞擊目標時精準引爆,產生的破片密度相當大,可對戰斗機等目標造成更大傷害。
除了一般戰斗機外,9M96導彈還能對付彈道導彈和低空飛行的巡航導彈。在攻擊一般飛行目標時有90%的命中率,攻擊戰術導彈或巡航導彈時有80%的命中率。9M96與9M96D導彈的射程為40公里和120公里,射高為5-20000米和5-30000米。9M96導彈最終成為搭配S-300PMU2與S-400的小型防空導彈,并且可依據任務的不同而搭配變換彈種,使S-300P/400系統成為任務彈性相當大的區域防空導彈系統。
S-300P導彈系統各層級的指揮系統如下:連級指揮系統,S-300P導彈連的指揮由5N63/30N6雷達負責,引導雷達組成最基本的活力單位。營級指揮系統,導彈營所采用的指揮系統為5K56~4K6指揮車,該車主要是配合64N6搜索雷達。
旅/團級指揮系統
5S99/5S99M/M1 Senezh防空指揮所為前蘇聯在冷戰時期為了配合其戰術而設計的防空指揮所,由佩綸設計局設計。指揮所可指揮包括S-75、S-125、S-200、S-300P和S-300V等防空導彈系統,并可指揮蘇-27與米格-29戰斗機進行戰斗。指揮所的通訊距離可達1600公里,并可同時處理120個空中目標??芍笓]17個導彈發射系統,發射多達77個頻段的指揮信息,其指揮車內有6臺大屏幕顯示器。整個系統部署時間為2小時,簡化后的機動版為15分鐘。目前編號為34L6SenezhMlE的改良型指揮所已經投入現役,它采用新型的KAMAZ拖車取代了KrAZ所生產的拖車。新的34L6除了可接收上述導彈的系統信息外,也可接收俄國目前的各型雷達信息,其中包含A-50預警機。
5N37/73N6防空指揮所開發于冷戰后期,具有機動能力、強化的指揮能力和抗干擾能力。指揮所擁有C’l功能,可指揮包含SA-2、SA-3、SA-5與S-300P之后的S-300系列導彈以及S-300V系列。73N6指揮所主要由49I/5指揮所模塊和MAZ-7910 8×8運輸車組成,以及一個FL-94伸縮式通信桅桿和獨立發電機。指揮所可接收俄國所使用的各種防空雷達和A-50預警機的信號,并處理其中的80個最具威脅的空中目標。同時它也可以接收12座雷達所傳送的信息,并對4個導彈發射單位發出攻擊命令,信息頻段為144個,傳輸范圍為1200公里。指揮所內有2-5個大屏幕顯示器,需5名工作人員。系統開機時間為3分鐘,陣地部署時間為30分鐘。
除了上述2種S-300最基本的旅/團指揮所外,俄國還推出了編號為9S52M1的旅級指揮所??芍笓]S-300、“道爾”M、“通古斯卡”等防空系統,一樣具備CSl的能力。可在氣溫-40℃~50℃、濕度98%的環境下運行,接收包含3個雷達數據來源與卡-31預警直升機、無人偵察機和其它指揮所共14個目標來源信息,并傳輸6個作戰命令,同時處理500個空中目標,跟蹤其中250個目標。指揮所可連續運行72小時,系統的平均故障時間為1000小時。陣地部署時間不超過35分鐘,并可裝備于任何烏克蘭和俄羅斯所生產的運輸車上,隨軍行進的機動性相當優秀。
部署與外銷情況
1984年前蘇聯共有350個導彈發射器部署于40個導彈陣地(1個陣地為1個發射連),并且還有20個陣地正在建造中,到了1987年,前蘇聯共有80個發射陣地投入使用,20個在建。1988年,前蘇聯共有150套S-300P系統被生產裝備,約有1000多輛發射車。根據前蘇聯當時的計算,要達到一個完整的防衛巡航導彈攻擊的防空網,將最終需要500~1000個發射連。S-300P系統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陸續替換了莫斯科附近部署的SA-1、SA-2、SA-3和SA-5等老舊防空導彈。除了莫斯科外,前蘇聯國土防空軍的部分導彈也更新為S-300P系列。在1983年到1984年間,前蘇聯平均以每年900枚的速度生產5V55導彈,到1985年則增加到了每年1600枚。截至2005年,S-300P系統總共生產了1900多輛發射車。隨著冷戰的結束俄國裁軍,目前部署在俄國的S-300P陣地與生產數量并不成比例。
除了俄羅斯外,目前烏克蘭也部署了15個S-300PT導彈連與12個S-300PS導彈連,烏克蘭同時還擁有9座64N6雷達,并有18個未使用的導彈陣地。白俄羅斯裝備了3個S-300PT導彈連與5個S-300PS導彈連,未來它還將從俄羅斯獲得最新的S-400系列防空導彈,與其共組防空網。哈薩克斯坦部署了3個S-300PM導彈連與2座64N6雷達,同時俄羅斯也免費贈送給其數個S-300PMU導彈連。除此之外,俄羅斯還計劃在亞美尼亞與哈薩克斯坦部署多達100個S-300導彈連,目前已經在哈薩克斯坦部署了10個S-300PM-2導彈連,由此可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在俄羅斯防空戰略上的重要性。
冷戰時期一些華約組織成員國也得到了S-300PMU系統。俄羅斯自身使用的S-300PT與S-300PM已于上世紀90年代停產,剩下提供外銷的有S-300PMU、S-300PMUl和S-300PMU2。前蘇聯也曾在前東德部署過S-300系統,在兩德統一后美國想獲得在東德境內的S-300系統,不過前蘇聯很快就將這些S-300撤回國內。1994年美國從白俄羅斯正式取得S-300系統,這次美國從自俄羅斯購得的型號是S-300PM與S-300PMU系統,同時包括1座5N63S雷達,1座搜索雷達和1套c3I防空指揮系統,8枚5V55R、8枚5V55K和2枚5V55RUD導彈。這件事引起俄羅斯極大的震撼,俄白兩國因此陷入外交僵局。俄國表明白俄沒有權利出口S-300系統,最終白俄以叛國罪起訴販賣該系統的軍官,這件事才稍稍落幕。美國在獲得這批S-300系統后,開始研制對付這種導彈的干擾系統。并在1996年的“紅旗”演習中投入使用。捷克斯洛伐克在1990年購得了一個連的S-300系統,各自獨立后,1993年這個導彈連移交斯洛伐克陸軍使用。
巴爾干半島的保加利亞購買了10輛S-300PMU發射車,共分成2個連。除此之外,克羅地亞也購買了一批S-300系統,2004年初克羅地亞將這批導彈轉售給美國,這次美國取得了完整的全套S-300PMU系統。希臘在1996年購買了2~3個連的S-300PMUl,價格為2.18~4.12億美元。1997年這些導彈交付后被正式部署到塞浦路斯,后因土耳其的強烈抗議,這批導彈最終撤到了克里特島上,不過塞浦路斯仍然保留了64N6雷達和2個發射陣地。1995年塞爾維亞購買了8個連的S-300PMU系統和128枚5V55U導彈,1999年北約空襲塞爾維亞時,俄羅斯仍經由海路向其提供零部件,并由匈牙利經鐵路運送了20枚5V55U導彈。在科索沃戰爭期間,S-300PMU的火控雷達部署在煉油廠附近,在開機的同時也被北約發現,不過當F-16前去轟炸煉油廠和火控雷達時,并沒有發現S-300系統,整個戰爭期間塞爾維亞沒有發射一枚5V55U導彈。
中東的伊朗在1997年時獲得了4個連的S-300PT,2007年又再次購得5個連的S-300PMUl或S-300PMU2。非洲的阿爾及利亞在2006年購買了2個連的S-300PMU2,這批導彈已于2009年交付。亞洲的越南在2004年用2.5億美元購得了2個連共12輛S-300PMUl發射車,第一批72枚48N6E導彈已于2006年交付。
8-300在中國
目前,S-300的最大采購國是中國,1991-1993年中國共接收了數十輛5P85SE/DE發射車(s-300PMU),同時還有三百余枚5V55RD導彈,后來中國又追加訂購了百余枚導彈。1994年中俄又簽署了價值幾億美元的S-300PMUI合約,合約包括數十輛5P85TE發射車與數百枚48N6E導彈,1999年交付使用。2001年中國又從俄羅斯購買了一批5P85TE發射車(S-300PMU I)和一些48N6E導彈,這批導彈系統已于2004年交付使用。值得一提的是,這批導彈系統包含了83M6E防空指揮系統,這是中國第一次獲得64N6雷達。2003年中國購買了S-300PMU2導彈系統發射車和相配套的48N6E2導彈。這批S-300PMU2分為兩批交付,第一批于2007年交付,第二批于2008年交付,其中2008年交付的這一批采用的是S-400的新型BAZ-6402 6×6拖車,一度曾被認為是中國采購的S-400系統,后來被證實是2003年簽約所交付的第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