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朝鮮族部隊的形成始末
東北抗日聯軍中的朝鮮族官兵
中國東北自古居住有朝鮮族居民,但隨著近代日、俄等列強對東北亞侵略加劇,大批朝鮮人或因生計或為救國流亡中國,日本吞并朝鮮后,更有很多朝鮮人流亡東北進行抗日武裝斗爭。1925年朝鮮共產黨成立,1928年共產國際確立“一國一黨”原則,宣布朝鮮共產黨解散,大量朝鮮共產黨員轉入中國共產黨。到1931年11月,東北的中共黨員達2000多人,其中85%為朝鮮族。
193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民主聯軍成立,許多朝鮮人擔負著領導工作,金日戍也曾任師長。1942年夏日軍大掃蕩,東北抗日聯軍被迫撤入蘇聯境內集結訓練。同年秋,共產國際將東北抗聯部隊改編為抗聯教導旅(又稱國際旅),周保中任旅長,李兆麟任副旅長兼政治委員,朝鮮共產主義者崔庸健出任參謀長和中共東北黨委會書記。1945年8月蘇聯向日本宣戰,該旅隨蘇軍進入中國東北和朝鮮。
延安的“朝鮮義勇軍”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一些朝鮮人直接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國共兩黨分裂,一部分朝鮮革命者到了紅軍根據地,一部分仍在上海、北京等地進行反帝運動。抗日戰爭時期,來到陜北延安的朝鮮青年在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直接領導下,1941年1月組織了華北朝鮮青年聯合會,1941年7月組織了朝鮮義勇軍,他們將抗日民主根據地視為朝鮮革命人民的第二故鄉。與八路軍、新四軍并肩作戰。1942年7月,朝鮮青年聯合會又擴大發展為朝鮮獨立同盟,詩人蕭三稱朝鮮義勇軍可與西班牙內戰時的“國際縱隊”相媲美。1945年2月5日,朝鮮革命軍政學校在延安開學,金奉任校長,樸一禹任副校長,旨在為朝鮮民族的解放培養干部。
解放戰爭中的大發展
朝鮮義勇軍第一支隊開赴東北,參加了四保臨江、四平戰役和解放沈陽,后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6師,此時兵力已達12000人。
朝鮮義勇軍第三支隊1948年1月與吉東警備司令部的朝鮮族部隊和以朝鮮族為主的牡丹江軍區14團合并。1949年3月,編入第四野戰軍獨立164師,并參加遼沈戰役。
朝鮮義勇軍第五支隊由原朝鮮革命軍政學校的干部和學生為骨干組成,與朝鮮族延邊警備1團、2團合并成朝鮮義勇軍第15團和第16團。第15團與其他部隊合并為第四野戰軍第43軍156師,大部分是朝鮮族。第16團參加黑山阻擊戰,改稱第四野戰軍第47軍141師422團,參加了平津戰役,后隨大軍轉戰到重慶。
1945年12月,朝鮮義勇軍組建第七支隊,其骨干大都來自河北的朝鮮義勇軍,后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4師496團。
總之,到解放戰爭后期,朝鮮義勇軍和其他朝鮮族部隊已全部改編成解放軍,包括部分炮兵和鐵道兵部隊。
朝鮮族部隊回朝鮮
朝鮮戰爭爆發后,1950年9月18日,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斯汀在聯合國安理會宣讀麥克阿瑟有關朝鮮戰爭的報告,指責共產黨中國向朝鮮送去“大批原籍朝鮮的久經戰斗的軍隊”。朝鮮族部隊回國的問題已成為西方陣營攻擊中國“富有侵略性”、“支持朝鮮北方破壞東北亞和平”的依據。
事實上朝鮮族官兵回國早在解放戰爭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大批朝鮮族干部返回朝鮮時,大都帶著一批部隊,而且中國共產黨也積極配合,1947年8月東北局也通知調出東北軍政大學東滿分校100名學員和干部支援朝鮮。回朝鮮的還有一批朝鮮族工人和農民。1949年12月延邊地區先后有1299戶4522名工人和農民返回。
朝鮮族部隊整建制返回朝鮮開始于1949年夏天。是年4月,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朝鮮人民軍政治部主任金一以朝鮮勞動黨中央代表的名義訪問中國,向毛澤東轉交朝鮮勞動黨的信,請求必要時把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師轉屬朝鮮政府。毛澤東同意,并建議對其軍官加強軍事訓練。1949年7月,166師從安東入朝,164師從圖們入朝。164師副班長以上官兵150名從新義州入朝,進平壤炮兵軍官學校學習兩個月。此外,164師還于5月中旬選拔連、營、團級軍事干部到東北軍區接受軍事訓練。
臨行前,回朝部隊又補充了大量兵員,據當事人回憶,朝鮮族官兵回國的要求十分強烈,多數人都認為,中國革命勝利以后,自己應繼續完成朝鮮的革命,“解放還在美帝殖民統治下的半壁江山”,打倒“李承晚這個朝鮮的蔣介石”。1949年7月,吉林省政府和軍區僅延邊地區一周之內就有1390名朝鮮族青年報名參軍。
164師返回朝鮮時,全師實有人員為10831名,登記武器有長槍5297支、短槍588支、輕機槍320挺、重機槍104挺、沖鋒槍206支、槍榴彈筒32個、擲彈筒67個、火箭炮3門、迫擊炮26門、戰防炮12門、步兵炮1門、平射炮1門、機關炮2門。166師返回朝鮮時,全師實有人員10320名,登記武器有長槍6044支、短槍722支、輕機槍281挺、重機槍91挺、沖鋒槍878支、卡賓槍2支、槍榴彈筒69個、擲彈筒31個、迫擊炮33門、戰防炮lO門、山炮3門。
1950年3月,已經在解放戰爭中南下的朝鮮族官兵統一整編成獨立第15師,下轄4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以及師屬工兵營、通訊營、反坦克營、警衛中隊、野戰醫院,師級機關有政治部、參謀部、供給部。該師戰斗力較強,僅被授予“英雄”稱號者就有100多人。
在朝鮮戰爭中的表現
回到朝鮮后,原164師整編為朝鮮人民軍第2軍團第5步兵師,原166師整編為第1軍團第6步兵師,獨立第15師整編為第1軍團第12師,均下轄3個步兵聯隊和1個炮兵聯隊。另一支由朝鮮族官兵建立的原第47軍獨立團改編為人民軍第l軍團第4步兵師第18步兵聯隊。回國后的朝鮮族官兵均由中國共產黨黨員轉為朝鮮勞動黨黨員。
朝鮮戰爭爆發后,由164師改編的人民軍第5步兵師沿半島東海岸南下,占領江陵后遭遇美海軍艦炮阻擊,損失重大。7月底該師進軍浦項地區,與第12師協同作戰,同韓軍3師和“首都師”展開了一個多月的激戰。9月下旬,美軍仁川登陸,第5師僅剩下3000余人編入第4軍團。
原166師改編的人民軍第6步兵師先后攻占開城、江華島、金浦、金浦機場,后沿著半島西海岸經忠清南道西部占領全羅道的木浦、光州、順川,迂回進攻馬山時遭遇美軍第25師的頑強抵抗,與美軍對峙一個多月,撤退時損失近半,后到慈江道整編成第5軍團。
由獨立第15師整編成的人民軍第12步兵師參加了攻占春川的戰役,接著進攻洪川、元州、忠州、丹陽,進軍慶尚北道,7月底攻占安東,但所受損失重大。
原47軍獨立團改編成的人民軍第4步兵師第18步兵聯隊首先從北部攻入漢城的中心地區,三天后渡過漢江南下,在烏山殲滅美軍“史密斯大隊”,在朝鮮戰場創下首次打敗美軍的紀錄。其后又參加了解放大田的戰斗,被人稱為所向無敵。后來該部隊參加洛東江戰役,在戰斗中損失慘重,撤退后編入南浦地區第4軍團。
這些在中國具有豐富戰斗經驗的部隊在朝鮮戰爭中屢立戰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950年7月5日,在占領漢城的戰斗中建立卓著功勛的步兵第4師被金日成命名為“漢城第4師”。7月23日,金日成發布命令特別嘉獎。7月26日至8月29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授予“近衛”稱號的部隊有7支,其中從中國返回的部隊就有4支,即第18聯隊、第4步兵師、第6步兵師和第10步兵聯隊。此外,1951年5月2日第12步兵師被授予一級自由獨立勛章。由中國歸朝的方虎山被授予“共和國雙重英雄”稱號,而獲此殊榮者僅三人。
結局
朝鮮戰爭結束后,據不完全統計,回國的4萬多朝鮮族官兵在戰斗中犧牲的約30%,被俘的約20%,余下的約30%定居朝鮮,20%自戰爭結束至1957年陸續返回中國。按人口比例估算,回到中國的朝鮮族官兵大概有10000人左右。1981年曾調查過返回中國的朝鮮族官兵,當時生存的大約有6000人。
據朝鮮目前已公開的資料,從中國返回朝鮮的一些主要領導人命運各有不同。除在戰爭中犧牲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后來命運多舛。原朝鮮義勇軍司令武亭因“不執行軍令、戰斗指揮不當、犯有軍閥主義”,于1950年12月被撤職,1951年在平壤病故。原朝鮮義勇軍副司令兼第五支隊政委樸一禹因“反黨宗派活動”,于1955年12月被罷免。原朝鮮義勇軍第一支隊政委方虎山戰后任人民軍陸軍大學校長,受樸一禹事件牽連而退役。原朝鮮獨立同盟的崔昌益(時任副首相)、尹公欽(時任商業相)、徐輝(時任勞動相)等人于1956年也因“宗派事件”被免職。
最后的話
從以上歷史記錄中可以看出,中國東北朝鮮族士兵是日本在東北亞發動侵略戰爭造成的歷史遺產,這段特殊歷史造就了東北朝鮮族雙重國籍的特性,也構成了朝鮮族部隊形成、改編和回國的復雜背景。在抗日戰爭和中國內戰中,中朝兩黨兩人民眾已經結成沉厚情誼,這就使得朝鮮族部隊在朝鮮需要的時候回國成為情理之中的事。況且當時在中國東北的朝鮮人事實上具有雙重國籍,在自己愿意的時候回到朝鮮也是合乎法理的。
經常聽到“中國把朝鮮族士兵武裝回國以挑動半島戰火”的說法,而目前披露的俄羅斯檔案證明,平壤第一次提出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是在1949年9月,但遭到莫斯科嚴厲制止。1950年1月17日,金日成再次提出靠軍事行動統一半島,斯大林1月30日復電表示同意。朝鮮族官兵首次大規模回國是1949年4月(蘇聯紅軍控制朝鮮時期不允許朝鮮義勇軍回國),美國還在韓國有大量駐軍,此時朝鮮加強軍事力量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南方進攻。第二次朝鮮族部隊回國是林彪提出的,主要是因為中國戰事基本結束,軍隊將面臨大規模減員,而朝鮮族官兵多有思鄉情緒,留在中國未必會發揮積極作用。那時,毛澤東和斯大林都認為不能用軍事手段統一朝鮮。盡管不久后斯大林改變了主意,但毛澤東直到5月14日,即第二批朝鮮族部隊回國近1個月后才知道斯大林已同意朝鮮的計劃,之前可說是被蒙在鼓里。因此,以朝鮮族官兵回到朝鮮為根據,指責中國參與了朝鮮戰爭的策劃,毫無道理!
(摘編自《史學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