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中,諸多老師將“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奉為圭臬對學生進行灌輸。本文認為,上述觀點過于片面,并為此從五個方面對其同樣突出和重要的“反封建性”進行論證。通過這種論證,在努力還原義和團運動歷史本相的同時,更希望拋磚引玉,促使廣大歷史教育工作者將更多的史學觀點引入高中歷史課堂,也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將學生的歷史思維局限于單一結論的仄仄空間中,才能為更加富于創見性史學工作者的培養打好基礎。
關鍵詞:反帝 反封建 “扶清滅洋”
一場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這是提到義和團運動性質時,最為普遍并已經為我們所接受的觀點,而且這一史論的得出,有著充分而確鑿的史料佐證:其爆發于甲午戰后帝國主義侵略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其主要的斗爭口號是“扶清滅洋”;運動中有著諸多如攻打東交民巷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給予帝國主義沉重打擊的行動……對于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性的一面,筆者并無疑義,但無論是在教材編寫上,還是在教師的日常教學中,往往存在著只強調其“反帝愛國”性,而其另外一方面的重要性質——反封建,往往被淡化甚至被忽略。下面就這一方面,談一點看法:
一、從義和團運動爆發的社會背景來看
鴉片戰爭后,中國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逐漸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的中國,存在著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樣兩對主要矛盾,并且二者彼此糾纏沉浮。兩對矛盾之下的中國人民,同時擔負起了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義和團運動發生在甲午戰后,隨著中國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革命任務更加突出,但抹殺不了其反對本國封建統治這一革命任務。
同時,甲午戰后的清廷,已然成為帝國主義侵略、奴役中國的走狗,因此,要想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就必須同時反對本國封建統治。正如1900年5月27日,慶親王奕和總理衙門的大臣們再次接見英國公使竇納樂和俄國公使格爾斯時向他們公開表示的一樣,義和團既反對外國人和基督教徒,而且也反對中國政府,他們要履行自己的職責,“愿意親自承擔對所有外國人的保護”。
二、從義和團的成分來看
義和團源自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梅花拳等民間秘密結社和習拳練武的組織,其成員廣泛,主要是農民群眾,也有一些失業的水手、腳夫、筑路工人、鹽民、小手工業者等。這些占義和團絕大多數的成員,在鴉片戰爭之前處于社會的最底層,深受封建剝削和壓迫,反封建要求強烈。鴉片戰爭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他們所遭受的封建剝削和壓迫并未因為外國帝國主義的奴役而解除。相反,生活更加困苦。而他們也逐漸意識到,正是因為清王朝的軟弱無能,才使得近代中國屢遭洋人欺侮?!白詈藓图s,誤國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趨炎附勢,肆虐同裙?!边@首歌謠正是義和團在反對外來侵略和不平等條約的同時反對清朝統治者的寫照。
三、從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揭帖來看
1.義和團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口號為“扶清滅洋”,“扶清”的主要含義,可以從義和團的有關文告中得到解釋,如《義和團告白》中有“保護中原”“驅逐洋寇”;《增福財神告白》中有“上能保國,下能安民”;《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有“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坊”。由此可窺“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只是義和團將“中國”“清廷”“大清”等概念混淆了而已。
2.腐朽無能的清政府不但不敢為百姓
做主,反而卻勾結帝國主義勢力對義和團
進行聯合鎮壓。義和團出于自保和“滅洋”,
同樣會高舉“反清”的大旗。1900年北京的兩首歌謠唱道:“先拆電線桿,后拆火車道;殺盡外國人,再與大清鬧?!薄澳媳蓖?,鐵路長;大清亡,中國強?!睆闹胁浑y看出,義和團的斗爭矛頭不但指向了帝國主義,同時也指向了腐朽的清王朝。而到義和團運動后期,在遭到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時,他們更是開始摒棄“扶清”的提法,相繼提出了“滅清剿洋”“掃清滅洋”等口號,將斗爭矛頭直指清政府。
四、從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態度和義
和團的行動來看
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態度概括來說經歷了“鎮壓—撫而用之—剿滅”的過程,當義和團遭到清廷的“鎮壓”“剿滅”時,義和團的反封建斗爭是必要和必須的。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初三日至十二日(1900年5月30日至6月8日),為了阻止侵略軍繼續進犯北京,義和團拆毀京津鐵路,切斷京津電報線,并與前來鎮壓的清軍發生激戰。
八月十四日(1900年9月7日),清廷發布上諭,公開出賣義和團?!鞯厍遘婇_始大肆絞殺義和團,并以此獻媚于侵略軍。聯軍統帥瓦德西曾說:“當聯軍前進
之際,常常發現中國軍隊與拳隊相戰之遺跡?!?/p>
1901年6月直隸深州人民因無力負擔賠恤教堂的款項,組織聯莊會,并與義和團余部聯合,組成義軍武裝,于6月15日,樹起義旗,旗上大書“掃清滅洋”的大字,與前來鎮壓的清軍屢經交戰,最后被清政府鎮壓下去。
從義和團的以上種種行動不難看出,一部分民眾對清政府的妥協投降有了新的認識,拋棄了對清政府的幻想,開始把反帝和反清結合起來,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反封建的雙重性質。
五、從義和團運動的結果和影響來看
1.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
下最終歸于失敗,但這一運動對封建勢力
的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王朝的改革運動,但改革使其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并最終走向滅亡。
2.義和團運動的失敗,促進了中國人民的進一步覺醒,更多的人對清政府的腐朽反動本質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認識到要想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須推翻清王朝的統治,而清王朝最終也被辛亥革命所推翻。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不難得出,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但其反封建色彩也十分明顯。只是在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農民斗爭鋒芒朝向帝國主義的時候,其反封建的這一面被隱蔽了下來罷了。
由此我們也應當不斷思考,素質教育下的歷史教學過程,不應當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歷史專家們得出的結論的過程,而應當是讓學生在占有充分的史料基礎上深入歷史,在對歷史的感悟中自己得出結論的過程。而高中歷史教學的任務,同樣也不應當停留在單純告訴學生結論“是什么”的階段,而應當更進一步,讓他們知道“怎么就是這樣”“或許不是這樣”。歷史教師也只有懷著多聞闕疑的態度組織教學,才能夠培養出善于思考創新、更加有所建樹的學生。
參考文獻:
[1]胡濱譯.《英國藍皮書有關義和團運動資料選譯》.中華書局.1980年版.
[2]陳旭麓主編.《中國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明清檔案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59年版.
作者單位:山東省沾化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