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語文教育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主體性建構,其實質就是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中心、是主動的求知者,進而發展和完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觀念。
關鍵詞:中學語文 學生 主體
一、關于體驗主體
體驗主體是在教學活動這個過程中建立的,教師是一堂課的設計者。所以,作為主體的學生應首先體驗教師的語言,進入教師設計的程序。這里要說的是教師的設計不是“教學性”的而是“建構性”的,語言不是“定義式”而是“啟發式”的,教師的工作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合理的“認知支架”,讓學生在這個支架內自由、有效地活動。
(一)解讀體驗
“語文”中的“語”強調的是一種言語能力、朗讀是自古以來學習文學的至法,“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有感情、有方法地誦讀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緒,產生舒緩或激昂的心靈感應,和書中的情節、故事產生共鳴。加強對文本的滲透,教師應根據平仄、押韻、對偶等語言、語音知識對學生進行“美讀”指導。
(二)引導展開自由想象,進入美的畫面
在教學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的自由想象力,積極地感受形象。文學本身就是最自由的領域,是情感本體的家園,情感本體的象征。這樣的特性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間。想象就是在過去感知的經驗上對感知的事物進行加工、改造、構建具有個性特點的新事物的這樣一個心理過程。想象力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能力,它具有強大的創造力量
1.想象具體之景
例如教學陶淵明《桃花源記》,對桃花源之景的教學應積極引導學生展開自由豐富的想象,由學生描述學生心目中的桃花源形象。學生的想象空間得以拓展,加深了對文章的情感交融,也有助于學生對《桃花源記》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做進一步的剖析。
2.想象未盡之意
冰心《小桔燈》結尾部分寫著:12年過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來了吧,她媽媽也一定好了吧?因為我們“大家”都“好”了!作者在這里實際上是留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教師在這里可以引導學生對小姑娘一家進行想象,表達對小姑娘一家的美好祝福。這樣,既對文章的主題作進一步升華,又能讓學生能夠在具體環境下通過思維的拓展從而理性地看待問題。
二、認識主體
學生在語文鑒賞活動中通常會面對這樣的一個問題,品味一首詩歌、感受一篇小說為其中的思想情感、人物命運所打動,觸動自己的內心時,但就是不能用語言文字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寫出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成為許多學生的“通病”。這種進得去、出不來是對學生的認識主體培養不力,對學生外部能力培養不力。體驗朦朧、隨意、缺乏針對性。
在主體認識的培養階段,教師是要有針對性地分析講授課文內容。因為,中學生個體的體驗不可能盡善盡美,甚至還有相當大的偏差。教師的引導要在宏觀的指導下進行。
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人文性強調的是個人的情緒體驗,道德情操熏陶;工具性強調的是個人的知識應用、實踐能力,二者不可偏廢。教學中在體驗基礎上必須使學生形成完善的認識主體,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讓語文為他們的現實生活帶來便利、帶來光彩。如何培養學生的認識主體,建議可運用以下策略。
(一)開展批判性的對話使學生對自己的情感體驗加以反思,從而幫助學生全面清晰地看待問題
這種對話可采用“教師—學生”“學生—學生”的模式,原則上以師生對話為主。教師在對話中要尊重學生的見解,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使用一票否定的語言,抓住關鍵點對不同知識水平、性格愛好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啟迪他們進行批判反思以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重視個性評價導向,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中學生處于生理、心理的快速發育期,對外界事物通常會有自己的見解。他們以自己的生活體驗為基點,個性是他們進行思考的動力,是創新的源泉。千篇一律的作文題扼殺學生個性作文。學生許多個性化的見解應該得以表達出來,同時教師應該讓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共同分享表達的快樂,尊重學生的個性應像尊重知識產權一樣。
最后教師應自始自終地堅持發展的觀念。學生的主體性始終處在體驗→認識→新體驗→新認識……這樣一個循環的路線上,我們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應使學生充分意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中心、是主動的求知者,進而發展和完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觀念,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求教師要多儲備知識,特別是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認真研習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掌握現代教育的新特點,完善教育實踐。
作者單位:貴州省務川自治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