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發展的,大到社會生產方式的演變,小至具體歷史事件的經過,都是在某一確定的地理環境里按時間先后發展的。結合地圖學習歷史具有直觀立體的作用,在教學中適當加以運用,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堂手繪黑板地圖是一種既簡便易行又能提高教學質量的板書地圖。與其他歷史地圖相比,有許多優點:一是機動靈活,可以根據需要板書地圖,突出重點;二是邊講邊畫,增加動態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聽課的興趣。熟練版圖技巧,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教學技能。隨堂手繪黑板地圖,就是掌握有關地理繪圖方面的基本功。在繪制時,應對地圖進行認真的思考研究,從中找出特點和規律性的東西。隨堂手繪,一定要記住各點的地理位置和比例關系,特別要注意縱橫的關系。例如,繪制中國地圖,要記住整體為“桑葉”形,以及黃河的“幾”字形和長江的“W”形特點。黃河自河南折向東的轉折點,大體與武漢、廣州在同一條垂線上;黃河自潼關北轉處與長江三峽、雷州半島、海南島在同一條垂線上;這條線以西,長江和黃河的相對應位置大體上組成一個粗略的菱形;再從橫的方面看,河套、北京、大連基本在同一條橫線上。記住這些,可以熟練地勾勒出一幅較為準確的中國地圖輪廓。抓住特點,做到胸中有圖,加上平時刻苦練習,就一定能做到在教學中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在教學中,我試過讓學生繪制簡易地圖的方式,培養學生運用地圖信息分析、比較、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例如,在學習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年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后,設計一堂活動課,讓學生自己親手繪制簡易的歷史地圖:首先,仿照“鴉片戰爭前清朝疆域圖”畫一幅內容相同的簡易圖;再分別用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筆用“箭頭指示法”在圖上標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戰爭”中侵略者的大致侵略路線或戰爭地點;而后同樣用不同顏色的彩筆用醒目的符號標明《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中所涉及的通商口岸、被割讓的領土和西方列強駐華“使館界”所在的城市。在完成以上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很清楚地發現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大致趨勢:即由東南沿海擴張到北方沿海,由沿海再深入到中國內地,最后到達中國的心臟——北京。最后再用四種不同顏色的彩筆標出這些不平等條約的賠款數額,學生能從中深切感悟到各國列強對中國的盤剝和壓榨,中國人民負擔越來越沉重,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反侵略反封建的人民斗爭風氣云涌,為下一階段學生的學習做了很好的思想準備和情感鋪墊。
作者單位:遼寧省瓦房店市第七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