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響下,職業學校德育工作要探尋最佳的合作途徑,爭取最佳的教育效果,引領學生主流價值觀,構筑學生豐富的精神世界,就要考慮家庭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學校的主題教育與社會熱點結合,創業教育與職業道德相融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自管自育和道德體驗,使德育工作能夠深入學生心靈,提升學生高尚的人格修養。
關鍵詞:德育 體現 框架
在社會轉型期,舊的理想、信念和價值體系已經抵御不了現實的沖擊而轟然倒塌,新體系的建立又需要時間的積淀,面對80、90后的學生,以前那些有效的方法,甚至成功的經驗都達不到預期的效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校德育工作要切實圍繞更新德育觀念、拓寬德育途徑、豐富德育內容、創新德育方法、采取新的策略,注重在德育的實踐性方面做文章,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一、充分體現德育的社會化功能,加強實踐育人
突破校園德育代替全部德育的格局,要崇尚實踐,知行并重,堅持走實踐育人之路,在最現實、最本質的生活中,給予學生最生動的教育。醫學職業學校離不開實踐性教學,一要以社會考察、社會調查、科技活動、青年志愿者、勞動鍛煉、軍事訓練、勤工助學、臨床實習等,使學生親身實踐到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加深對本專業的認知,明確就業的路徑和危機感,增強就業競爭意識從而學會處理個人與集體、社會、國家的關系,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教真人、做真人、教真事、做真事,學會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生活的憧憬,構建善于溝通、樂于助人、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直面困難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充分體現德育中的尊重與塑造,完善品格教育
“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書易而育人難,難在育人是一種品格教育,是一種塑造完善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工程。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關注興趣愛好、關注能力傾向、關注價值觀取向。尊重、關注、塑造有機地結合,才能實現教真育愛,才能夠很好地把教育與80、90后學生的尊嚴、自由、“非主流”價值緊密聯系起來,轉變角色,以現代人的精神培養健全的現代人,以現代人的視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注重感化與內化功能
教育不能搞機械化生產“一刀切”的單一目標教學。80、90后的學生更加需要尊重和理解,教育者要在堅持遵守和把握各種政策和制度的條件下,實施人性化教育與管理,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示范性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等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活化教育方法,克服德育工作居高臨下的說教、批評處罰、硬性灌輸等方法,摒棄師道尊嚴的陳舊觀念,要以尊重的姿態和親和的心態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獲取學生最真實的思想、心理動態,做到換位思考,情感交流,價值共享。既要做到授之以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更要導之以行,注重心理咨詢,構建團隊意識,開展感恩教育,誠信教育、責任教育,使之懂得學會理解,學會感恩,學會報答。在各種活動中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懂得珍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內化為學生的品德與修養。形成一種和諧的師生氛圍和育人環境,促進學生思想工作的和諧發展。
四、充分體現時代特征,構建適應網絡時代新的德育框架
在信息科學大潮涌來且泥沙俱下的時候,我們應幫助學生正確面對網絡這個仿真世界,要利用網絡的廣闊性、豐富性、多樣性、及時性和全方位刺激性的特征來開辟學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徑。建設體現集思想性、教育性和趣味性和前瞻性為一體的精品、特色網絡文化主陣地,把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時尚元素、專業素養有機地融于網絡之中,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讀性、服務性的吸引力和實效性。拓寬網絡環境下學生思想工作的空間,發揮網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優越性,讓網絡德育走進中專學生的生活,指引中專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網絡心態,以科學的思想武裝自己,抵御網絡上的種種誘惑,使學生健康成長。建立符合時代發展的全方位網絡化教育空間,教育觀才能受到青睞并指導和規范教育實踐。
五、構建以學校德育為主體、以家庭德育為基礎、以社會德育為依托、以職業道德為目標的德育教育框架
德育既是整體化目標的培養.更是個體化目標的多元教育,是一個集生活教育、體驗教育、主體教育思想于一體的社會教育體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教育核心思想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在多元文化背景影響下,學校德育工作要探尋最佳的合作途徑,爭取最佳的教育效果,引領學生主流價值觀,構筑學生豐富的精神世界,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史教育有機結合,家庭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學校的主題教育與社會熱點結合,創業教育與職業道德相融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自管自育和道德體驗,使德育工作能夠深入學生心靈,提升學生高尚的人格修養,建立公正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家庭關系,充分發揮家庭親和性作用,進行精神上的引領和情感上的支持。充分體現社會的實踐性作用,在最現實、最本質的生活中,給予學生最生動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健康、快樂、全面、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云南省紅河州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