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合唱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課程內容,不但對于培育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是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和培養學生高雅審美趣味的重要手段。同時,相對于具體音樂技能教學的個體性,合唱的教學則更強調面對全體學生,要求個體服從合唱作品的整體表現或音樂效果。換言之,就是在合唱教學過程以及在對合唱表演的評價中,以尊重學生個性為基礎,在要求聲音和諧統一的同時,突出對音樂整體效果統一性的把握。然而,對這一音樂效果的把握,則不能僅僅滿足于節奏、音高以及音色等音樂要素的協調一致,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音樂要素的恰當能夠處理,使得合唱作品發揮出其原本應當具有的感染力,從而打動人心。內心也還是沒有受到感動……只看到一種人工制造品的熟練技巧。
按照黑格爾的說法,我們在欣賞合唱表演的時候,首先引起我們關注的是嘹亮音響本身——如節奏、音高、音色的音樂要素層面上的內容——同時又因為聽得懂歌詞,使得人們難免分散一部分原本用于感受音樂的精力去把握具體的歌詞含義,如此一來,對純粹音樂旋律與色彩的感受力就人為地遭到削弱,合唱通過知解力這一中介,帶給人們的理性與技術性的因素就相應增多,進而降低內心對音樂本身的感動,甚至產生對嘹亮音響的一種帶有些許原始性的精神振奮和對精湛演唱技術的感嘆。然而,如果是面對外國或非本民族的合唱作品,在我們無法通曉其歌詞含義的情況下,可以很自然地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歌聲的旋律和色彩上,更充分地感受音樂之美。黑格爾認為,音樂以情感為內容,也是以情感為形式,內容尚未成為明確的觀念,所以也只能訴諸觀眾的情感。對于這種我們未能通曉歌詞含義的非本民族合唱作品的欣賞,正如黑格爾上述表達的思想,我們不能通過歌詞把握觀念,則只能以一種平靜而感性的沉思在音樂中獲得豐富而真切的情感體驗。相比之下,相對過分強調音樂技巧性因素的合唱表演,則更傾向于帶給我們一種仿佛喚醒的力量,因而缺乏從中獲得足夠的情感體驗。
筆者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使命不允許僅僅對美學活音樂理論的分析與討論,而是有責任將上述所思所想合理有效地貫徹到自己的工作中,即把上述相關思想落實于具體音樂教育和教學工作中去,從而在工作方法、具體教育思想上得以創新,由此使教學成效,特別是在中小學合唱教學工作方面獲得進一步提高。合唱作為中小學藝術教育與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而言,其不但具有廣泛的藝術參與性,還具有對學生智育、德育培養的顯著輔助性功能,即恰當的合唱學習與表演,可以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人格與情感施加積極影響,從而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人格和精神面貌,確立高尚的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
根據筆者長期的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經驗來看,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合唱訓練和表演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追求聲音的整齊劃一,包括音準、節奏乃至音色等各個方面。根據一般的觀念而言,只有這樣的聲音才是好聽的,才是“和”的,才是“美”的。然而,這樣的聲音卻抹殺了學生的個性,過于強調整齊劃一,失去了作為藝術作品應有的自然美,卻過于突出了人工性。因此,筆者認為,即便在合唱表演中,我們所聽到的未必是青少年那種嘹亮的嗓音和生氣,或者聲音稚嫩乃至聲部似乎不夠完美均衡,然而卻能感受到音樂的自然與輕松,看不到華麗矯飾的東西,這樣的聲音反而能帶給人一種自然質樸的、具有民間日常生活氣息的感覺,讓人感覺親切而舒適。就此而言,這樣的合唱更加體現了自然之美。在具體合唱教學排練與演出中,雖然也注重“和”,但并非過分追求聲音各要素的整齊劃一,不是把歌唱的技術技巧放在首位,更不會以犧牲歌唱的音樂性為代價而過分強調歌唱的技巧性。
總之,在合唱教學中,我們應當尊重不同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條件與歌唱能力,以情感為核心,以情帶聲,而不是單方面強調歌唱技術技巧的訓練與應用,從而獲得更能打動人心的音色與表現歌的效果。在此基礎上,不斷反思合唱教學的方法和目標,從而使合唱訓練與表演獲得新的內涵和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黑格爾(德),朱光潛(譯).《美學》(第三卷,上冊).商務印書館,2006年.
[2]貝內特·雷默(美).《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
作者單位:濱州經濟開發區里則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