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實驗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我校網球專選課的20名學生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用心理訓練法組織教學,能突出心理認知對技術的控制作用,有利于學生掌握完整動作,提高運動技能,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心理訓練 技術教學 應用研究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我校2009—2010年第一學期兩個新授網球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班25人,對照班25人。在2009年10月到12月的時間區間內對研究對象實施了教學實驗。
1.2研究方法
對本文設計的心理訓練方法進行了1個學期的教學實驗,采用實驗班和對照班對比的方法進行。實驗班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采用心理訓練法,即運用暗示訓練法。
2.結果與分析
2.1實驗條件的控制
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前進行身體素質水平和技術情況測試,對兩組的測試數據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兩組整體的素質和技術水平均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訓練進度、時間、場地器材等,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等同,訓練后均不另做輔導,評分工作由教研室指派4名非任課的副教授擔任,取四人評分的平均值,從而確保實驗數據的準確和可靠。
2.2實驗方法設計
2.2.1形成正確的動作表象
教師選擇一位發球技術較好的學生共同進行發球和接球示范,觀看接發球錄像,并放慢,看完后讓學生閉眼睛想像剛看過的動作表象。
2.2.2.教師準備一套暗示語
比如:我注意到對方發球隊員的準備
姿勢;我看到發球隊員開始拋球——擊球;我從對方的擊球動作及球在空中飛行的軌跡已判斷到是什么性能的球;我預判到球的落點;我的眼睛始終盯著來球迅速移動并引拍擊來球;我迅速回到底線中間的位置。
2.3心理訓練的定義
心理訓練是指系統地應用心理學方法,通過訓練有計劃地改善運動員的心理條件以穩定競賽中的競技能力并使之最佳化以及運動員所需要的一些專項心理素質的練習。也有這樣的說法,即:心理訓練就是有意識地對運動員的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
施以影響,發展各種必須的積極的心理品
質,并使運動員學會自己調節心理狀態的
各種方法,從而為更好地參加運動訓練和
完成復雜的比賽任務做好各種心理準備。
2.4心理訓練中的自我暗示對網球運動員的影響
2.4.1自我暗示的定義
自我暗示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心理現象,是人類心理活動的正常特性。它是通過一些有針對性和誘導性的語言或行為,對人的心理活動施加影響并配合放松情景的想象、調節呼吸的快慢,從而使精神和身體各部位的肌肉都充分的放松以及達到有利于調整情緒和意志活動的目的。
2.4.2自我暗示對網球運動員的幫助
積極的自我暗示可以使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中頭腦清醒,動作技術流暢連貫,動作的每一個環節和步驟都非常清晰,能游刃有余地把技術動作做充分、做完美,能夠在遇到消極念頭或困難時給予正確地、及時地引導。
2.5結果分析
通過對實驗班一學期的心理訓練實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大腦思維的作用,使“想”“練”有機的結合起來,避免了學習中機械式的模仿練習,加快了技術動作掌握的速度,有效地建立和形成技術動作概念,不斷地糾正練習過程中的偏差。
教學結束后對兩組網球技術進行測試,實驗后對照組和實驗組網球達標成績(分)及差異性檢驗見表2。從表2的實驗結果看,實驗班正、反手擊球和平擊發球的達標平均數均好于對照班。其中實驗班正、反手擊球的達標平均數得分別為15.9個和14.4個左右,對照班為11.2個和11.3個左右;平擊發球實驗班達標平均數為12.6個左右,而對照班只有8.9個左右,經T檢驗(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3.結論
暗示訓練法是在頭腦清醒、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將暗示語言、肌肉感覺與運動感覺結合起來進行練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彌補了傳統教學中只講不練、只練不想的不足,在網球教學中采用暗示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明顯好于傳統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暗示教學法更符合動作技能的規律,有助于學生正確動作技能的形成。
暗示訓練法使學生在獲得技術能力的同時,可以提高學生心理穩定性,在學習中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誘發興奮的刺激上引開,集中到練習中,增強其信心,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培養興趣,有利于學生培養終身的體育鍛煉習慣。
心理訓練不受場地器材、時間的限制,不消耗大量的體力,簡便易行,為學生技術動作的學習和掌握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手段。
暗示教學法對在短期內促進建立正確的動作定型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和訓練方法。因此,在網球技術教學過程中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實驗結果表明,網球教學中采用運用心理暗示應注意采用積極的、肯定的方式,強化成功點,弱化失敗點,應有鮮明的針對性。暗示心理訓練法對學生技術、技能的掌握具有實效性、可操作性,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林越英,徐志,張華先.網球入門與提高[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汪俊.網球全程點撥[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3]田麥久,劉建和,胡亦海.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4]體育學院通用教學.運動心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
[5]王琦.暗示教學在體育和健康課中的運用[J].鎮江高專學報.2007(1).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