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廣大專家、學者及一線教師在教改之路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我國的教育領域具有比較深刻的影響,但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在具體教學中進行討論和運用的文章很少。在初中新課程環境下實踐“最近發展區”理論,對于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優化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本文從教學實際出發,講述本人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所做的一些嘗試。
一、“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現狀
20世紀30年代初,原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教學必須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必須以兒童一定的成熟為基礎,但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創造最近發展區,所謂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在獨立活動中已經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借助成人的幫助所能夠達到的解決問題水平之間的差異”。該理論認為,“兒童的發展水平有兩種,一種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可見,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創造最近發展區。
在初中新課程實施后,本人嘗試將“最近發展區”理論運用于自己的歷史與社會教學之中,著重解決三個問題:一、課堂上如何合理解決學生群體最近發展區不統一的問題;二、課堂上如何較好地了解學生群體“最近發展區”問題;三、課堂上如何在確定學生群體的最近發展區上再進行知識能力的構建問題。學生的“已經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這應該是認知理論中所說的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而“能夠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對于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而言,應該是課堂教學建構的目標。
二、“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本人認為,“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應該是在學生已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向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方向發展,然后在“最近發展區”構建學科體系和能力體系。以下是本人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實踐。
1.認知結構的了解是確定“最近發展區”的基礎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理解為課程標準的要
求,這種確定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方法過于粗糙。因為在新課程的環境下,初中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呈多元化的狀況,不同的模塊可能由不同的教師來教學,且教師在教學中也是千差萬別。所以把“最近發展區”理論運用于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首先要較準確地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了解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基礎則是了解學生與教學相關的認知結構,對學生認知結構的了解可以在課前進行,也可以在課堂中進行,但切入點通常是課堂的情境創設向主題研討轉化時進行。下面就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課《開辟新的發展道路》第一課時《理想變為現實的十月革命》一課,談談本人做過的嘗試:
片段一(課前導入)
背景音樂播放著電影《冰山上的來客》的主題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師:大家能聽出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嗎?
生:《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師: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十月的鮮血染紅了它。
教師出示標題:理想變為現實的十月革命。
師:關于十月革命,大家知道些什么呢?
生:發生在俄國,列寧領導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
片段二(課中進行)
關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視頻正播放著《“阿芙樂爾號”與十月革命》
師:“阿芙樂爾號”一聲炮響,最后總攻的是哪個地方?
生:冬宮。
師:起義推翻了哪個階級的統治?
生: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師:十月革命是什么性質的革命?
生:社會主義性質。
師:為什么?
生:……
在這兩個課堂教學片段中,都插入了一個了解學生認知結構的環節,在片段一中是課前關于“十月革命”的相關了解,片段二中是課堂中對“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知識了解。通過這個環節,綜合學生反映出的情況,教師能比較容易且準確地了解到學生“已經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為教學的進一步展開提供了基礎。
2.“最近發展區”的確定是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關鍵
在了解學生已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確定學生“最近發展區”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這個過程是在歷史與社會教師頭腦中進行的,是教師個體處理歷史與社會教學問題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已經通過交流與對話了解到學生的認知水平,下一步要做的,需要在教學中對比課程標準才能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以《理想變為現實的十月革命》為例,可以得出本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提高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了解不同程度的學生個體的認知情況,采用適當的方式,調動學習興趣,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的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俄國十月革命特別是在推動中國革命方面具有重大的國際意義。
通過課前了解與課堂交流,對比課程標準,本人確定這節課學生平均的“最近發展區”為:
(1)歸納、總結十月革命的主要史實。
(2)理解十月革命的性質及偉大的歷史意義。
(3)歷史合作學習活動能力的培養。
當然,教師對課程標準熟練把握的程度,對這一環節處理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教師通過了解學生已有認知結構,對比學生已有認知結構與課程標準之間的差距,來確定本節課課堂教學的建構目標。
3.“最近發展區”的突破是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目標
確定學生“最近發展區”后,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有了明確的目標。教學中以教學內容為載體,以過程與方法為主線,積極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突破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以下是本人在《理想變為現實的十月革命》一課中的教學片段: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歸納俄國十月革命中的大事(A)倒沙皇,(B)指方向,(C)拋幻想,(D)現曙光。
生:(A)二月革命,(B)四月提綱,(C)七月事件,(D)十月革命
師:那么,十月革命的性質是什么?
生: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
師:怎么理解?下面按小組討論,可以從革命的領導階級、革命的動力、革命的對象和目標等方面著手。
本次討論,在課堂上共發放小組討論記錄表12張,全班學生共53人,人人都有發言記錄,其中一個小組的記錄如下:
這種根據課堂內確定的學生“最近發展區”建構起主干知識體系,從而有效突破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方式,通過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4.教學策略的靈活運用是突破“最近發展區”的有力保障
新課程倡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提倡探究式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展開教學,教學策略可采用靈活的方式,不同教學策略會帶來不同的效果。如上例中的《小組討論記錄表》是開展合作學習的一個較好的載體,小組內有明確的分工,每位學生都必須發言,有發言記錄,意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小組內成員輪流任小組長組織討論,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輪流做記錄鍛煉學生的文字組織和記錄能力;輪流任總結發言人,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及膽量和勇氣。記錄表雖小,卻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有效地完成了課堂內確定的建構目標,突破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本人在初中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實踐說明:在了解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確定學生平均“最近發展區”,再根據學生平均“最近發展區”確定課堂的建構目標,輔之以適當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方式,積極突破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能有效地將“最近發展區”理論運用于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這一理論也必將在新的背景下不斷充實、豐厚,為我國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迪。
參考文獻:
[1]徐建平.“最近發展區”與思想政治課教學[J].《政治課教學》.2004.1.
[2]余震球選譯.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浙江省桐廬縣富春江初級中學